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已经悄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改变了学与教的方式,落实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而这种方式的课堂主要的组织形式就是“小组合作”。然而“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则谚语,却时时提醒着我当前课堂小组合作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学进计划;小组合作;有效性
【案例一】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我校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填写了导学单,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待会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导学单:“小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什么作用?”
生:(小组内交流着,但只有组长们在说,反而像是在汇报。)
大约半分钟,师示意停止。
师:看来小组内都交流完了,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小骆驼的驼峰可以存储验养料……
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补充?
……
老师在不断地表扬着回答问题的“代表”,丝毫没有注意到每一小组中的小部分同学,他们不是待在一边做着与活动无关的事情,就是和同组的“同病相怜”的同学窃窃私语,而对于其他同学的发言,他们没有任何的表现,好像与他一点关系也没有。
【案例二】
《水上飞机》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先让同学们拿出任务单,先默读自学,在小组讨论,并让小组记录员记录讨论结果,然后汇报。
任务单:先给海上救护机的兄弟起一个名字,再填入下表。
水上飞机的名称作用
…………
开始汇报了,只见一小组的代表正在口若悬河地汇报:“海上救护机兄弟有海上运输机,它的作用是……”,冷不丁有位同学站起来反驳:“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应该叫水上运输机……”他的话语即出,就令在场的每一位都一愣,就连教师也是一愣,然后沉稳的说道:“这不是你们小组的意见吗?少数服从多数吧。”于是插嘴的学生默默地做了下来。汇报者却抱怨道:“每次都是我先说,她根本都不说……”
【反 思】
我们暂且不说这两位教师设计的预习单或任务单是否合理,但仅从案例中的“沉默”生以及插嘴现象和抱怨现象来看,就看出现实的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仅仅是为了告之周围人:我们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但其实却往往留于一种形式。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组长、“课霸”等个别“积极分子”存在单干现象。
“小组合作”原本最直接的目的是用集体的力量带动那些不学习的学生学一点,靠着同学的帮助进步一点。然而现实中却不尽人意,几乎每组都有单干现象。这种现象原因在于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做,于是那些骨干分子就自然地担当起了小组的信赖对象,其他同学成了“打酱油”的,或许是一些同学急于表现自己,根本不理会组长的分工,即使是他的搭档,他也不顾及人家的成果,盲目单干。
2. 教师观念没有转变,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像案例一中,教師只给孩子们留了半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如此短的时间,小组内成员怎么可能交流的完?此外,导学案的设计也没有重视,只是简单地甩开一个问题,看似引导学生探究了,如案例中,弄清驼峰等的作用后,可以紧扣课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小骆驼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孩子们就不会因为前面的那个问题很简单,而沉默不语了。相对于案例一,案例二中的老师目标就明确多了,先默读自学,在小组讨论,并让小组记录员记录讨论结果,然后汇报。就不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合作而合作,实际无序低效。
3. 小组内成员合作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因小组内成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现在独生子女的我行我素,很少有学生懂得与别人合作的魅力。造成这种现象也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有关系,如教师指令不明确,学生不明确小组内交流什么?或是哪个意见才是我们小组讨论的最终结果?等等。
【对 策】
而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弄清了原因,就该对症下药,教师要学会对小组合作的有效指导。
1. 合理适当的分组,充分相信学生
合理的分组能使小组合作发挥更大的合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小组的成立,先可由教师安排,开始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有助于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样学生的收获也就更多),到以后再按兴趣、自愿原则成立小组。然后再选责任心较强、能够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学生作组长,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选组长开始可由教师指定,一段时间后就不要指定了,学生也不喜欢指定了,要引入竞争,干得不合适的小组长就要辞职。
2. 明确目标,合理分工
小组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所以在组织小组时,最重要的不是确立个人目标,而是确立小组目标。根据我校班级情况,可以按6~8人一组,每组都有组织者、记录者、协调者,每两周角色可以互换。要明确组长的组织、榜样职责,要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热情,增强团队荣辱意识。所以教师虽然要以小组成员的决议为主,但也要适当的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确保更有效地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
3. 精心设计预习单或任务单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学讲计划”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但不能泛滥,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任务单时,要充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针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易错和有困惑的内容来确立。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拓展和深化,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思维相吻合。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不苛求学生通过合作一定要取得什么惊人的成绩,只是希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在学生心目中形成这样一个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远远超过一个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希望“学讲课堂”下的学生,在将来的某一天能把前面这则谚语改写成:“三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一个和尚没水喝。”
作者简介:
李雪,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魏集实验小学。
关键词:学进计划;小组合作;有效性
【案例一】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我校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填写了导学单,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待会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导学单:“小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什么作用?”
生:(小组内交流着,但只有组长们在说,反而像是在汇报。)
大约半分钟,师示意停止。
师:看来小组内都交流完了,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小骆驼的驼峰可以存储验养料……
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补充?
……
老师在不断地表扬着回答问题的“代表”,丝毫没有注意到每一小组中的小部分同学,他们不是待在一边做着与活动无关的事情,就是和同组的“同病相怜”的同学窃窃私语,而对于其他同学的发言,他们没有任何的表现,好像与他一点关系也没有。
【案例二】
《水上飞机》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先让同学们拿出任务单,先默读自学,在小组讨论,并让小组记录员记录讨论结果,然后汇报。
任务单:先给海上救护机的兄弟起一个名字,再填入下表。
水上飞机的名称作用
…………
开始汇报了,只见一小组的代表正在口若悬河地汇报:“海上救护机兄弟有海上运输机,它的作用是……”,冷不丁有位同学站起来反驳:“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应该叫水上运输机……”他的话语即出,就令在场的每一位都一愣,就连教师也是一愣,然后沉稳的说道:“这不是你们小组的意见吗?少数服从多数吧。”于是插嘴的学生默默地做了下来。汇报者却抱怨道:“每次都是我先说,她根本都不说……”
【反 思】
我们暂且不说这两位教师设计的预习单或任务单是否合理,但仅从案例中的“沉默”生以及插嘴现象和抱怨现象来看,就看出现实的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仅仅是为了告之周围人:我们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但其实却往往留于一种形式。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组长、“课霸”等个别“积极分子”存在单干现象。
“小组合作”原本最直接的目的是用集体的力量带动那些不学习的学生学一点,靠着同学的帮助进步一点。然而现实中却不尽人意,几乎每组都有单干现象。这种现象原因在于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做,于是那些骨干分子就自然地担当起了小组的信赖对象,其他同学成了“打酱油”的,或许是一些同学急于表现自己,根本不理会组长的分工,即使是他的搭档,他也不顾及人家的成果,盲目单干。
2. 教师观念没有转变,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像案例一中,教師只给孩子们留了半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如此短的时间,小组内成员怎么可能交流的完?此外,导学案的设计也没有重视,只是简单地甩开一个问题,看似引导学生探究了,如案例中,弄清驼峰等的作用后,可以紧扣课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小骆驼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孩子们就不会因为前面的那个问题很简单,而沉默不语了。相对于案例一,案例二中的老师目标就明确多了,先默读自学,在小组讨论,并让小组记录员记录讨论结果,然后汇报。就不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合作而合作,实际无序低效。
3. 小组内成员合作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因小组内成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现在独生子女的我行我素,很少有学生懂得与别人合作的魅力。造成这种现象也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有关系,如教师指令不明确,学生不明确小组内交流什么?或是哪个意见才是我们小组讨论的最终结果?等等。
【对 策】
而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弄清了原因,就该对症下药,教师要学会对小组合作的有效指导。
1. 合理适当的分组,充分相信学生
合理的分组能使小组合作发挥更大的合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小组的成立,先可由教师安排,开始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有助于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样学生的收获也就更多),到以后再按兴趣、自愿原则成立小组。然后再选责任心较强、能够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学生作组长,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选组长开始可由教师指定,一段时间后就不要指定了,学生也不喜欢指定了,要引入竞争,干得不合适的小组长就要辞职。
2. 明确目标,合理分工
小组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所以在组织小组时,最重要的不是确立个人目标,而是确立小组目标。根据我校班级情况,可以按6~8人一组,每组都有组织者、记录者、协调者,每两周角色可以互换。要明确组长的组织、榜样职责,要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热情,增强团队荣辱意识。所以教师虽然要以小组成员的决议为主,但也要适当的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确保更有效地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
3. 精心设计预习单或任务单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学讲计划”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但不能泛滥,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任务单时,要充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针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易错和有困惑的内容来确立。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拓展和深化,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思维相吻合。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不苛求学生通过合作一定要取得什么惊人的成绩,只是希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在学生心目中形成这样一个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远远超过一个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希望“学讲课堂”下的学生,在将来的某一天能把前面这则谚语改写成:“三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一个和尚没水喝。”
作者简介:
李雪,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魏集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