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t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天生的民族性;研究不同民族的神话,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内涵和思想根源的重要途径,深入发掘其中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格,更是能为传统文化增色添彩。中国虽然是一个汉文化占据核心地位的文明古国,但现存的少数民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早已与汉族一起构成了难舍难分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份和谐与团结也离不开长久以来政府与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关注。由文日焕、王宪昭著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概论》一书,便是针对少数民族的神话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展开的综合性论述。
  相比于其他以某个民族为单独研究对象的著作,該书具有的概括性和完整性便是最大特色。作者致力于通过对大量产生于不同生活环境的少数民族神话之间的横向比较,挖掘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进而去探讨不同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共性。因此,作者在组织全书内容时紧紧抓住了这一出发点,将全书分为“总论”与“分论”两大板块,并且将阐述的重点即综合性地概括论述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共同特征的“总论”部分,放在了前面。鉴于历史上的神话普遍产生于生产力和人类文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代,同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凌乱性,因此通过比较研究寻找共性的方式,也是在这一文化领域实现认知上突破的关键。作者在第一章第二节《影响神话产生的主要因素》里便指出,无论是产生于什么时代和地域的神话传说,均来源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也就是说,神话一直是作为人类精神核心而存在的希望与梦想,是文化发展初期最朴素而简单的表现形式。
  通过总论部分层层深入、清原正本的论述,作者对少数民族神话的特征、价值、类型、流变、影响一一进行了概括和阐释。随后“分论”部分将阐述的重点转向了神话传说所包含的世界的起源、人类的出现与重生等更加具体且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之上。一方面在“总论”中相关结论的支持下,作者在这一部分继续阐明了人类通过对世界和自身来源的幻想所表现出的了解自然、探索宇宙的渴望。另一方面也通过“图腾崇拜神话”“文化英雄神话”等内容揭示出人类正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才创造并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不断发展。在最后一章《现象释原神话》中,作者归纳并描述了于各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中体现先民们试图通过淳朴简单的想象,为产生于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各种谜题寻找答案的努力。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腾飞提供了最根本、最核心的动力,也最终孕育出当今人类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体系。
  综上可知,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包括那些悠久而质朴的神话故事的存在,不仅令我国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兼容性,为当下身处这个多民族国家之中的我们更添了一层文化自信。由此可见,该书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虽然小众,却意义非凡。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 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本节课的教学旨在捕捉课文的关键句段及灵动的字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中明理,以语言训练为基础,将“工具”落实到位,让“人文”润物无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呈现整体,突出重点画面  朗读下面两组词语,并试用这几个词语概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十九大的召开,惠民热词“红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红包”一词看似“旧瓶”,但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和十九大的东风下装上了“新酒”,瞬间成为温暖人心的惠民热词。  一、红包的传统义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红包”一词最常见的意思是“春节给小孩儿的压岁钱”。我国的压岁钱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另外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5岁半的小宇(化名)趁黎老师扭头板书时,不失时机地和旁边同学说话、做起小动作来。黎老师看到后拿起教鞭走下讲台,对着自己手臂狠狠地抽了一鞭,胳膊肿起血印子。“你还想让老师受到惩罚吗?”老师轻声问,小宇含着泪摇头……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发生在深圳某校学前班的真实事情。  被其他多位老师评价“很淘气”、转到黎老师班里的小宇自此之后真的变了,上课的小动作明显减少,成绩也有所提高。小宇的父亲非常感谢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我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以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次习作,以实践活动为先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积累素材,激活兴趣;以口语交际为凭借,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为了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为其创设“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而积极语用需要积极的语境。就高考作文题型设计而言,创设的其实就是可供积极语用的基本“语境”。就实践活动的语境而言,任何写作都会受到语境中某些要素的制约,从而潜在地影响考生思想力和表达力的释放程度。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持续凸显了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通过创设“积极的语言实
要学好文言文,读是关键。读的学问很大,读的方式有很多种。笔者以董旭午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为例,谈谈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提高教学效率。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过好“三关”——“诵读关”“猜读关”“品读关”,切实培养学生的品析力、感悟力、学习力和自觉力,以及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教师要引领学生过好“诵读关”  古人是特别重视诵读的,几乎所有的诗文都要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中强调:“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评改记叙文,要针对记叙文的特点评改,要从三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切身的感受出发,营造轻松和谐的评改意境,注重对学生习作过程和方法的关注。    [习作内容]  仿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而学习语言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使硬生生的书面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一种“立体化学习”的感觉。因而,朗读是语文“立体化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朗读的“沼泽地”    急功近利的心态致使我们没有把朗读放在一个足够重视的位置,朗读教学生成了大片大片的“沼泽地”。  第一片“沼泽地”:压缩朗读时间,读得浮
探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扎根理论,笔者对北京市石景山区31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含个人素养、政策与管理和社会支持三方面。其中个人素养包括教育知识、专業知识、职业道德、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核心价值观、成就动机、反思能力、表达能力、自主意识等;政策与管理包括评价机制、条件支持、学校管理、政策导向、工资薪酬等;社会支持包括教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