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程序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理念。我们要把教育、教学行为看成是一种创造,一种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一种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劳动、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更不是简单结论的展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把握住教学的基本环节,使教学沿着一定的思路和线索进行,也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和学生一起积极互动,以灵活地推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与学,必须有比较明确的教学行进方向,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思路。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应该如何围绕主要任务展开互动,这节课主要有几个环节,适合采用怎样的互动方式,在某个环节中谁更主动一些,由谁提出问题,此环节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做好预测。以阅读教学为例,备课时就要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对这篇课文会有什么多元化的解读;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对学习方式有什么需要,教师应该怎样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会怎样,应该如何对课堂气氛进行调控,等等。
二、课堂设计
师生交流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增强交流的有效性。教师可结合本人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设计。1、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到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開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2、在教师初步汇集资源基础上,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3、通过网络式的生生、师生多向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4、教师汇集不同的方案性资源,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形成较不同方案性资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就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师生互动模式。它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关注学生在学习起点、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努力做到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当然,教师也可以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布置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动形式上,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活动形式。
比如,有的学生擅长表演,有的学生善于动手,有的学生乐于思考,如果整堂课都充斥着表演,看起来课堂很活跃,但是一些不善于表现自我、不愿意参与表演的学生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如果长期都以思考、问答为主要活动形式,一些喜欢动手、表演的同学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总体而言,教学活动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富有变化,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
三、善于应变
遇到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要善于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随机应变。比如,在上一节识字课时,场下有许多老师听课。这一课由三段“对子”组成,在教学进行到后半段的时候,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其中有一个男孩读得声情并茂,全班同学和场下听课的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老师立刻改变了“一人读一段”的限制,说:“你看,读得这么精彩,大家都热烈鼓掌了。我们欢迎他再给大家读一段,好吗?”在那位同学同样精彩的朗读过后,全场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师趁机鼓励全班同学说:“我们也像某某同学这样,再读读课文,好吗?”接着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教师随机应变的艺术。
相反,另一位老师的表现却显得很呆板。老师在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按照教案要做一个放松性质的游戏,于是问学生:“大家觉得累不累?”学生齐答:“不累!”这一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于是再问:“大家上了这么长时间了,还不累呀?”学生又一齐说:“不累不累,就不累!”老师无可奈何地说:“不累呀,我们还是休息一下吧。”你看,既然不累为什么还要休息一下呢?当然,学生也许是不明白教师的用意,为了争表现而坚持说不累,教师也许看到了这一点,考虑到不做放松游戏可能会影响到后半节课的效果,所以坚持要做。但是如果教师稍微灵活一点,说:“不累呀,本来我还想让大家玩一个游戏放松放松呢,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不玩了。”试想,这时学生会做怎样的反应呢?
四、逐步放手
教学由固定到生成,教师要经历从绝对控制到逐步放手的过程。一下子放得太开,必然出现“一放就乱”,然后“一收就死”的问题。逐步放手有几个含义:一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放手,低年级不宜放得太开;二是刚开始进行试验时不要放得太开,摸到了门道,达成了默契,形成了习惯,可放得开一些;三是放手不等于撒手不管,还要注意组织、引导和指导。■
一、课前准备
教与学,必须有比较明确的教学行进方向,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思路。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应该如何围绕主要任务展开互动,这节课主要有几个环节,适合采用怎样的互动方式,在某个环节中谁更主动一些,由谁提出问题,此环节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做好预测。以阅读教学为例,备课时就要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对这篇课文会有什么多元化的解读;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对学习方式有什么需要,教师应该怎样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会怎样,应该如何对课堂气氛进行调控,等等。
二、课堂设计
师生交流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增强交流的有效性。教师可结合本人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设计。1、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到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開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2、在教师初步汇集资源基础上,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3、通过网络式的生生、师生多向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4、教师汇集不同的方案性资源,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形成较不同方案性资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就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师生互动模式。它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关注学生在学习起点、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努力做到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当然,教师也可以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布置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动形式上,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活动形式。
比如,有的学生擅长表演,有的学生善于动手,有的学生乐于思考,如果整堂课都充斥着表演,看起来课堂很活跃,但是一些不善于表现自我、不愿意参与表演的学生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如果长期都以思考、问答为主要活动形式,一些喜欢动手、表演的同学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总体而言,教学活动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富有变化,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
三、善于应变
遇到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要善于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随机应变。比如,在上一节识字课时,场下有许多老师听课。这一课由三段“对子”组成,在教学进行到后半段的时候,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其中有一个男孩读得声情并茂,全班同学和场下听课的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老师立刻改变了“一人读一段”的限制,说:“你看,读得这么精彩,大家都热烈鼓掌了。我们欢迎他再给大家读一段,好吗?”在那位同学同样精彩的朗读过后,全场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师趁机鼓励全班同学说:“我们也像某某同学这样,再读读课文,好吗?”接着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教师随机应变的艺术。
相反,另一位老师的表现却显得很呆板。老师在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按照教案要做一个放松性质的游戏,于是问学生:“大家觉得累不累?”学生齐答:“不累!”这一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于是再问:“大家上了这么长时间了,还不累呀?”学生又一齐说:“不累不累,就不累!”老师无可奈何地说:“不累呀,我们还是休息一下吧。”你看,既然不累为什么还要休息一下呢?当然,学生也许是不明白教师的用意,为了争表现而坚持说不累,教师也许看到了这一点,考虑到不做放松游戏可能会影响到后半节课的效果,所以坚持要做。但是如果教师稍微灵活一点,说:“不累呀,本来我还想让大家玩一个游戏放松放松呢,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不玩了。”试想,这时学生会做怎样的反应呢?
四、逐步放手
教学由固定到生成,教师要经历从绝对控制到逐步放手的过程。一下子放得太开,必然出现“一放就乱”,然后“一收就死”的问题。逐步放手有几个含义:一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放手,低年级不宜放得太开;二是刚开始进行试验时不要放得太开,摸到了门道,达成了默契,形成了习惯,可放得开一些;三是放手不等于撒手不管,还要注意组织、引导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