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曹禺是中学生最熟悉的文学大师之一,因为课本中的《雷雨》总给一届又一届的高中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很多人长大后都会记得学生时代在学校排练课本剧的点点滴滴。
万方是曹禺的女儿,也写话剧。她是一个性格爽朗、待人诚恳的人。这一次,她讲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创作……
等我大了才知道,一部好戏会让人很激动
记者(以下简称记):小时候记忆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万方(以下简称万):儿时记忆最深刻的是,爸爸妈妈经常深夜才回家。我知道他们是看戏去了,我和妹妹趴在窗户上,对着院子的大门——那是一个门洞,晚上关着,一片漆黑。“吱呀”一声,门洞亮了,是街灯照了进来,以为是他们回来了,一看不是,一看又不是,最后终于等到他们回来了。他们总是很兴奋。等我大了才知道,如果你看了一出好戏,就会非常兴奋、激动——那种情绪是从舞台带回来的。
记:你爸爸经常带你看戏吗?
万:五六岁的时候,爸爸带我去看戏,《雷雨》。那时的我完全不明白讲什么,只记得第三幕的时候电闪雷鸣,我就吓哭了。爸爸赶快把我抱出去,怕影响别人。到我再大一点,他就带我到后台,去看闪电霹雳怎么做的——那个大铁片一晃,就是雷声响了;在芭蕉扇上缀了好多小珠子,摇呀摇,那声音就跟真的雨声一样。那时虽然并不懂得戏剧的内容,但是舞台的神奇和美丽,就慢慢渗入心里了。
记:印象最深的是哪部戏呢?
万: 那时也看了一些洋戏,如莫里哀的《太太学堂》。还有传统戏《芦花记》:讲的是一个后妈虐待孩子,把芦花当棉花做棉袄,孩子冻得要命。当时我哭得特别伤心,父亲也不哄我。大概是他觉得小姑娘可以受到戏剧的感染挺好吧。
记:你的性格里有特别温和、诚恳的一面,是爸爸的影响吗?
万:可能有一些影响吧! 虽然我很小就知道父亲是很优秀的剧作家,但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任何不同,这可能和父亲的教育有关。我是和中央戏剧学院宿舍里的小伙伴一起长大的。小学同学有许多是胡同里的孩子。我们一起跳皮筋,皮筋一头拴在海棠树上,一头拴在柱子上。父亲的书房窗子开着,我一扭头就可以看到他。孩子的喧闹有时影响到他,但他从来不生气。
父亲是个和善、真诚的人
记:你觉得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万:我爷爷是宣化的镇守使,在吴佩孚手下做官。他会作古诗,还在日本留过学。父亲是祖父最小的孩子,他母亲在生他的时候死了,虽然继母对他很好,但他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孤儿,我爷爷奶奶抽大烟,父亲回家的时候,家里是死寂的,所以他的童年是黯淡的,容易感觉到哀伤。10岁的时候,有人在城墙上吹号,他就会流眼泪。他的内心太丰富了,又不能让外人了解。 父亲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他骨子里非常感性,对所有的人都很真诚。他是纯粹的艺术家性格。他不强求孩子做什么,也不要求孩子苦读书。他只是去爱孩子。我记得他从来没有打过我,只有一次,他太生气了,把我拎起来往床上一扔,也就这样了。我那时候还小,也就四五岁的光景,就冲着父亲嚷:“你打人,共产党员还打人!”我父亲还特得意,说我那么小就懂得反驳了。
记:你在很多场合提到,父亲的情感经历对自己的写作触动很大?
万:父亲是一个有福的人。他结了三次婚,他的夫人都对他很好,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我的母亲是他第二任妻子,本名叫邓译生,后来父亲帮她把名字改成了方瑞。她是一个医生的女儿,上过学,读过书,喜欢画国画。吴祖光说过,我母亲是最后一个大家闺秀,气质优雅。我的小学同学说,你妈妈说话总是慢慢的,轻轻的。我妈妈常年身体不好,1974年患病去世。我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我母亲,也没有机会在她身边照顾她。所以我到现在,一直都在做同一个梦,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意思却都是同一个,就是梦到我母亲忽然不见了,我就一直在梦里去找她。我记得我放学回家,我说,妈,你给我倒一杯水,可是她连水都倒不了。我现在想起来,总是很后悔很难过。我爸爸去世那么多年,我也梦见他,但是梦见都是好的,因为他走的时候,一直被照顾着,他走得很平静。
记:现在舆论界在讨论曹禺后来为什么再也写不出好东西来,你怎么看?
万:我觉得,虽然“文革”后他的名誉被恢复了,但生命力和创造性被摧残了。到了很大的岁数,他还有一个小本,时刻记录一些他听到的有意思的话。他还教我用活页本来记,这样可以分类。他非常想写,但是写不出来。这是一代人的悲剧,比如巴金、老舍,比如沈从文、钱钟书。痛苦就像针一样,扎进他们的身体。
记:你能理解自己的爸爸吗?
万:理解一部分,晚年的时候他一直看《托尔斯泰书信》,他说,托尔斯泰那么老了还出走,我也要走的。他一直有神经官能症,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安眠药使他放松下来,但放松后却想得更多,他的脑子像一个陀螺。他就说:“小方子,你来呀。”他就不停地跟我讲,他因为写不出东西来,心里有多么难受。他加倍地体味人生,反复咀嚼痛苦,这对创作是好的,但对一个人的生活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父亲说:小方子,你还真的行
记:在写作方面,你觉得是女承父业吗?
万: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说过,他的这些女儿里面,我最像他。大概我是家里唯一写作的人。我长得很像父亲。现在年龄越来越大,就发现自己有些地方和父亲越来越像,但我知道我和他是永远不能相比的,因为他23岁就写出了《雷雨》——浑然天成的结构,精巧的匠心。这部他琢磨了五年写出来的剧作让我真正感到了戏剧的魅力。
记:什么使你最终选择入这行?
万:我之所以选择了写东西,是因为没有机会学别的。“文革”时下乡,后来去当兵,如果当年上了高中、大学,也许就会选择别的专业。我的父亲并不愿意他的四个女儿去搞创作,我想他认为做这一行很苦。我大姐原来是医生,现在在美国的一个医学实验室;我二姐搞音乐,后来做了音乐研究;我妹妹搞的是公共卫生。我没赶上念大学,最后自然而然选择了小时候最受影响的一种职业,就是拿起笔来,开始写东西。
记:还记得自己怎样开始创作生涯的吗?
万: 我18岁在沈阳军区当兵,一共当了8年。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政委很佩服我父亲,一听我是曹禺的女儿,就收了我做创作员。当时的所谓创作,只能写工农兵,完全是政治行为,骨子里跟创作并不沾边。“文革”结束后,每个人才能够写自己想写的小说。一开始就写自己熟悉的,甚至写自己的情感经历,我的小说里会有自己的影子。我起步比较晚,等真正开始创作,已经差不多30岁了。
记:和父亲合作过吗?
万: 好像是1986年吧,我得了金鸡编剧奖。我和父亲一起改编了《日出》。我们一起讨论,陈白露应该处于怎样的境遇或者状况。一些搞文艺理论的人,总是要问他,当时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我父亲说,我现在说不清,即使回到当年的时候,我也说不清楚。父亲从来不讲什么理论,他把每一个人物、活生生的人,都分析得清清楚楚,他对陈白露、翠喜啊,对这些女性注入无限的同情。对所谓人性的探讨和关注,就这样点滴积累起来。他对下层的人有着一种深切的关怀。
记:父亲鼓励你成为一个作家吗?
万:在创作上,我曾经很不自信,我写东西从来不给他看,也不跟他讲,都是发表了才给他看。父亲对我总是以鼓励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我写《杀人》的时候,父亲因为肾功能衰竭住院,已经十分虚弱。我很欣慰的是他看了这个小说,说:“小方子,你的小说我看了,你行,你还真的行。”就那么几句,我就知道,他觉得我可以吃作家这碗饭。
万方简介:1952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央歌剧院编剧。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明明白白》《香气迷人》。电影作品有:《日出》,改编自其父的话剧,获1986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电影《黑眼睛》获1998年中国优秀电影政府奖、华表奖。电视连续剧《空镜子》获2002年中国优秀电视剧“金鹰奖”“飞天奖”。
万方是曹禺的女儿,也写话剧。她是一个性格爽朗、待人诚恳的人。这一次,她讲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创作……
等我大了才知道,一部好戏会让人很激动
记者(以下简称记):小时候记忆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万方(以下简称万):儿时记忆最深刻的是,爸爸妈妈经常深夜才回家。我知道他们是看戏去了,我和妹妹趴在窗户上,对着院子的大门——那是一个门洞,晚上关着,一片漆黑。“吱呀”一声,门洞亮了,是街灯照了进来,以为是他们回来了,一看不是,一看又不是,最后终于等到他们回来了。他们总是很兴奋。等我大了才知道,如果你看了一出好戏,就会非常兴奋、激动——那种情绪是从舞台带回来的。
记:你爸爸经常带你看戏吗?
万:五六岁的时候,爸爸带我去看戏,《雷雨》。那时的我完全不明白讲什么,只记得第三幕的时候电闪雷鸣,我就吓哭了。爸爸赶快把我抱出去,怕影响别人。到我再大一点,他就带我到后台,去看闪电霹雳怎么做的——那个大铁片一晃,就是雷声响了;在芭蕉扇上缀了好多小珠子,摇呀摇,那声音就跟真的雨声一样。那时虽然并不懂得戏剧的内容,但是舞台的神奇和美丽,就慢慢渗入心里了。
记:印象最深的是哪部戏呢?
万: 那时也看了一些洋戏,如莫里哀的《太太学堂》。还有传统戏《芦花记》:讲的是一个后妈虐待孩子,把芦花当棉花做棉袄,孩子冻得要命。当时我哭得特别伤心,父亲也不哄我。大概是他觉得小姑娘可以受到戏剧的感染挺好吧。
记:你的性格里有特别温和、诚恳的一面,是爸爸的影响吗?
万:可能有一些影响吧! 虽然我很小就知道父亲是很优秀的剧作家,但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任何不同,这可能和父亲的教育有关。我是和中央戏剧学院宿舍里的小伙伴一起长大的。小学同学有许多是胡同里的孩子。我们一起跳皮筋,皮筋一头拴在海棠树上,一头拴在柱子上。父亲的书房窗子开着,我一扭头就可以看到他。孩子的喧闹有时影响到他,但他从来不生气。
父亲是个和善、真诚的人
记:你觉得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万:我爷爷是宣化的镇守使,在吴佩孚手下做官。他会作古诗,还在日本留过学。父亲是祖父最小的孩子,他母亲在生他的时候死了,虽然继母对他很好,但他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孤儿,我爷爷奶奶抽大烟,父亲回家的时候,家里是死寂的,所以他的童年是黯淡的,容易感觉到哀伤。10岁的时候,有人在城墙上吹号,他就会流眼泪。他的内心太丰富了,又不能让外人了解。 父亲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他骨子里非常感性,对所有的人都很真诚。他是纯粹的艺术家性格。他不强求孩子做什么,也不要求孩子苦读书。他只是去爱孩子。我记得他从来没有打过我,只有一次,他太生气了,把我拎起来往床上一扔,也就这样了。我那时候还小,也就四五岁的光景,就冲着父亲嚷:“你打人,共产党员还打人!”我父亲还特得意,说我那么小就懂得反驳了。
记:你在很多场合提到,父亲的情感经历对自己的写作触动很大?
万:父亲是一个有福的人。他结了三次婚,他的夫人都对他很好,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我的母亲是他第二任妻子,本名叫邓译生,后来父亲帮她把名字改成了方瑞。她是一个医生的女儿,上过学,读过书,喜欢画国画。吴祖光说过,我母亲是最后一个大家闺秀,气质优雅。我的小学同学说,你妈妈说话总是慢慢的,轻轻的。我妈妈常年身体不好,1974年患病去世。我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我母亲,也没有机会在她身边照顾她。所以我到现在,一直都在做同一个梦,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意思却都是同一个,就是梦到我母亲忽然不见了,我就一直在梦里去找她。我记得我放学回家,我说,妈,你给我倒一杯水,可是她连水都倒不了。我现在想起来,总是很后悔很难过。我爸爸去世那么多年,我也梦见他,但是梦见都是好的,因为他走的时候,一直被照顾着,他走得很平静。
记:现在舆论界在讨论曹禺后来为什么再也写不出好东西来,你怎么看?
万:我觉得,虽然“文革”后他的名誉被恢复了,但生命力和创造性被摧残了。到了很大的岁数,他还有一个小本,时刻记录一些他听到的有意思的话。他还教我用活页本来记,这样可以分类。他非常想写,但是写不出来。这是一代人的悲剧,比如巴金、老舍,比如沈从文、钱钟书。痛苦就像针一样,扎进他们的身体。
记:你能理解自己的爸爸吗?
万:理解一部分,晚年的时候他一直看《托尔斯泰书信》,他说,托尔斯泰那么老了还出走,我也要走的。他一直有神经官能症,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安眠药使他放松下来,但放松后却想得更多,他的脑子像一个陀螺。他就说:“小方子,你来呀。”他就不停地跟我讲,他因为写不出东西来,心里有多么难受。他加倍地体味人生,反复咀嚼痛苦,这对创作是好的,但对一个人的生活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父亲说:小方子,你还真的行
记:在写作方面,你觉得是女承父业吗?
万: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说过,他的这些女儿里面,我最像他。大概我是家里唯一写作的人。我长得很像父亲。现在年龄越来越大,就发现自己有些地方和父亲越来越像,但我知道我和他是永远不能相比的,因为他23岁就写出了《雷雨》——浑然天成的结构,精巧的匠心。这部他琢磨了五年写出来的剧作让我真正感到了戏剧的魅力。
记:什么使你最终选择入这行?
万:我之所以选择了写东西,是因为没有机会学别的。“文革”时下乡,后来去当兵,如果当年上了高中、大学,也许就会选择别的专业。我的父亲并不愿意他的四个女儿去搞创作,我想他认为做这一行很苦。我大姐原来是医生,现在在美国的一个医学实验室;我二姐搞音乐,后来做了音乐研究;我妹妹搞的是公共卫生。我没赶上念大学,最后自然而然选择了小时候最受影响的一种职业,就是拿起笔来,开始写东西。
记:还记得自己怎样开始创作生涯的吗?
万: 我18岁在沈阳军区当兵,一共当了8年。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政委很佩服我父亲,一听我是曹禺的女儿,就收了我做创作员。当时的所谓创作,只能写工农兵,完全是政治行为,骨子里跟创作并不沾边。“文革”结束后,每个人才能够写自己想写的小说。一开始就写自己熟悉的,甚至写自己的情感经历,我的小说里会有自己的影子。我起步比较晚,等真正开始创作,已经差不多30岁了。
记:和父亲合作过吗?
万: 好像是1986年吧,我得了金鸡编剧奖。我和父亲一起改编了《日出》。我们一起讨论,陈白露应该处于怎样的境遇或者状况。一些搞文艺理论的人,总是要问他,当时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我父亲说,我现在说不清,即使回到当年的时候,我也说不清楚。父亲从来不讲什么理论,他把每一个人物、活生生的人,都分析得清清楚楚,他对陈白露、翠喜啊,对这些女性注入无限的同情。对所谓人性的探讨和关注,就这样点滴积累起来。他对下层的人有着一种深切的关怀。
记:父亲鼓励你成为一个作家吗?
万:在创作上,我曾经很不自信,我写东西从来不给他看,也不跟他讲,都是发表了才给他看。父亲对我总是以鼓励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我写《杀人》的时候,父亲因为肾功能衰竭住院,已经十分虚弱。我很欣慰的是他看了这个小说,说:“小方子,你的小说我看了,你行,你还真的行。”就那么几句,我就知道,他觉得我可以吃作家这碗饭。
万方简介:1952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央歌剧院编剧。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明明白白》《香气迷人》。电影作品有:《日出》,改编自其父的话剧,获1986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电影《黑眼睛》获1998年中国优秀电影政府奖、华表奖。电视连续剧《空镜子》获2002年中国优秀电视剧“金鹰奖”“飞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