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纺织教育制度化研究

来源 :丝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ian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纺织教育制度是癸卯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受本土因素与外部因素双方面影响.文章以癸卯学制为背景,采取区域互证的方式,爬梳各类史料汇编及报刊图书等文献资料.研究认为清末纺织教育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894年李鸿章撰写《推广机器织布局折》至1897年蚕学馆建立是萌芽阶段,部分洋务人士意识到纺织教育的必要性,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纺织学校,是纺织教育制度形成前的重要尝试;从1898年张之洞撰写《劝学篇》至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公布是理论形成阶段,以湖北经验为基础,以日本模式为借鉴,融合中国工农业现状,形成了适合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1905年学部成立至1912年学制更迭是实践阶段,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各地纺织教育呈现不完全一致的面貌.通过描绘清末纺织教育制度化的历史图景,以期补充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的另一面相.
其他文献
唐昭陵保存了初唐时期大量壁画资料,但服装出土实物少,给服装结构的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对唐昭陵壁画中的女装款式、比例的统计分析,以出现率最高的半臂套装和襦裙套装为研究对象,利用比例换算、CLO3D虚拟试衣实验法测量推算出服装尺寸,并进行试穿实验,复原出服饰结构.通过服装比例比较、可穿性、变形率及压力等评价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虚拟复原的可行性.研究得出,壁画中主流款式的服装结构构成形式、服装与身高的比例关系、穿着方法对形态的影响等相关结论,为初唐女装结构与形象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四川凉山地区作为彝族最大的聚集地,因其经济、社会及环境多种因素,凉山彝族服饰保留了较多的古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关于凉山彝族服饰的研究概述居多而实证偏少,地域分类为主而时代特征区分不足.本文以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收藏的实物服装为样本,通过考据、测绘和结构分解,并结合文献和田野调查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凉山彝族女衫的形制与结构特征,对民族传统服装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益补充.
历代首服中装饰物多样,其中蝉纹饰物造型精巧别致,具有独特的符号价值和文化内涵.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蝉符号的历史渊源和寓意进行深层解读和剖析,总结其表现特征;从墓葬出土及绘画中的蝉纹金珰及附蝉首服对蝉的情感表达、含义象征进行归纳、整理.研究表明:蝉是古代中国首服的重要纹饰,并在作为首服纹饰的过程中完成了文化符号、思想符号及民族符号的构建.蝉饰不仅设计巧妙而且品种丰富,无论在佩戴身份还是种类用途都分化明细.其传播原因受官宦权位、雅士情感、黄老学说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纹饰的发展演变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曲曼花帽作为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日常穿戴的服饰品,浓缩了维吾尔工艺美术的精华,极具审美性和文化研究价值,有必要将其传承、沿革并设计应用.本文通过和田地区实地考察和文献书籍资料整合,结合图文互证法对曲曼花帽纹饰形制结构、组成形式及色彩配置进行梳理;提取出核心设计因子,借助分形艺术软件运用牛顿迭代函数将纹饰与数字图形相结合,并提出曲曼花帽分形图案设计模型;再将分形图案运用于现代帽饰设计中,已验证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分形艺术的曲曼花帽图案设计模型可设计出兼具维吾尔民族特色的分形图案,是一种具有利用价值的创新
分散染料碱性染色工艺已经获得应用和推广,为了提供一种简单易行的评定分散染料耐碱性能的方法,本文探讨了高温高压染色条件下分散染料的耐碱性能.结果表明,升温速率2℃/min,染色温度130℃,保温时间30 min,分别采用常规弱酸性条件(pH值约为4.8),2 g/L的CH3COONa、2 g/L的Na2CO3和2 g/L的NaOH的染浴上染涤纶织物,依据碱性条件与常规弱酸性条件染色织物的色差ΔECMC,可有效鉴定出不同分散染料的耐碱性,并根据等级划分将分散染料分为高耐碱性(优)、一般耐碱性(良)、弱耐碱性(
本文应用改性低温阳离子可染的十字形截面涤纶长丝与抑菌涤纶长丝开发了一种抑菌吸湿快干的多功能涤纶织物,运用十字正交法以缎纹组织制得一系列具有吸湿速干和抗菌功能的低温阳离子染料可染织物.首先采用振荡法测定织物的抑菌性能,再通过测定其芯吸高度、滴水扩散速度、吸水率、蒸发速率、透湿性等指标对其吸湿速干性能进行评价,然后运用TOPSIS算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交织面料具有优秀的抑菌性能,且十字形截面吸湿快干涤纶纬纱比例越高,织物的吸湿速干性能越佳,十字形涤纶与抑菌涤纶比例为1︰4时交织所制得的织物综合性能最优.
为深入探究针织产品在异形结构的开发可能性,对横编仿鱼鳞结构的成形规律进行研究.先对横编仿鱼鳞结构进行设计,以单层结构和双层结构为研究对象,并以四针床电脑横机为依托,对其成形原理进行分析,并通过试织样品和数据测量,建立了横编仿鱼鳞单元结构的尺寸工艺模型.研究表明:单层结构通过部分织针参与编织及隔行加针的方式,可使鳞片结构呈现一定的弧度;双层闭口结构的织针全部参与编织,相邻两个单元结构可通过形成长浮线方式进行连接;双层开口结构在编织单元的首尾行时,所有织针参与编织,中间行只有部分织针参与,形成“折叠”状的开口
明清时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广绣成为最主要的出口手工艺术品之一,在艺术表现中明显吸收了西方艺术风格.文章通过对外销广绣商品实物、图片和国内外文献等多元化方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因海外贸易市场的驱动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广绣外销织物呈现观赏型、定制型及批量型三种品类,且它们在对西方艺术的借鉴方式及程度上表现不一致,在艺术形式及制作方式上都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外销观赏型通过西方透视构图、色彩光影明暗烘托、水路技艺等艺术手段强调整体画面的立体空间感;外销定制型通过图案的题材和造型等艺术形式突出图案构造的创新;外
夏布主要有平纹组织与纱罗组织两种组织结构,其中平纹组织夏布较为常见,而组织结构、织造技艺最为复杂的一种纱罗组织夏布——花罗组织夏布,则因其繁复的技艺而较为罕见.为进一步补充夏布研究体系,促进夏布及其传统织造技艺的传承发展,本文以变化经重平组织为底,奇数梭横罗显花的花罗组织夏布为研究对象,对其组织结构、织造机具及织造技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当前所见花罗组织夏布有二绞经三梭横罗组织与1/2变化经重平组织分区交错排列的花罗组织夏布、二绞经五梭横罗与11/12变化经重平组织分区交错排列的花罗组织夏布、二绞经七梭横
针对先秦楚地服用玉器中凤鸟纹构建的价值研究,文章采用类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二维印证法,得到其主要沿用中原玉器的形制特征,凤鸟纹的形态一定程度上传承了重视祭祀且神秘强大的古蜀文明凤鸟纹特征,其独特性和差异化构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多重文化价值.研究表明:龙凤同体的“风”字形龙凤合体纹服用玉器蕴涵阴阳相生、和谐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价值,为后世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楚地多凤立于龙身的龙凤附体纹服用玉器,彰显楚民族在发展壮大后仍保持着初期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价值;楚地独立凤鸟纹服用玉器的风格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