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NCEP/NCAR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7月25日一次东北冷涡下的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飑线形成和维持与水平涡度的关系及飑线过程
【机 构】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温州市气象局,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5054、41530427、41790471、41775040),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10030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CB453201)共同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NCEP/NCAR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7月25日一次东北冷涡下的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飑线形成和维持与水平涡度的关系及飑线过程中中尺度对流涡旋(MCV)的形成机制,分析发现,高低层水平涡度逆时针旋转对本次飑线的形成和维持有很好的指示意义。(1)飑线发生前,高层渤海湾西侧出现水平涡度的逆时针旋转中心,并有较强的辐散配合,低层水平涡度为逆时针弯曲,为飑线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条件。随后高层多个对流单体的水平涡度气旋式涡旋合并形成较大范围的气旋式涡旋结构
其他文献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对1949-2010年共62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的运动特征进行统计,包括TC路径折角和移速的时空分布,折角与移速、气压
通过对0704号热带气旋远距离降水进行数值模拟诊断分析,发现热带气旋(TC)、副热带高压以及中纬度远距离降水系统三者间可通过副高脊线附近两侧(副高与TC之间、副高与远距离降水之
利用CloudSat卫星和TRMM卫星数据,对比分析2013年5个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过程中气旋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的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热力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发展成熟的气旋,冰
利用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台站观测日平均降雨资料,分析2016年梅汛期的大气环流演变特点和期间3次强降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对比了欧洲中期数值模式(EC模式)的预报能力,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