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信息融合裂缝建模技术在碳酸盐岩双重介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来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86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东M油田是以碳酸盐岩储层为主的双重介质油藏,裂缝发育、非均质性较强.由于目前常规单一的地震属性无法精细刻画裂缝分布规律,因此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信息融合裂缝建模技术,首先利用神经网络预测无成像测井资料的单井裂缝密度;其次将纵波方位各向异性、地震不连续检测叠前地震属性,基于神经网络非线性融合进行三维裂缝密度发育概率预测;以单井裂缝密度作为井上硬数据,在严格的变差函数分析和裂缝密度概率体双重约束条件下建立裂缝密度模型;最后通过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建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并将其粗化等效成裂缝属性模型.模型拟合率应用于M油田开发决策优化,优选裂缝较为发育的区域采用水平井或大斜度井进行开发,平均单井日产油量达上千桶.新井揭示的裂缝发育情况与钻前预测一致,并且投产井单井产量均明显高于先期开发井.
其他文献
建立三乌胶丸的HPLC指纹图谱及定量研究多种指标性成分的方法,为三乌胶丸的质量评价提供实验根据.色谱分析柱型号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0 mL/min,测定波长245 nm,流动相为0.2%二乙胺(磷酸调节其pH为4.0)水溶液(A)-乙腈(B).结果表明,建立的15批次三乌胶丸的HPLC指纹图谱一共确定了18个共有峰,辨别了指纹图谱中的6个成分,15批三乌胶丸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8-去乙酰滇乌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
为了筛选对铅、镉耐性较强的花生品种,探究油料作物在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潜在应用,通过温室栽培实验,研究了潍花八号、红花12号和黑丰一号3个品种花生在不同铅、镉浓度下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及叶片酶活性变化的抗性效应.结果表明,土壤铅、镉污染抑制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P<0.05),3种花生的种子萌发率、株高、生物量、茎基直径、叶绿素含量均随铅、镉质量分数升高而降低.相对于另外2个花生品种,潍花八号在铅(5、10、20 mg·kg-1)和镉(1、5 mg·kg-1)处理下有更高的植株高度(
目前中国大部分油田开发进入后期,常规油气逐渐开采殆尽,低阻油层等非常规油气藏成为重要探测目标.在复杂断块油藏中,受沉积微相、构造以及层间干扰等多因素所致,单纯依靠专家经验人工识别准确率不高且效率较低.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以小层数据为切入点,融合测井与研究成果资料筛选并核实低阻层;应用并行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小层的含油性相关参数关系;基于聚类分析算法进行小层分类,对包含已核实低阻油层类小层进行相似度计算,实现低阻油层识别.通过对东部地区某油田大量数据分析表明,大数据驱动的低阻油层精准识别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低阻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