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蒸发合成壬二酸二辛酯

来源 :精细石油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garet9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壬二酸和2-乙基己醇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采用薄膜蒸发技术合成了壬二酸二辛酯.测定了产物的酸值、羟值、色泽、倾点及开口闪点,并采用IR、1 H NMR及13C NMR表征了产物结构.考察了薄膜蒸发真空条件、催化剂用量、2-乙基己醇和壬二酸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真空度为0.06 kPa,催化剂用量为0.5%(占酸和醇总质量分数),醇酸摩尔比为2.8.与传统合成法相比,薄膜蒸发法的酸值达标所需时间缩短了92.5%,羟值达标时间缩短了89.3%,产品色泽较好.
其他文献
以科新公司防蜡剂产品KS-30-01(主要成分为聚丙烯酸高碳醇酯)为基础,通过对主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研制了一种高蜡原油用管道用清防蜡剂.实验结果表明,降黏率、防蜡率均随防蜡剂用量的增多而增加,且溶蜡速率随清蜡剂用量的增多而增加.d号清防蜡剂对乍得原油防蜡率可达45.4%,溶蜡速率0.0441 g/min,降黏率78.8%,优于市售的同类产品.
通过红外光谱研究了沉淀产生机理,探究了三嗪除硫剂应用过程中沉淀产生过程.以多元醇胺、多聚甲醛为主反应剂,以氯化胆碱、乙醇、多元有机胺等为添加剂制备了“键桥”型除硫剂CQW-2.实验考察除硫剂CQW-2的极限吸收沉淀趋向,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除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硫剂CQW-2在极限吸收条件下无明显沉淀;在反应温度50~90℃、反应物有效浓度55%、反应时间大于10 min条件下,除硫效率高于98%.“键桥”型除硫剂在海上油田A区块完成应用,效果良好.
采用丙烯酰胺与聚乙二醇的缩合产物作为交联剂,以丙烯酸与丙烯酰胺为单体,在体系中加入聚酯纤维作为增强剂,合成了一种聚合物纤维球调剖剂.结果表明,其吸水膨胀速率在5 h内最快,30 h达到稳定,耐温性可达100℃,耐盐性可达50 g/L,且A l3+对其强度影响最大;岩心驱替试验结果表明其注入性良好,封堵率达到93% 以上,模拟地层水冲刷50 PV后封堵率仍高于85%.该调剖剂具有良好的性能,纤维的加入还可实现二次封堵的作用,能够满足预期设计.
建立一种测定创可贴中苯扎氯铵含量的新方法.采用共振光散射光谱技术研究了苯扎氯铵与铝试剂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pH=2.8的Clark-Lubs缓冲介质中,苯扎氯铵解离出来的苯扎铵根阳离子,能够静电结合铝试剂中的阴离子,从而引起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强度的显著增强.在332 nm处,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强度差值 ΔIRLS与0.05~1.60 mg/L范围内的苯扎氯铵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 s/k)为0.018 mg/L.
针对高注水压力油藏,注水压力已接近最高限压,常规调驱体系难以注入的问题,以蓬莱19-3油田为目标,提出了由AM PS耐温耐盐聚合物和复合交联剂HBJLJ-1组成的耐温耐盐冻胶配方,以此为本体,通过机械剪切研磨,制得水分散型低阻微凝胶调驱体系.室内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物模试验注入压力由0.01 M Pa上升至0.054 M Pa,压力上升幅度仅为油分散型调驱颗粒体系的50%,调驱后,高渗管分流量由措施前92.7% 下降为38.8%,低渗管分流量由措施前的7.3% 上升为61.2%,吸水剖面出现“反转”现象,调
采用树脂胶结非均质岩心开展堵调驱组合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凝胶+微球+表面活性剂的“堵+调+驱”组合段塞注入方式相比单一段塞注入效果更好,采出程度比水驱提高34.78%.该技术可协同发挥聚合物凝胶封堵水窜通道,调整吸水剖面,微球深部液流转向,表面活性剂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从而大幅提高采收率.B油田现场试验降水增油效果明显,井组最大日降水9.6%,最大日增油127 m3.
为提高滑溜水的携砂性能,以苯乙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合成了粒径范围在40~120目、视密度为1.031 g/cm3、69 M Pa下破碎率为3.01% 的超低密度支撑剂.考察了单体浓度、分散剂用量等对支撑剂粒径的影响和反应温度、交联剂加量等对支撑剂强度的影响.确定了低密度支撑剂的适宜制备条件为:单体质量分数为40%,二乙烯基苯质量分数为5%,聚乙烯醇1788质量分数为0.04%,过氧化苯甲酰质量分数为0.8%,搅拌强度120 r/min,80℃反应1 h,90℃反应2 h.采用红外光谱确证了低密度支撑剂结
为探究团簇N i4 P异构化反应的规律和外加电场作用下各构型的形变情况,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4 P进行优化计算,并基于过渡态理论计算6种优化构型,得到4种异构化构型.从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对团簇N i4 P 4个异构化反应分析发现:在常温常压下团簇N i4 P的异构转化仅发生在二、四重态之间,且稳定性低的构型易转化为稳定性高的构型;团簇N i4 P的异构转化过程主要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反应的构型均有向构型1(4)转化的趋势,构型1(4)是团簇Ni4 P主要的存在形
微乳液具有超低界面张力、乳化、增溶、分散、起泡、润滑和柔软性等优异性能,在石油行业中被广泛用作储层改造液体体系.综述了微乳液的形成理论、基本组成、制备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可用于致密油储集层压裂驱油增产、降压增注补充地层能量、驱替与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等领域,为致密油有效动用与高效开发及持续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用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和聚四氟乙烯(PTFE)溶液,通过喷涂的方法在不锈钢网上制备出具有超疏水和超亲油性能的SiO2@PTFE涂层,其表面水滴接触角为164.7°,滚动角为6.5°.分别采用磨损和超声震荡的方法对SiO2@PTFE超疏水/超亲油不锈钢网的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利用自制装置对几种不同的油水混合液进行分离测试.结果表明,该超疏水/超亲油不锈钢网具有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油水分离效率超过96%,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