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到目的:反思仪式研究的范式转换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ei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对仪式的认识也经历了深刻的范式转变,仪式从一种工具性的研究对象转变为研究目的本身,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变动,同时拥有了本体论的意义与价值.从埃米尔·涂尔干到维克多·特纳,再从维克多·特纳到理查德·谢克纳,能够清晰地显示仪式研究范式的这一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研究处境以及研究角度的变化而逐渐完成的,然而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范式转变的起点.
其他文献
作为我国助力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工程,“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各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然而,在跨国企业贸易过程中,因跨文化交易冲突带来的外部冲击和内部矛盾不可避免,并因此而产生一系列贸易摩擦或贸易争端.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剖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贸易产生的影响,将文化因素加入到国际贸易争端的原因分析中进行考量,构建了“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争端仲裁跨文化机制,为解决“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国贸易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提出以软实力形式解决国际贸易争端问题
针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期刊
国内学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成为当今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尝试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知识图谱,并以历史、概念、路径和价值等四大维度为剖析基点,解析当下学界实践进路,进而由根本、基础、方向、强化、关键、延伸等六大方面批判性讨论未来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中国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