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新闻传媒主要包括高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等,它们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喉舌,是高校开展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在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新闻传媒是学校沟通社会、联系学生和家长的桥梁与纽带,同时也是高校信息发布的渠道、理论研究的阵地、工作探讨的园地,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学习、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繁荣文化和传承文明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高校新闻传媒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高校校报、校园广播。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校园广播是高校重要的宣传手段之一,是校园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载体。也是校园舆论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报和校园广播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校报和广播的宣传、鼓动,广大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和领会学校各项活动会议精神实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达到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使各项决策、工作及要求能迅速有效地予以实行、开展和落实。顺利实现工作目标和决策意图,使广大师生员工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努力奋斗,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校园广播除具有校报的功能外,还拥有提供文化娱乐的功能。广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可将知识寓于趣味娱乐之中。提倡广播寓教于乐,使受众在娱乐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校园广播通过自己的节目和其他文化设施一起。在全校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产生特殊的文化效应,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校园电视。校园电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全力运用教育规律。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促进了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高校电视节目融入了全体师生的关心与支持,融入了高校这一小社会的全部生活,有得天独厚、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电视亦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首先,全方位、立体式的舆论导向、鼓舞激励作用。对党的重要文件精神的学习和理解,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有些文件精神过于抽象,对接触社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说想要深刻理解并不容易。校园电视传播信息快,视听兼备、生动形象,电视节目中的内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其次,驾驭校园文化作用。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以校园内的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电视可以是校园文化的创新者:各社团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学校中的新人新闻新气象等都可以通过校园电视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而由校园电视举办的活动,如校园DV大赛、大学生个人秀活动等也将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极大地繁荣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个人素质。
校园网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校园网络作为新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今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因而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乃至思想观念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校新闻传媒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级专门人才。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而高校新闻传媒对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任务有重要作用。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大学生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迎合了学生张扬的个性、崇尚自由的本性。但由于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理论根基和人生阅历,没有足够的精神屏障,过多泛滥的外来传媒信息,特别是黄赌污染、文化垃圾和恶意政治信息悄无声息地削弱着一些大学生的自制力。消解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破坏着他们固有的政治信仰、道德理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一些大学生道德责任观念逐渐模糊,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民族观念逐渐淡漠。轻信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西方文化思潮,而对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产生动摇。含有道德败坏、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严重吞噬着意志薄弱者,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和蜕变,道德人格丧失,甚至使他们走上堕落和犯罪道路。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干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运转。因此,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新闻传媒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政治方向和信念,增强识别、选择、吸收各种信息的能力,增强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强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从而促进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发展其他各项素质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高校新闻传媒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树立良好的学风。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大学生勤奋、谦虚、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精神。总之,高校新闻传媒可以实现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促使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在科学的求学精神指导下,发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水平。大学生要全面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必不可少。通过高校新闻传媒,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意识到健全的体魄是从事一切学习和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并通过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促使他们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学专家王继升教授对全国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由于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生活阅历浅,经受挫折少,在他们进大学前的基础教育阶段过早地文理 分科。使他们的人文底蕴不足,加速了心理的不成熟。部分学生一旦受挫,容易意志消沉、情绪失控、性格扭曲、行为偏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网络聊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群体纽带越来越松弛,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他们对现实生活中他人幸福和社会发展越来越漠不关心。以战争、暴力、凶杀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游戏,更易使他们形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互联网综合征”,对其学业和生活极其不利。因此。高校新闻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如我们所知,强化课堂教学,灌输科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性判断能力;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强自信、提高能力;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和育人功能,可以激发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爱国、爱校、爱集体的意识和情感;等等。
高校新闻传媒的创新途径
高校新闻传媒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是有些信息良莠不齐,载体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可能成为干扰大学生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吸收。因此要明确定位、精心设计,建设一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
明确高校新闻传媒的定位。为学生提供好的内容。高校新闻传媒要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始终立足于校园、服务于师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比如。在学校的新闻网站上开辟邓小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题,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还可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和新闻传媒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第一,要将新闻传媒引进“两课”教学内容之中,对其进行科学的说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益的补充;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的批判,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改进“两课”教学,而且拓宽了网络思想教育的空间。第二。要充分发挥新闻传媒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引进“两课”,增强“两课”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开设校园网站和师生个人主页,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相互间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可以通过网络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思想教育。
增强高校新闻传媒的吸引力,充实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就是要不断优化教书育人环境,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而高校新闻传媒的宣传报道形式是多种多样、图文并茂,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便于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生动形象的报道传播和理性的分析提升,使校园文化更进一步深入人心。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激情励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创造能力和正确审美观的培养,弘扬拼搏向上、争先创优的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丰富校园生活,使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精神上得以振奋和升华,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实现高校新闻传媒资源的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用,积极整合,共同发展。多种媒体融合,多种传播手段互动,构建传输更加快捷、覆盖更加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形成立体传播。网络媒体可以快捷、信息量大、交互式地进行,而传统媒体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源,从而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合发展成为可能。比如,校园新闻网上点击率高的文章可以在校报上刊载,提高其阅览及收藏价值,校园电视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能有效地缓解闭路电视投入大、维护成本高、收视受时空限制的缺陷。在相互利用各自优点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多种媒体的有机融合,达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高校新闻传媒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高校校报、校园广播。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校园广播是高校重要的宣传手段之一,是校园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载体。也是校园舆论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报和校园广播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校报和广播的宣传、鼓动,广大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和领会学校各项活动会议精神实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达到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使各项决策、工作及要求能迅速有效地予以实行、开展和落实。顺利实现工作目标和决策意图,使广大师生员工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努力奋斗,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校园广播除具有校报的功能外,还拥有提供文化娱乐的功能。广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可将知识寓于趣味娱乐之中。提倡广播寓教于乐,使受众在娱乐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校园广播通过自己的节目和其他文化设施一起。在全校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产生特殊的文化效应,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校园电视。校园电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全力运用教育规律。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促进了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高校电视节目融入了全体师生的关心与支持,融入了高校这一小社会的全部生活,有得天独厚、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电视亦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首先,全方位、立体式的舆论导向、鼓舞激励作用。对党的重要文件精神的学习和理解,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有些文件精神过于抽象,对接触社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说想要深刻理解并不容易。校园电视传播信息快,视听兼备、生动形象,电视节目中的内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其次,驾驭校园文化作用。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以校园内的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电视可以是校园文化的创新者:各社团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学校中的新人新闻新气象等都可以通过校园电视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而由校园电视举办的活动,如校园DV大赛、大学生个人秀活动等也将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极大地繁荣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个人素质。
校园网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校园网络作为新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今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因而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乃至思想观念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校新闻传媒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级专门人才。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而高校新闻传媒对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任务有重要作用。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大学生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迎合了学生张扬的个性、崇尚自由的本性。但由于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理论根基和人生阅历,没有足够的精神屏障,过多泛滥的外来传媒信息,特别是黄赌污染、文化垃圾和恶意政治信息悄无声息地削弱着一些大学生的自制力。消解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破坏着他们固有的政治信仰、道德理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一些大学生道德责任观念逐渐模糊,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民族观念逐渐淡漠。轻信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西方文化思潮,而对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产生动摇。含有道德败坏、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严重吞噬着意志薄弱者,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和蜕变,道德人格丧失,甚至使他们走上堕落和犯罪道路。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干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运转。因此,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新闻传媒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政治方向和信念,增强识别、选择、吸收各种信息的能力,增强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强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从而促进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发展其他各项素质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高校新闻传媒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树立良好的学风。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大学生勤奋、谦虚、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精神。总之,高校新闻传媒可以实现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促使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在科学的求学精神指导下,发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水平。大学生要全面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必不可少。通过高校新闻传媒,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意识到健全的体魄是从事一切学习和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并通过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促使他们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学专家王继升教授对全国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由于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生活阅历浅,经受挫折少,在他们进大学前的基础教育阶段过早地文理 分科。使他们的人文底蕴不足,加速了心理的不成熟。部分学生一旦受挫,容易意志消沉、情绪失控、性格扭曲、行为偏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网络聊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群体纽带越来越松弛,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他们对现实生活中他人幸福和社会发展越来越漠不关心。以战争、暴力、凶杀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游戏,更易使他们形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互联网综合征”,对其学业和生活极其不利。因此。高校新闻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如我们所知,强化课堂教学,灌输科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性判断能力;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强自信、提高能力;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和育人功能,可以激发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爱国、爱校、爱集体的意识和情感;等等。
高校新闻传媒的创新途径
高校新闻传媒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是有些信息良莠不齐,载体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可能成为干扰大学生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吸收。因此要明确定位、精心设计,建设一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
明确高校新闻传媒的定位。为学生提供好的内容。高校新闻传媒要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始终立足于校园、服务于师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比如。在学校的新闻网站上开辟邓小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题,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还可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和新闻传媒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第一,要将新闻传媒引进“两课”教学内容之中,对其进行科学的说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益的补充;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的批判,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改进“两课”教学,而且拓宽了网络思想教育的空间。第二。要充分发挥新闻传媒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引进“两课”,增强“两课”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开设校园网站和师生个人主页,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相互间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可以通过网络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思想教育。
增强高校新闻传媒的吸引力,充实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就是要不断优化教书育人环境,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而高校新闻传媒的宣传报道形式是多种多样、图文并茂,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便于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生动形象的报道传播和理性的分析提升,使校园文化更进一步深入人心。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激情励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创造能力和正确审美观的培养,弘扬拼搏向上、争先创优的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丰富校园生活,使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精神上得以振奋和升华,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实现高校新闻传媒资源的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用,积极整合,共同发展。多种媒体融合,多种传播手段互动,构建传输更加快捷、覆盖更加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形成立体传播。网络媒体可以快捷、信息量大、交互式地进行,而传统媒体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源,从而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合发展成为可能。比如,校园新闻网上点击率高的文章可以在校报上刊载,提高其阅览及收藏价值,校园电视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能有效地缓解闭路电视投入大、维护成本高、收视受时空限制的缺陷。在相互利用各自优点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多种媒体的有机融合,达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