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女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f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了新时期女大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特征,概括了当前高校女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资助工作与育人目的结合不紧密、困难学生认定体系未达到制度育人作用以及操作层面存在欠妥之处等问题。提出完善高校女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须从确立完善的资助育人工作层次、加强校内诚信体系建设和突出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特色等方面加强工作。
  高校女大学生 资助育人 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简称“奖、助、贷、勤、免”)为主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不仅有助于高等人才的培养,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物质扶贫和经济援助的层面,并不能实现心理辅导和精神鼓励。尤其是在一些以女生为主体的院校中,针对受助女大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研究更是为数不多。如何针对当前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开展经济资助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女大学生的特征
  1.女大学生的生理特征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8至23岁之间,这一年龄段已进入了身体稳定期,但神经系统较为脆弱,尤其是经期中,容易产生疲劳感,任何异常都会加剧心理障碍的形成,出现心烦意乱、敏感兴奋、情绪波动等不良心理。
  2.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女大学生已基本具备成年女性的生理功能。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特有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其心理发育处于一个迅速走向成熟但未及真正成熟的阶段。
  一般来说,女大学生情感丰富细腻,其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较为敏感强烈。她们直觉敏锐,善于察颜观色,易矜持害羞,富于同情心,易受表扬的影响;但易产生羡慕或嫉妒心理,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对自身的认识评价受环境影响较大。由于自尊心较强,比较好面子,因此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受助女大学生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从而主观上产生挫败感。
  3.女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当代女大学生展现出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良好风貌。她们思维敏捷,细心踏实,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她们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社会。但是,新时期的女大学生在思想上也呈现着一些消极特点。
  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推崇享乐主义,重利轻义,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明显,超功利的崇高的精神追求则被严重淡化。由于多是在家长宠爱之中长大,导致女大学生普遍存在任性、娇气、缺少宽容与理解、不懂得换位思考、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
  具体到帮困助学方面,则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女大学生将家庭经济情况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依然申请助学金等困难资助,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增添一些“零花钱”;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女学生不懂得勤俭节约,日常花销大大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另有一部分家境良好的女生视申请困难资助为耻辱,习惯从攀比家庭条件中获得自信,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进而藐视申请困难资助的同学。
  二、当前高校女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目的结合不紧密
  2007年5月,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新的资助体系最大程度地给予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的援助。然而,对于困难学生的帮扶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援助的层面上。
  新学年伊始,包括学生资助工作在内的众多学生工作一起开展。在疲于完成任务的同时,自然难以有效开展受助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而在完成生源地贷款放款、完成奖助学金发放以后,本年度的资助工作似乎就宣告圆满结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思路,使得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基本流产。
  近年来,由于缺少必要的教育和引导,致使一些不良风气在女大学生中得以蔓延,某些失范行为频频出现。因为缺乏诚信教育,缺少必要的道德约束,所以骗取困难资助和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为缺少感恩教育,使得一部分困难女学生认为申领助学金是自己天经地义的权利,“既然我有家庭困难证明,就必须给我钱”似乎成为了一条真理。因为缺少自立自强教育,一些困难女生不想着如何勤工助学,而是只等着“天上掉钱”,从而养成了惰性。以上不良行为都是“资助”与“育人”脱钩的直接后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尚不健全,未起到制度育人的作用
  现有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存在不健全之处,困难学生的核查环节容易出现问题。对于家庭并不困难却顺利得到资助的女学生,经过观察其消费能力和听取反馈意见核实的,高校所做出的处理无外乎是取消其受助资格,加以批评教育而已,而且还要考虑到女生的自尊心不能受到伤害。教育难度较大,教育效果却不能得到保证:批评不到位则达不到教育效果,处理过重则可能激起逆反心理或使之“破罐破摔”。
  如果能够从制度的层面上对不诚信学生进行有效地限制和约束,使其为不诚信的行为付出较大代价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资助工作定将打开新的局面。然而,遗憾的是,制度的缺失致使缺失诚信的学生一次次逃脱。失信行为的屡禁不止,不仅影响到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而且也使得制度层面的约束和育人效果成为空谈。
  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操作层面存在欠妥之处,难以达到育人效果
  高校困难女大学生心理脆弱、敏感,环境适应能力差,心理上存在着“阳光下的阴影”。对于这一人群的帮扶工作需要倾注大量的精力,并进行合理的设计,尽量避免操作层面上的疏漏。否则,不仅达不到资助与人的目的,而且还会出现好心办成坏事的情况。
  例如,某些高校为了完善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将所有初评为家庭困难学生的姓名、班级、困难等级等相关信息进行全校范围内公示,力图达到准确无误的目的。结果引来众多好奇的目光驻足观看,而“上榜”的困难女生则只能灰溜溜地绕着公示榜单走过,总觉得抬不起头来。这种行为虽然达到了程序的要求,但是却有侵犯他人隐私之嫌。有的院校为达到工作便利,将学生资助工作下放给团委、学生会或其他学生组织去做。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周全的考虑,工作中容易出现受助学生信息泄露的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境状况被炒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从而使这部分学生蒙受二次伤害。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源于操作层面的不合理。必须改善资助工作的方式方法,达到高效率与人性化并举的局面,使困难学生,尤其家庭困难的女大学生们能够从容而坦然地受益,进而靠近困难学生脆弱的心灵,与其培养感情,而这恰恰正是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条件。
  三、高校女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
  1.确立完善的资助育人工作层次
  “资助”和“育人”这两个词之间既是并列关系,又是逻辑顺序关系。资助育人工作至少分为三个层次。
  基本层次,即经济援助。这是资助工作的原始出发点。要通过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勤工助学以及减免学费等措施切实解决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脱离了经济援助,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就成为了空谈。
  中级层次,是保证经济困难女大学生有尊严、有志气地生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满足了吃饱穿暖的需要之后,一个人更加渴望着得到他人的尊重。困难学生比一般学生更渴望拥有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平等。值得关注的是,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低,因此在缺少衡量指标的情况下,保证自己吃穿和读书的经济来源自然很容易成为“自信”的来源或者“尊严”丧失的缘由。故而,对于经济困难女生这一弱势群体,有必要进行精神上的帮扶和心理上的疏导。要大力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定期开展困难女生的心理测试,召开座谈会、交流会,了解她们的心理动向,发现心理异常人群,并尽快进行干预,使其尽早走出心理困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树立自尊与自信,进而悦纳自我,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其他文献
本文从成语的对译、语用信息等词典微观结构的角度,探讨外向型汉英双语学习词典处理成语的方式,拟在编纂此类词典时,对成语的词条内容处理有所裨益。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深圳大学、吉林大学实例,认真分析目前高校课程的利弊和得失,提高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建立以挖掘体育教师潜力的项目教学、辅导、指导管理的新模式,让所有的学生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之一,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应用现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
从体育教育中所蕴含的体育人文精神作为切入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状及原因,论述体育人文精神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加强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经认识到在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
中兽医学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传统兽医学科,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畜禽群发病给建立于个体疾病基础上的中兽医学带来巨大的挑战。
对常见的14种豆科牧草的常规营养成份测定及用尼龙袋法测定的干物质在瘤胃72h降解率(RDMD)的测定。结果表明,用营养成份和RDMD等指标进行评定,豆科牧草以蔓生野生大豆和无蔓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