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无穷的渴望和热情,促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探究氛围中,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发展各种能力。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1.教学情境的规律性。
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要严格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是课堂情境创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要扣住知识的逻辑顺序,把握其潜在的智力因素。一头是学生,要抓住学生的心态,把握其思维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既适合学生已有智力水平,又能促进其发展的教学情境来。
2.教学情境的可接受性。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化学教学情境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有层次、有梯度,便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3.教学情境的生活性。
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有许多为学生耳濡目染,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表象印记。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联系生活中的物质存在和化学现象,适时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启发学生联想,又可加强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成一种生活与课堂、生活与化学知识浑然一体的教学情境。
4.教学情境的全程性。
教学情境创设必须注意全程性,切忌只是“一现而过”。在实际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通过“情境”导入新课后,“情境”随即就被丢在一边、弃之不用了,而后的教学内容、过程和前面所创设的情境完全无关。这种情境的创设是只流于形式的、失败的“伪”情境。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课堂教学仍是中学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讲课时语言就成了教学中最重要、最持久的因素。在情境出现时,教师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情境更加明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效应,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向性作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可以使学生上课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枯燥内容生动化,像雨露滋润禾苗那样融进学生心田。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地立“疑”设“障”,制造悬念,使学生疑惑丛生,兴趣倍增,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欢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要利用化学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利用化学实验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自然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四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并适时启发、点拨,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取得最大收益,从而使学生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比起传统的板书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吸收。目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讨论法。
这是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围绕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本节化学课的中心内容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殊途同归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探索性实验,按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式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这样,既可锻炼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以随时辨别正误,又可锻炼学生灵敏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有效利用生动故事和化学史料。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味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化学史料都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出化学故事和化学史料则效果更佳。
三、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高尚、无私、纯洁的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师生情感教育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从情感到行为都能够渗透和融化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容易领悟和挖掘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只有借助于爱的抚慰和催化,受教育者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放自己,谦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考性地倾听。有“情”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2.情境要有真实性,最好贴近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材料及实际生活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努力创设兴趣情境。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事实情境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而往往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
没有一定人文素养的教师就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没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教师,就不能将专业学术语言生活化,使学生爱上化学;不懂生活和艺术的教师,就不能是教学联系生活、艺术融入课堂。“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上大量积累、总结,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不断充电,关注身边事,以化学的角度去认识它,不断升华,沉积。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1.教学情境的规律性。
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要严格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是课堂情境创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要扣住知识的逻辑顺序,把握其潜在的智力因素。一头是学生,要抓住学生的心态,把握其思维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既适合学生已有智力水平,又能促进其发展的教学情境来。
2.教学情境的可接受性。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化学教学情境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有层次、有梯度,便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3.教学情境的生活性。
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有许多为学生耳濡目染,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表象印记。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联系生活中的物质存在和化学现象,适时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启发学生联想,又可加强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成一种生活与课堂、生活与化学知识浑然一体的教学情境。
4.教学情境的全程性。
教学情境创设必须注意全程性,切忌只是“一现而过”。在实际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通过“情境”导入新课后,“情境”随即就被丢在一边、弃之不用了,而后的教学内容、过程和前面所创设的情境完全无关。这种情境的创设是只流于形式的、失败的“伪”情境。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课堂教学仍是中学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讲课时语言就成了教学中最重要、最持久的因素。在情境出现时,教师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情境更加明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效应,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向性作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可以使学生上课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枯燥内容生动化,像雨露滋润禾苗那样融进学生心田。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地立“疑”设“障”,制造悬念,使学生疑惑丛生,兴趣倍增,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欢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要利用化学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利用化学实验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自然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四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并适时启发、点拨,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取得最大收益,从而使学生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比起传统的板书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吸收。目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讨论法。
这是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围绕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本节化学课的中心内容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殊途同归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探索性实验,按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式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这样,既可锻炼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以随时辨别正误,又可锻炼学生灵敏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有效利用生动故事和化学史料。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味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化学史料都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出化学故事和化学史料则效果更佳。
三、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高尚、无私、纯洁的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师生情感教育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从情感到行为都能够渗透和融化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容易领悟和挖掘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只有借助于爱的抚慰和催化,受教育者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放自己,谦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考性地倾听。有“情”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2.情境要有真实性,最好贴近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材料及实际生活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努力创设兴趣情境。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事实情境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而往往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
没有一定人文素养的教师就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没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教师,就不能将专业学术语言生活化,使学生爱上化学;不懂生活和艺术的教师,就不能是教学联系生活、艺术融入课堂。“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上大量积累、总结,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不断充电,关注身边事,以化学的角度去认识它,不断升华,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