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志强,中国铁道出版社印刷厂一位憨厚直爽的普通工人,可是他的嗜好却很不一般,那就是收藏中国旅游交通地图,而且这一藏就是近40年。
用6毛零花钱买了第一张地图
李志强从小就爱听新闻广播,只要其中提到什么地名,他就想知道它们在什么地方,就会去地图上查找。那时他的父亲在部队工作,部队里有个图书馆,那里有许多老革命家写的关于秋收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的回忆录,他也总爱到地图上查找战争的发生地,久而久之便养成爱看地图的习惯。
1968年,刚11岁的他开始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地图。第一次他花6毛钱,买了一本封面正中印有红色的天安门、底色全白、16开大的《北京地图》。这本地图他一直看了近十年,图册被“看”得三面起了毛边,封面粘了好几处。在这张图上还有他用铅笔画的新建铁路线和行政区的变化。“上地理课我就带上这张图,没事就看。”李志强说,“有一次地理考试,老师给了我100分,但是当时我有一道问答题与书上原文有点出入,不全。我平时就不爱背书上的死条条,就凭地图和老师上课的讲解。”他问老师为什么会给他满分,老师回答道:“因为你平常学得太好了。”老师的话一直激励着他不断收藏、阅读、研究地图,一发而不可收。
长期买地图,李志强积累了不少窍门。“有的地图出版时间新,但内容不一定新,价高;有些出版时间旧了点,价低,但内容全,所以在购买时可以跟对方砍价。”
对每一件藏品都爱不释手
我们问他最珍爱哪件藏品,“每一件我都喜爱。”他说。似乎每件藏品都是他的孩子,他都能绘声绘色地讲一段他跟“它”的故事。
他收藏最久远的是两本地图是1928年国民党统一全国后出版的,首都标的还是南京,一本为《中国地图册》,另一本为《世界地图册》,均为64开。“1970年,我家搬到了郑州,我就在那儿上学。上小学六年级时的一天晚上,我去同学家串门,无意中看到他家床上放着两本地图册,很老了,纸都黄了。我拿起来一看,太有价值了。我就琢磨了半天——是跟人家要呢,还是怎么着。”谈起儿时,他似乎回到了童年,“后来我就跟大人说:‘叔叔,这个地图借我回家看看吧。’这摆明是要啊,哪儿是借?不过那时小孩喜欢鞭炮,喜欢小人书,哪有说喜欢地图的,大人一看,就拿走吧。我心里乐开了花。”
收藏地图,对李志强来说不仅是精力上的投资,更是生活中的极大乐趣。1997年8月间,他利用休假的机会,在15天内先后到了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河南及河北等地的十几个市县,行程1.5万余里,买到各地地图20多张。他到达的第一站是山西祁县和平遥。“我和同事背着大旅行包,在祁县冒着雨转了半天,身上全湿了,特别失望的是没买着地图,第一站计划眼看就要落空。但在平遥的候车室里,一张《晋中经贸旅游交通图》令我眼前一亮,这张图包括晋中地区的十几个县市,太棒了,没自来。”
途中,他晚上坐车,白天采购,一天跑三座城市也司空见惯。而中途转车往往没座,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加上每到一地他大都靠两条腿来回转,一天下来自然是筋疲力尽。两腿酸痛。但是买地图的欲望却丝毫不减。
后来,他从兰州坐了近40个小时的火车,终于到了这次西行的最后一站乌鲁木齐。在那儿停留两天后,准备乘车返回北京。临行前,他在一家旅行社办公室的墙上,发现了好几张新疆各地的旅游交通图。“这时我也顾不上客气,张嘴就要,但人家不给。一位好心的导游小姐在一堆资料中给我翻出一张喀什市旅游交通图。我真高兴跟得到宝贝一样。”喀什离乌鲁木齐有1400多公里,坐汽车还要3天,不用去就得到了那儿的地图,能不宝贵吗?除了亲自去各地搜集外,他还到处联系,请铁路、公路的乘务员或出差的同志为他从外地代购旅游地图。有关他的报道出来后,好些不认识他的人还给他写信、寄地图。
怀揣地图考察古城墙
目前李志强已收藏了我国(含港、澳、台)300多个地区的1500多张地图。他给我们拿出了全套的《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简明中国历史地理图集》以及许多古代地图复制品。当然,最多的还是一袋袋的旅游交通图,在袋子上标有省名、区名,保存得有条不紊。
他说:“收藏,是投身文化事业而不是投资办企业。如果收藏是为了发财,那不过是商人,倒卖者。我不否认藏品有它的经济价值,但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收藏者所追求的。”
察看和考究地图上的古城址、古城墙,是他的一大兴趣。由此,他与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文物保护专家张开济先生、侯仁之先生成了“忘年交”。生长在北京的李志强,对古城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从小生长在古城墙下,每当上学从那里经过时,幼小的心灵中总有一种自豪感——北京,名副其实的古都。”19岁那年,他回到北京时,看到西直门那边他曾无数次经过的古城墙没了,一个人站在光秃秃的旧址上哭了。过了几年,他听到张开济、侯仁之先生奋力呼吁保护古都北京。他就给他们写信表达了自己关于保护古城墙的观点,并请求两位专家指教。侯先生的学生、北大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韩茂莉老师代表侯老给他回信:“我们看了你的信后,都很感激,在当前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你能关心古城的保护问题,真属不易,尤其是对北京城墙的看法与许多专家是一致的。早在建国初期,著名古建学家梁思成先生及侯先生等学者都力争保留古城原貌。看到你的来信又唤起我们对古城的遗憾。”信里最后说:“你的来信,对我们从事教学、研究也是个鼓励。”两位老先生鼓励他沿着收藏地图、学习历史地理的道路走下去,他还加入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
李志强怀揣着地图,亲自去考察了西安、平遥、兴城等地的古城墙。“我背着大包袱,一站一站下车,特意在西安转了又转,从南到北,看那保存得相对好的古城墙。这一点,西安人很自豪,说(外国人)没到西安就等于没到中国啊。”
“地图痴”的务实作风
“实学之重,首在通晓舆图,尤在通晓本国之舆图。”他引用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强调地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看足球比赛,对手国家在什么地方啊,有多大,有多少人口,什么样的地貌特征啊,讲什么语啊等等,看看地图,跟现实联系起来,能增长很多知识。”地图带来的丰富知识,使他出门很自信,去哪儿坐火车都跟坐汽车一样。他还给我们举了个典型的例子。当年他碰到几个大学生,要从北京坐火车到康西草原去玩。而在旅游季节,铁路就要增加车次,时刻表就有变动。这几个学生到了北站,火车开了没赶上。后来有人告诉他,今天南站还有到那儿的火车,这几个人坐到动物园,再从动物园到南站,也没考虑多远、堵不 堵车、南站火车几点开。结果又没赶上。又有人告诉他们,晚上北京站还有火车,他们又回到了北京站。一天跑了三个车站也没离开北京。李志强说:“后来我告诉他们在西直门的时候,没赶上火车不要紧,赶快坐汽车到沙河,在那儿等火车,绝对能赶上。其实,不应学地理的才看地图,生活在地球上就应该看地图,不然出门寸步难行。光讲祖国在心中,祖国是什么样儿都不知道可不行。”
谈话中,他一再强调地图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有人花大价钱收藏古老的东西。但地图这东西不见得花许多钱去买。比如历史地图一定要有,要了解,但不见得非得要原版的,因为原版的地图烂得掉渣,拿也拿不起来了,看也看不清了,有什么用啊?真要学东西,长知识,买现代出版的历史地图就挺好。”
李志强先后办过三次展览。1997年配合香港回归和中国旅游年活动,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和北京文博交流馆联合举办了“李志强收藏全国旅游交通地图展览”,社会反响很好。1995年在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时,他应邀到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二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讲一些先进人物时,比如孔繁森,就从地图上给孩子们找中国最偏僻、海拔最高的地方西藏。那儿自然条件很恶劣,他去那儿上班,孩子们就明白他是好人了。地图就是很直观。”他指着地图上标注的阿里地区,质朴地对记者说。
平时在家里,他也利用地图对儿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观看长征文献电视片时,他就与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共同在地图上追寻长征路线,“看电视不过有了个大概印象,而在地图中这是什么江、什么河、哪座雪山、哪片草地,结合路线、事件,表现得特具体详细,更加深了儿子对长征与红军的理解。这很有意义,比他看游戏机、动画片之类的强多了。后来,我还发表了一篇短文《长征,使我儿子上瘾》呢。”
总把地图带在身边的李志强,对地名很敏感。提起什么地名,与之相关的资料就会在他的脑海中有所反映。地图上有不准确之处,他能挑出一大堆并逐一加以指正。他还告诉我们,地图一则对自己有益,更能为社会服务,这才是收藏地图又一高境界。浙江省一位地图收藏者,为家乡山区设计了一条公路,结果被选中,这正是地图收藏价值的一种真正体现。
“最近,我发现在北京一些地铁口和旅游景点,不少唯利是图的小贩竟然向来往行人兜售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旅游地图和中国地图。它们往往是某些非法企业的产品,不乏擅自变更国界线、漏绘国家领土、把地区当‘国家’等错误,造成很坏的影响。”对此,“地图痴”李志强呼吁,“地图产品绝不是随意创作的作品,而是具有深刻政治内涵的信息的载体,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加紧清理整顿地图市场。”
编辑/任 娟
用6毛零花钱买了第一张地图
李志强从小就爱听新闻广播,只要其中提到什么地名,他就想知道它们在什么地方,就会去地图上查找。那时他的父亲在部队工作,部队里有个图书馆,那里有许多老革命家写的关于秋收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的回忆录,他也总爱到地图上查找战争的发生地,久而久之便养成爱看地图的习惯。
1968年,刚11岁的他开始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地图。第一次他花6毛钱,买了一本封面正中印有红色的天安门、底色全白、16开大的《北京地图》。这本地图他一直看了近十年,图册被“看”得三面起了毛边,封面粘了好几处。在这张图上还有他用铅笔画的新建铁路线和行政区的变化。“上地理课我就带上这张图,没事就看。”李志强说,“有一次地理考试,老师给了我100分,但是当时我有一道问答题与书上原文有点出入,不全。我平时就不爱背书上的死条条,就凭地图和老师上课的讲解。”他问老师为什么会给他满分,老师回答道:“因为你平常学得太好了。”老师的话一直激励着他不断收藏、阅读、研究地图,一发而不可收。
长期买地图,李志强积累了不少窍门。“有的地图出版时间新,但内容不一定新,价高;有些出版时间旧了点,价低,但内容全,所以在购买时可以跟对方砍价。”
对每一件藏品都爱不释手
我们问他最珍爱哪件藏品,“每一件我都喜爱。”他说。似乎每件藏品都是他的孩子,他都能绘声绘色地讲一段他跟“它”的故事。
他收藏最久远的是两本地图是1928年国民党统一全国后出版的,首都标的还是南京,一本为《中国地图册》,另一本为《世界地图册》,均为64开。“1970年,我家搬到了郑州,我就在那儿上学。上小学六年级时的一天晚上,我去同学家串门,无意中看到他家床上放着两本地图册,很老了,纸都黄了。我拿起来一看,太有价值了。我就琢磨了半天——是跟人家要呢,还是怎么着。”谈起儿时,他似乎回到了童年,“后来我就跟大人说:‘叔叔,这个地图借我回家看看吧。’这摆明是要啊,哪儿是借?不过那时小孩喜欢鞭炮,喜欢小人书,哪有说喜欢地图的,大人一看,就拿走吧。我心里乐开了花。”
收藏地图,对李志强来说不仅是精力上的投资,更是生活中的极大乐趣。1997年8月间,他利用休假的机会,在15天内先后到了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河南及河北等地的十几个市县,行程1.5万余里,买到各地地图20多张。他到达的第一站是山西祁县和平遥。“我和同事背着大旅行包,在祁县冒着雨转了半天,身上全湿了,特别失望的是没买着地图,第一站计划眼看就要落空。但在平遥的候车室里,一张《晋中经贸旅游交通图》令我眼前一亮,这张图包括晋中地区的十几个县市,太棒了,没自来。”
途中,他晚上坐车,白天采购,一天跑三座城市也司空见惯。而中途转车往往没座,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加上每到一地他大都靠两条腿来回转,一天下来自然是筋疲力尽。两腿酸痛。但是买地图的欲望却丝毫不减。
后来,他从兰州坐了近40个小时的火车,终于到了这次西行的最后一站乌鲁木齐。在那儿停留两天后,准备乘车返回北京。临行前,他在一家旅行社办公室的墙上,发现了好几张新疆各地的旅游交通图。“这时我也顾不上客气,张嘴就要,但人家不给。一位好心的导游小姐在一堆资料中给我翻出一张喀什市旅游交通图。我真高兴跟得到宝贝一样。”喀什离乌鲁木齐有1400多公里,坐汽车还要3天,不用去就得到了那儿的地图,能不宝贵吗?除了亲自去各地搜集外,他还到处联系,请铁路、公路的乘务员或出差的同志为他从外地代购旅游地图。有关他的报道出来后,好些不认识他的人还给他写信、寄地图。
怀揣地图考察古城墙
目前李志强已收藏了我国(含港、澳、台)300多个地区的1500多张地图。他给我们拿出了全套的《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简明中国历史地理图集》以及许多古代地图复制品。当然,最多的还是一袋袋的旅游交通图,在袋子上标有省名、区名,保存得有条不紊。
他说:“收藏,是投身文化事业而不是投资办企业。如果收藏是为了发财,那不过是商人,倒卖者。我不否认藏品有它的经济价值,但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收藏者所追求的。”
察看和考究地图上的古城址、古城墙,是他的一大兴趣。由此,他与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文物保护专家张开济先生、侯仁之先生成了“忘年交”。生长在北京的李志强,对古城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从小生长在古城墙下,每当上学从那里经过时,幼小的心灵中总有一种自豪感——北京,名副其实的古都。”19岁那年,他回到北京时,看到西直门那边他曾无数次经过的古城墙没了,一个人站在光秃秃的旧址上哭了。过了几年,他听到张开济、侯仁之先生奋力呼吁保护古都北京。他就给他们写信表达了自己关于保护古城墙的观点,并请求两位专家指教。侯先生的学生、北大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韩茂莉老师代表侯老给他回信:“我们看了你的信后,都很感激,在当前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你能关心古城的保护问题,真属不易,尤其是对北京城墙的看法与许多专家是一致的。早在建国初期,著名古建学家梁思成先生及侯先生等学者都力争保留古城原貌。看到你的来信又唤起我们对古城的遗憾。”信里最后说:“你的来信,对我们从事教学、研究也是个鼓励。”两位老先生鼓励他沿着收藏地图、学习历史地理的道路走下去,他还加入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
李志强怀揣着地图,亲自去考察了西安、平遥、兴城等地的古城墙。“我背着大包袱,一站一站下车,特意在西安转了又转,从南到北,看那保存得相对好的古城墙。这一点,西安人很自豪,说(外国人)没到西安就等于没到中国啊。”
“地图痴”的务实作风
“实学之重,首在通晓舆图,尤在通晓本国之舆图。”他引用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强调地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看足球比赛,对手国家在什么地方啊,有多大,有多少人口,什么样的地貌特征啊,讲什么语啊等等,看看地图,跟现实联系起来,能增长很多知识。”地图带来的丰富知识,使他出门很自信,去哪儿坐火车都跟坐汽车一样。他还给我们举了个典型的例子。当年他碰到几个大学生,要从北京坐火车到康西草原去玩。而在旅游季节,铁路就要增加车次,时刻表就有变动。这几个学生到了北站,火车开了没赶上。后来有人告诉他,今天南站还有到那儿的火车,这几个人坐到动物园,再从动物园到南站,也没考虑多远、堵不 堵车、南站火车几点开。结果又没赶上。又有人告诉他们,晚上北京站还有火车,他们又回到了北京站。一天跑了三个车站也没离开北京。李志强说:“后来我告诉他们在西直门的时候,没赶上火车不要紧,赶快坐汽车到沙河,在那儿等火车,绝对能赶上。其实,不应学地理的才看地图,生活在地球上就应该看地图,不然出门寸步难行。光讲祖国在心中,祖国是什么样儿都不知道可不行。”
谈话中,他一再强调地图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有人花大价钱收藏古老的东西。但地图这东西不见得花许多钱去买。比如历史地图一定要有,要了解,但不见得非得要原版的,因为原版的地图烂得掉渣,拿也拿不起来了,看也看不清了,有什么用啊?真要学东西,长知识,买现代出版的历史地图就挺好。”
李志强先后办过三次展览。1997年配合香港回归和中国旅游年活动,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和北京文博交流馆联合举办了“李志强收藏全国旅游交通地图展览”,社会反响很好。1995年在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时,他应邀到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二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讲一些先进人物时,比如孔繁森,就从地图上给孩子们找中国最偏僻、海拔最高的地方西藏。那儿自然条件很恶劣,他去那儿上班,孩子们就明白他是好人了。地图就是很直观。”他指着地图上标注的阿里地区,质朴地对记者说。
平时在家里,他也利用地图对儿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观看长征文献电视片时,他就与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共同在地图上追寻长征路线,“看电视不过有了个大概印象,而在地图中这是什么江、什么河、哪座雪山、哪片草地,结合路线、事件,表现得特具体详细,更加深了儿子对长征与红军的理解。这很有意义,比他看游戏机、动画片之类的强多了。后来,我还发表了一篇短文《长征,使我儿子上瘾》呢。”
总把地图带在身边的李志强,对地名很敏感。提起什么地名,与之相关的资料就会在他的脑海中有所反映。地图上有不准确之处,他能挑出一大堆并逐一加以指正。他还告诉我们,地图一则对自己有益,更能为社会服务,这才是收藏地图又一高境界。浙江省一位地图收藏者,为家乡山区设计了一条公路,结果被选中,这正是地图收藏价值的一种真正体现。
“最近,我发现在北京一些地铁口和旅游景点,不少唯利是图的小贩竟然向来往行人兜售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旅游地图和中国地图。它们往往是某些非法企业的产品,不乏擅自变更国界线、漏绘国家领土、把地区当‘国家’等错误,造成很坏的影响。”对此,“地图痴”李志强呼吁,“地图产品绝不是随意创作的作品,而是具有深刻政治内涵的信息的载体,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加紧清理整顿地图市场。”
编辑/任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