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悟性语言文字的层次性探讨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官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我认为,学生感悟的过程可以划分成感性、悟性和灵性三个层面。
其他文献
听说读写是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说”作为“阅读”与“书面表达”的过渡阶段,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板块。而教材课后练习中要求复述的习题,旨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重新整合,并依照作者创作的思路将课文的内容以口头语言的方式再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编著提纲,掌握概述方法  一篇文本就是一个艺术整体,其内部必然存在着相应的认知联系,呈现出张弛有度
因为种种原因当“新教育”的春风吹进实验二小的时候,我和我的孩子们已经到了5年级的上期。此时对于高段的孩子来说学习压力较大,可是学校又开设了一门"童书共读"课。经过一番听课、观摩、研究过后,我们定位“童书共读”主要的上课方式可能更多的是采取语文课堂上的那种画重点词语、勾优美句子、分析重点段落等方式。从一开始的《波利安娜》到最后的《柳林风声》孩子们读是读了好几本了,但是课堂的呈现效果却很冷清。面对这样
人们常说,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小学语文老师至少应具备以下两项看家本领:一是上得一堂好语文课,二是写得一手好文章。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因此,只有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校本研修。  一、在研读中修炼“内功”  小学
课堂教学的文化元素表现得最为鲜明的就是课堂中的“气场”。这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在生命体验、智慧碰撞、言语交流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气韵和磁场。具有气场的语文课堂,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始终让学生沉浸在意境交融中,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勃发活力。反之,没有生命气场存在的课堂必然会导致课堂浑噩与昏沉,学生主动性得不到激发,主体性得不到体现,思维不活跃,从而影响课堂效益的整体提升
识字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学习技能,也是通往以后书面语言学习的路径,既可夯实其阅读的辨字基础,也可为其作文的学习提供基础性保障。如今在识字方面也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将自主能力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中,可更好地增强学习效果。同时,语文教师需遵循新课改和语文课标的要求而改进自身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一、注重激趣,提高识字效率  低年级小学生所需学习的汉字最少达到1600个,这一识字量为这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