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梳理】
一、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
1. 百家争鸣
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亦是如此。(1)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在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中,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其各自代表人物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3)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4)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所以礼贤下士,而“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诸子百家在互相争鸣、驳难的同时,也相互吸收、融合。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进行改革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 儒术独尊
(1)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沉重打击;(2)汉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至汉武帝时期,经济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上需要进一步巩固大一统国家。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了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3)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学说。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之后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开始全面影响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从三教并立到程朱理学
1. 三教并立
从东汉末年起,社会长期的动荡不安,使士人等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而佛教也非常盛行并且在吸收了一些儒学精神后渐趋本土化。
至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 程朱理学
宋朝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又因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的成就最为突出,也称为“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一方面,“三纲五常”等作为天理得到强化,在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理学高度注重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三、明清之际儒学的传承与创新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是,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维护其统治的理学也走向了“极端”,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批判。
明朝中后期“异端”李贽反对以孔子为权威和教条,反对礼教的虚伪。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虽各具特色,但都从儒学入手,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正统观念挑战。
他们的这些探索,尤其是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但是,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
【考点解析】
一、辩证地认识汉朝、宋朝出现的新儒学体系
1. 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提出了“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他提出了“君权神授”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为稳定正常的统治秩序,他提出了新的为人处世标准,推崇“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尽管上述主张是为了适应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着大量的封建的、唯心的成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所阐述的“大一统”,是中国此后历史发展的主流;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他所推崇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注重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信”,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是尤为迫切的需要。
2. 以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为代表,吸收道教、佛教的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理之源在于天理”的主张,认为先有理后有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道德观,即“三纲五常”,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新的认识论,即“格物格致”,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提出了新人生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尽管上述主张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作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的积极一面:它注重人的气节和道德的修养,凸显人性的庄严;它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些也都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新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仍是我们今天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二、儒家思想与古代中国的礼制规范
1. 礼仪制度:“礼”是社会政治和行为道德的规范,“仪”是依据“礼”的精神而确立的一系列具体的礼节仪式。中国的礼仪制度至西周趋于完备,原本仅限于周王室和上层贵族。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希望回到西周等级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并主张将礼推广至平民阶层。汉儒进一步将一系列礼节仪式规范化、世俗化,从共同凡举治国理家、求学问道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都有具体而细致的规定,企图使礼成为社会各阶层遵循的行为规范。
2. 道德教化:如何将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建立在高度道德意识基础上的自觉行为,始终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仁”以孝悌、忠恕、信义等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汉儒以仁、义、礼、智、信作为永恒的道德准则;宋明理学更是将儒家的道德准则提升至宇宙本原的高度,要求人们自觉地“存天理,灭人欲”。
3. 援礼入儒:其实质是将传统等级制度和礼制规范的原则贯彻到国家法律之中,依据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它是伴随着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而出现的,儒家所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礼制规范和伦理纲常,逐渐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最高准则。至隋唐时期,以“援礼入法”为特征的法律文本大体成型。
三、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多角度解析
1. 17世纪,处于明清之际的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与此同时,在欧洲也诞生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中国的民主思想抨击君主专制,但远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欧洲的启蒙运动则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政治方案,并指导了当时的政治实践活动。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迅速;中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资产阶级力量尚未形成,而欧洲正经历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潮流,重商主义政策也被各国政府大力推行,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中国科举制度空前窒息科学文化发展,而欧洲资产阶级文化勃兴,自然科学突飞猛进,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
2. 相对于自身历史发展而言,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历史的进步和必然:(1)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展,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2)明清王朝更替,社会的大变动导致新思想脱颖而出;(3)自理学诞生以来,空谈性理的学风盛行,在晚明社会危机逐渐深重之时,士大夫中出现了一批反对空谈性理、主张经世致用的先进分子;(4)明末由西方传教士还带来了比中国传统科技更为先进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中国的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了它。
对明清之际思想界变化的探究,有助于正确理解19世纪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内中不乏传承关系,如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的危机意识、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开放态度等,这些只有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才可能厘清。
【专项训练】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哪个学派的主张(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自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 B.独尊儒术
C.以礼入法 D.君权神授
3. 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4. 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盛赞的“他”指的是( )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5.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 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 )
A. 顾炎武 B. 李贽 C. 黄宗羲 D. 王夫之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所绘是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讲学处——杏坛。

材料二 东汉刘秀在洛阳建太学后,规模逐渐扩大,“凡所结构达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学生人数达3万余人。学生的毕业分配,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这里的“教授”,都是国家的“智库”。天子皇帝在国家大事有什么疑难都要咨询建议。这个学校里培养出了王充、马融、张衡、许衡、郑玄等名垂青史的“高才生”。东汉明帝甚至亲临学校“兼职”做教师。
材料三 朱熹强调“胎教”重要性。他认为母亲怀孕时,“一寝一坐,一立一食,一视一听”都要注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对青少年的管教,认为“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而“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方得,只任严徒拘禁之亦不济事。”
材料四 李贽在《焚书》中曾写道:“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提倡“为学贵在有疑”,“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假设你是孔子当时的学生,如果有教材的话,使用的教材可能有哪些?这些教材可能使用的材质是什么?你可能听到孔子当年讲授哪些内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太学在当时起了哪些重大作用?
(3)据材料三归纳朱熹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李贽提倡“为学贵在有疑”的时代背景,并举例说明李贽是如何实践该主张的。
一、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
1. 百家争鸣
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亦是如此。(1)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在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中,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其各自代表人物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3)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4)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所以礼贤下士,而“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诸子百家在互相争鸣、驳难的同时,也相互吸收、融合。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进行改革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 儒术独尊
(1)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沉重打击;(2)汉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至汉武帝时期,经济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上需要进一步巩固大一统国家。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了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3)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学说。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之后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开始全面影响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从三教并立到程朱理学
1. 三教并立
从东汉末年起,社会长期的动荡不安,使士人等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而佛教也非常盛行并且在吸收了一些儒学精神后渐趋本土化。
至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 程朱理学
宋朝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又因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的成就最为突出,也称为“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一方面,“三纲五常”等作为天理得到强化,在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理学高度注重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三、明清之际儒学的传承与创新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是,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维护其统治的理学也走向了“极端”,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批判。
明朝中后期“异端”李贽反对以孔子为权威和教条,反对礼教的虚伪。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虽各具特色,但都从儒学入手,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正统观念挑战。
他们的这些探索,尤其是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但是,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
【考点解析】
一、辩证地认识汉朝、宋朝出现的新儒学体系
1. 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提出了“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他提出了“君权神授”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为稳定正常的统治秩序,他提出了新的为人处世标准,推崇“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尽管上述主张是为了适应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着大量的封建的、唯心的成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所阐述的“大一统”,是中国此后历史发展的主流;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他所推崇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注重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信”,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是尤为迫切的需要。
2. 以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为代表,吸收道教、佛教的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理之源在于天理”的主张,认为先有理后有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道德观,即“三纲五常”,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新的认识论,即“格物格致”,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提出了新人生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尽管上述主张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作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的积极一面:它注重人的气节和道德的修养,凸显人性的庄严;它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些也都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新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仍是我们今天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二、儒家思想与古代中国的礼制规范
1. 礼仪制度:“礼”是社会政治和行为道德的规范,“仪”是依据“礼”的精神而确立的一系列具体的礼节仪式。中国的礼仪制度至西周趋于完备,原本仅限于周王室和上层贵族。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希望回到西周等级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并主张将礼推广至平民阶层。汉儒进一步将一系列礼节仪式规范化、世俗化,从共同凡举治国理家、求学问道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都有具体而细致的规定,企图使礼成为社会各阶层遵循的行为规范。
2. 道德教化:如何将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建立在高度道德意识基础上的自觉行为,始终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仁”以孝悌、忠恕、信义等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汉儒以仁、义、礼、智、信作为永恒的道德准则;宋明理学更是将儒家的道德准则提升至宇宙本原的高度,要求人们自觉地“存天理,灭人欲”。
3. 援礼入儒:其实质是将传统等级制度和礼制规范的原则贯彻到国家法律之中,依据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它是伴随着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而出现的,儒家所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礼制规范和伦理纲常,逐渐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最高准则。至隋唐时期,以“援礼入法”为特征的法律文本大体成型。
三、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多角度解析
1. 17世纪,处于明清之际的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与此同时,在欧洲也诞生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中国的民主思想抨击君主专制,但远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欧洲的启蒙运动则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政治方案,并指导了当时的政治实践活动。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迅速;中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资产阶级力量尚未形成,而欧洲正经历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潮流,重商主义政策也被各国政府大力推行,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中国科举制度空前窒息科学文化发展,而欧洲资产阶级文化勃兴,自然科学突飞猛进,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
2. 相对于自身历史发展而言,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历史的进步和必然:(1)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展,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2)明清王朝更替,社会的大变动导致新思想脱颖而出;(3)自理学诞生以来,空谈性理的学风盛行,在晚明社会危机逐渐深重之时,士大夫中出现了一批反对空谈性理、主张经世致用的先进分子;(4)明末由西方传教士还带来了比中国传统科技更为先进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中国的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了它。
对明清之际思想界变化的探究,有助于正确理解19世纪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内中不乏传承关系,如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的危机意识、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开放态度等,这些只有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才可能厘清。
【专项训练】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哪个学派的主张(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自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 B.独尊儒术
C.以礼入法 D.君权神授
3. 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4. 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盛赞的“他”指的是( )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5.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 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 )
A. 顾炎武 B. 李贽 C. 黄宗羲 D. 王夫之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所绘是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讲学处——杏坛。

材料二 东汉刘秀在洛阳建太学后,规模逐渐扩大,“凡所结构达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学生人数达3万余人。学生的毕业分配,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这里的“教授”,都是国家的“智库”。天子皇帝在国家大事有什么疑难都要咨询建议。这个学校里培养出了王充、马融、张衡、许衡、郑玄等名垂青史的“高才生”。东汉明帝甚至亲临学校“兼职”做教师。
材料三 朱熹强调“胎教”重要性。他认为母亲怀孕时,“一寝一坐,一立一食,一视一听”都要注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对青少年的管教,认为“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而“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方得,只任严徒拘禁之亦不济事。”
材料四 李贽在《焚书》中曾写道:“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提倡“为学贵在有疑”,“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假设你是孔子当时的学生,如果有教材的话,使用的教材可能有哪些?这些教材可能使用的材质是什么?你可能听到孔子当年讲授哪些内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太学在当时起了哪些重大作用?
(3)据材料三归纳朱熹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李贽提倡“为学贵在有疑”的时代背景,并举例说明李贽是如何实践该主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