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精神符号,成为儒家学说研究万事万物本质,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对于“格物致知”诠释的思想家及哲学家有很多,本文就王阳明释义的“格物致知”为基础,讨论其在融入当代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几点思考及路径,以就教于方家。
“格物致知”出自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都是围绕“格物致知”以达到“致良知”的实践目的和价值追求,唤醒世人对“良知”的内省,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合理内核
首先,“格物”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微光。是儒家传统思想中“八目”的理论前提,更是领悟“大学之道”的实践基础。“格物”在“八目”中为首,为“后七目”提供了物质基础,试想,如不能做好“格物”,如何能“致知、诚意、正心”?又如何“修身、齐家、治国”?那么,“平天下”就更无从谈起。因而,阳明心学中虽是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却蕴含着唯物主义的方法内核。“格物”旨在研究事物的规律,就是搞清客观事物是什么,包含着唯物论的方法。同时,“物”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物”,所以,想要真正做到“格物”,就要不断探求变化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运动中观察事物,在发展中认识事物,这就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光芒。
其次,“致知”蕴含着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主张通过“格物”从而达到“致知”,让本体以“格物”的方式获得良知,从而“为善去恶”。他还提出“致知必在于格物”,讲“知”与“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做到“为善去恶”,通过“格物”,循序渐进,积少成多,克服自身固有的缺陷,不断地接近“良知”。王阳明主张“格物”是“致知”的前提条件,“致知”是“格物”的必然结果,人要时刻关照“格物”行为,分析综合,修养内省,就可以做到“致知”,也就是遵循了知行合一。
再次,“格物致知”渗透着反观自身,保持初心的人文关怀。王阳明认为,要做到“格物致知”首先就是“不自欺”,切勿掩耳盗铃,不能自己欺骗自己的“良知”,进而要“即其意之所在”有意识地培育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伪存真,去恶存善,真正做到“无有乎不尽”。将“格物”嬗变为“格心”,时时刻刻反观自身,在价值观不断冲突的今天,关照初心、守住初心。
最后,“格物致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一针见血地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那每个人是如何自由发展的呢?必须基于对必然性的认识。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是要“致良知”,每个人都天生具有“良知”,只是由于种种处境令我们看不见“良知”,因此,他强调就要“格物”的方式,唤醒“良知”,不被“外物”所累,真正恢复内心的宁静与光明。由此可见,王阳明的“格物”过程,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的认识“必然性”的过程,而王阳明的“致良知”的价值目标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归宿。因此,王阳明的“格物致知”闪烁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初心与使命
初心就是心的起点,就是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起点,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使命就是应尽的责任,就是无论有多么艰难困苦,都必须承担的责任。
(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路浴血奋战,带领全体中华儿女赶走了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华夏大地上一百零九年的屈辱史;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平稳地将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并进行了社会主义初步探索;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冲破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界限,人民的日子慢慢富起来了;201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九大,宣布中国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一开始就强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求全党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时间和实践坚守初心和使命。
(二)当代大学生的初心和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大学生初心和使命就该围绕大学生活展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专业素养,锻炼身体,增强体魄,为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蓄智慧和力量;要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勇于拼搏,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代大学生要继续艰苦奋斗,发扬工匠精神,埋头苦干,在新时代守好自己的责任田。
培育当代大学生初心与使命的紧迫性
首先,是基于新时代历史转型期的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越,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这一时期对中华民族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既要时刻提防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的“和平演变”,又要随时应对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要处理好当前国内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既得利益变动所带来的“阵痛”,又要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今天落实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就为新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与以往的大学生不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我们虽已过了追求“吃饱饭”“穿暖衣”的时代,但目前中国已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加之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就业压力、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金融安全、社会保障等,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一定要培育好当代大学生的初心与使命,才能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
其次,是源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现实依据。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普及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价值观比较以往的更加多元化,再加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加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物质比较丰富的今天,大学生在校住宿期间,缺少家长的监管,盲目追求享乐,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这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同时,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成熟的价值观和责任使命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00后,他们的个人主义比较浓厚,都是家长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孩子,因而他们的抗压能力薄弱、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遇事不冷静,真正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初心使命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务必要抓好大学生20岁左右的黄金发展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维护好这些学生的初心。 再次,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的主阵地,要想培育好“四有”新人,就要坚守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之中,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在大学思政教育当中,有效地融入红色元素,将红色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校园生活中去,使当代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自觉地把初心和使命内植于心,外化于行,贯穿整个生命的始终,这不仅弘扬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主旋律,更是理论武装头脑、真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进课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大思政的视域下,引导学生多维度地感悟我党为民的初心和为民的使命,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形势与政策,在形势中守初心,在政策中读初心,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坚守初心,履行使命。
将“格物致知”融入当代大学生初心与使命教育的思考
其一,王阳明“格物致知”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格物致知”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王阳明“格物致知”主张从“格物”到“致知”,最终到达“致良知”的理想道德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从“养心”出发,对待每一件事物抱有“格”的态度,做到“无物不格,格无不尽”,用“至诚”的严肃态度处理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格”除内心的尘埃,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敞亮,以看到原初的“良知”。这种“良知”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对自己内心的审视,是基于外部环境而又超越外部环境得出的结论。这就促使当代大学生找到“本我”并塑造良好的精神家园,在自身的价值观得到良好的培育的前提下,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二,将王阳明“格物致知”融入当代大学生初心与使命教育的有效性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就是以生为本的内化规律、外化规范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将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凝练综合,从而升华为一种符合信息化新时代的价值规范,就其方法论本身而言,就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积极推进构建“大思政”的三全育人模式,它不仅仅要求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规定的思政课程,更应将思政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王阳明“格物致知”融入当代大学生初心与使命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其人生至关重要的“拔节孕穗期”,悉心呵护学生“心灵”,让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育人模式并肩同行,使学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将“格物致知”融入当代大学生初心与使命教育的路径
一是培养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貌来分析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格物”就是“格”客观存在的“物”,认清事物本身的面貌,才有可能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切不可憑经验下结论或“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坚决抵制“唯理论”和“经验论”,不夸夸其谈,也不“唯上”“唯权威”,保持一颗初心去探求真理。
二是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格物致知”就是不为眼前的“物”所牵绊,要把目光放长远,坚定理想,唤起“良知”,回归初心。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2]当代大学生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勇于“格物”,“格”一切挡在理想面前的绊脚石,时刻关照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
三是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修身养德,滋养初心,践行使命。阳明心学的“心即理”,就是借助“格物致知”的方法,恢复本心,关照本心,时刻拭去本心上的尘埃,不为外物所累,在意识层面去除恶念与私念,修身养德。风云变幻,时过境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不变的是,人类社会始终在道德的制约下生活。道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所赋予的内涵是不同的,那么新时代有新时代的道德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范式。当代大学生应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自觉地去除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不好的思想观念、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方法模式,对于前人流传下来的道德范式要批判的发扬,既要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又要跟进时代步伐讲好中国故事。用“格物致知”滋养初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时代脉搏、主动践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作者简介
张启云 西安外事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
“格物致知”出自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都是围绕“格物致知”以达到“致良知”的实践目的和价值追求,唤醒世人对“良知”的内省,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合理内核
首先,“格物”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微光。是儒家传统思想中“八目”的理论前提,更是领悟“大学之道”的实践基础。“格物”在“八目”中为首,为“后七目”提供了物质基础,试想,如不能做好“格物”,如何能“致知、诚意、正心”?又如何“修身、齐家、治国”?那么,“平天下”就更无从谈起。因而,阳明心学中虽是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却蕴含着唯物主义的方法内核。“格物”旨在研究事物的规律,就是搞清客观事物是什么,包含着唯物论的方法。同时,“物”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物”,所以,想要真正做到“格物”,就要不断探求变化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运动中观察事物,在发展中认识事物,这就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光芒。
其次,“致知”蕴含着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主张通过“格物”从而达到“致知”,让本体以“格物”的方式获得良知,从而“为善去恶”。他还提出“致知必在于格物”,讲“知”与“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做到“为善去恶”,通过“格物”,循序渐进,积少成多,克服自身固有的缺陷,不断地接近“良知”。王阳明主张“格物”是“致知”的前提条件,“致知”是“格物”的必然结果,人要时刻关照“格物”行为,分析综合,修养内省,就可以做到“致知”,也就是遵循了知行合一。
再次,“格物致知”渗透着反观自身,保持初心的人文关怀。王阳明认为,要做到“格物致知”首先就是“不自欺”,切勿掩耳盗铃,不能自己欺骗自己的“良知”,进而要“即其意之所在”有意识地培育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伪存真,去恶存善,真正做到“无有乎不尽”。将“格物”嬗变为“格心”,时时刻刻反观自身,在价值观不断冲突的今天,关照初心、守住初心。
最后,“格物致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一针见血地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那每个人是如何自由发展的呢?必须基于对必然性的认识。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是要“致良知”,每个人都天生具有“良知”,只是由于种种处境令我们看不见“良知”,因此,他强调就要“格物”的方式,唤醒“良知”,不被“外物”所累,真正恢复内心的宁静与光明。由此可见,王阳明的“格物”过程,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的认识“必然性”的过程,而王阳明的“致良知”的价值目标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归宿。因此,王阳明的“格物致知”闪烁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初心与使命
初心就是心的起点,就是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起点,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使命就是应尽的责任,就是无论有多么艰难困苦,都必须承担的责任。
(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路浴血奋战,带领全体中华儿女赶走了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华夏大地上一百零九年的屈辱史;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平稳地将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并进行了社会主义初步探索;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冲破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界限,人民的日子慢慢富起来了;201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九大,宣布中国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一开始就强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求全党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时间和实践坚守初心和使命。
(二)当代大学生的初心和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大学生初心和使命就该围绕大学生活展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专业素养,锻炼身体,增强体魄,为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蓄智慧和力量;要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勇于拼搏,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代大学生要继续艰苦奋斗,发扬工匠精神,埋头苦干,在新时代守好自己的责任田。
培育当代大学生初心与使命的紧迫性
首先,是基于新时代历史转型期的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越,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这一时期对中华民族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既要时刻提防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的“和平演变”,又要随时应对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要处理好当前国内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既得利益变动所带来的“阵痛”,又要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今天落实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就为新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与以往的大学生不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我们虽已过了追求“吃饱饭”“穿暖衣”的时代,但目前中国已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加之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就业压力、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金融安全、社会保障等,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一定要培育好当代大学生的初心与使命,才能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
其次,是源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现实依据。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普及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价值观比较以往的更加多元化,再加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加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物质比较丰富的今天,大学生在校住宿期间,缺少家长的监管,盲目追求享乐,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这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同时,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成熟的价值观和责任使命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00后,他们的个人主义比较浓厚,都是家长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孩子,因而他们的抗压能力薄弱、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遇事不冷静,真正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初心使命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务必要抓好大学生20岁左右的黄金发展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维护好这些学生的初心。 再次,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的主阵地,要想培育好“四有”新人,就要坚守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之中,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在大学思政教育当中,有效地融入红色元素,将红色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校园生活中去,使当代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自觉地把初心和使命内植于心,外化于行,贯穿整个生命的始终,这不仅弘扬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主旋律,更是理论武装头脑、真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进课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大思政的视域下,引导学生多维度地感悟我党为民的初心和为民的使命,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形势与政策,在形势中守初心,在政策中读初心,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坚守初心,履行使命。
将“格物致知”融入当代大学生初心与使命教育的思考
其一,王阳明“格物致知”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格物致知”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王阳明“格物致知”主张从“格物”到“致知”,最终到达“致良知”的理想道德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从“养心”出发,对待每一件事物抱有“格”的态度,做到“无物不格,格无不尽”,用“至诚”的严肃态度处理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格”除内心的尘埃,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敞亮,以看到原初的“良知”。这种“良知”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对自己内心的审视,是基于外部环境而又超越外部环境得出的结论。这就促使当代大学生找到“本我”并塑造良好的精神家园,在自身的价值观得到良好的培育的前提下,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二,将王阳明“格物致知”融入当代大学生初心与使命教育的有效性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就是以生为本的内化规律、外化规范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将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凝练综合,从而升华为一种符合信息化新时代的价值规范,就其方法论本身而言,就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积极推进构建“大思政”的三全育人模式,它不仅仅要求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规定的思政课程,更应将思政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王阳明“格物致知”融入当代大学生初心与使命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其人生至关重要的“拔节孕穗期”,悉心呵护学生“心灵”,让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育人模式并肩同行,使学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将“格物致知”融入当代大学生初心与使命教育的路径
一是培养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貌来分析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格物”就是“格”客观存在的“物”,认清事物本身的面貌,才有可能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切不可憑经验下结论或“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坚决抵制“唯理论”和“经验论”,不夸夸其谈,也不“唯上”“唯权威”,保持一颗初心去探求真理。
二是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格物致知”就是不为眼前的“物”所牵绊,要把目光放长远,坚定理想,唤起“良知”,回归初心。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2]当代大学生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勇于“格物”,“格”一切挡在理想面前的绊脚石,时刻关照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
三是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修身养德,滋养初心,践行使命。阳明心学的“心即理”,就是借助“格物致知”的方法,恢复本心,关照本心,时刻拭去本心上的尘埃,不为外物所累,在意识层面去除恶念与私念,修身养德。风云变幻,时过境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不变的是,人类社会始终在道德的制约下生活。道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所赋予的内涵是不同的,那么新时代有新时代的道德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范式。当代大学生应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自觉地去除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不好的思想观念、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方法模式,对于前人流传下来的道德范式要批判的发扬,既要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又要跟进时代步伐讲好中国故事。用“格物致知”滋养初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时代脉搏、主动践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作者简介
张启云 西安外事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