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艺术家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是“英国青年艺术家”(YBA)群体的领军人物,也是世界当代艺术领域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如同许多特立独行,离经叛道的艺术家一样,达米安·赫斯特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争议。他夺人眼球的艺术创作及庞杂的商业活动一次次将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恨他的人斥责他为哗众取宠靠艺术吸金的伪艺术家,爱他的人把他奉若明星偶像,将他同安迪·沃霍尔和弗兰西斯·培根等艺术大师相提并论。
达米安·赫斯特于1965年6月7日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10多岁时,父母离异,他便与母亲相依为命。那时候的达米安·赫斯特便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还曾因偷窃两次被逮捕。据赫斯特回忆,他的母亲十分喜欢画画,经常以画画来娱乐孩子们。这对他的艺术事业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万花筒”系列比起“单色蝴蝶”系列多了一层宗教的意味。“蝴蝶”这一符号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在基督徒的想象中蝴蝶象征了“复活”(resurrection)。因而赫斯特经常将这类作品摆放成教堂玫瑰花窗的图样(也有人认为是佛教的曼陀罗)。
生与死以及生死与艺术的关系是赫斯特不变的主题,他曾经在描述《爱的内外》时说:“我试着在展厅的上下层空间里建立一个艺术与生命的对比,这真是一件疯狂的事,到了最后这一切都成了艺术。”在赫斯特的观念里,生命通过艺术得到永恒,蝴蝶死去之后因被变为艺术而不朽:“我迷恋死亡……但是我认为这更像一种对生命的赞颂而非恐怖。”
2012年赫斯特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回顾展更为宏大地重现了他的《爱的内外》,9000只蝴蝶在展厅内飞舞并死去,这也招致了动物保护人士的激烈抗议。
说起死亡的艺术,必须提到使赫斯特声名大噪的“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系列,这一系列的出现也奠定了他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这一系列作品的特点可以用三个词描述:甲醛、玻璃箱和动物尸体。其中最负盛名便是首作《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1991,又译《活人心目中物理死亡的不可能性》),这件作品也被认为是当代艺术史上最为标志性的作品之一。赫斯特说作品名代表了死亡之于他本人的意味。他认为,通过亡者能使人更多地读懂生者。这件作品是一条13英尺长的虎鲨张着大嘴悬浮在一个盛满甲醛、被隔成三段的巨大玻璃箱中,这个作品共花费5万英镑,其中6000英镑用于购买这条来自澳洲的鲨鱼。但这只原版的鲨鱼已经不复存在。2004年,美国藏家史蒂文?科汉(Steven Cohen)高价买下这个作品。但由于鲨鱼已经开始腐烂,2006年,在赫斯特的坚持下,科汉不得不又花费十几万美元更换一条新的鲨鱼。 1992年,查尔斯·萨奇在他位于伦敦的萨奇美术馆举办了英国青年艺术家系列展(Young British Artists I)。赫斯特的这件作品首次亮相。赫斯特通过将鲨鱼从其自然的生存空间剥离并置于画廊空间中,展现了死亡的无处不在,逼迫人们直视(自己的)死亡,从而探索人类最大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的不可言说。这个作品表达了死亡的不可逃离和恐惧的不可回避。同是生死的主题,这个作品跟“蝴蝶”系列相比清冷得多。若蝴蝶的死亡展现的是生命的美,那么这件作品则赤裸裸呈现了死亡的残酷和肉体的有限性。鲨鱼的死亡在这里定格,却又被摆放得那么“栩栩如生”,生和死仍然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瞬间。
首先,达米安·赫斯特曾一度创造了拍卖场上的纪录。2003年是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爆发年,当代艺术品价格飙升。这一年赫斯特的作品首次以超百万美元成交,之后身价屡创新高。2004年,他的名作《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1991)被美国对冲基金经理亿万富翁史蒂文·科汉以1200 万美元买走。2007年,卡塔尔王子以900万美元买下他的“医药系列”之一的《摇篮春曲》。
赫斯特在当代艺术市场的身价在2008年达到巅峰。2007年时,他将8601颗钻石镶嵌在他所收藏的一个头骨上,并命名为《对上帝的爱》(For the Love of God)。2008年,这个钻石头骨以1亿美元的天价出售,并创下了在世艺术家作品售价的最高纪录。就在人们纷纷猜测这位出手阔绰的神秘买家的身份时,却发现这基本是一次自卖自买式的炒作,买家就是包括赫斯特自己在内的一个财团。
2008年9月15日,正值雷曼兄弟崩盘当天,赫斯特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了一次为期两天的声势浩大的拍卖活动,并将这次拍卖命名为“美在我脑海中永存”(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他绕过画廊,打破行规,将自己的244件新作直接投入拍卖,最终售出223件作品,共计2亿美元,打败了毕加索,创下单个艺术家作品拍卖所得的世界纪录。其中,属于“自然历史”系列的热门拍品《金色牛犊》(The Golden Calf, 2008),以103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3亿元)被一名据传为卡塔尔王室成员的匿名买家拍下。 可是从2009年开始,赫斯特的行情暴跌,作品价格急剧下降,使他的藏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据法国权威艺术机构Artprice统计,他的作品拍价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成交总额仅为上一年度的十三分之一。
不过即便在艺术市场失利,也不会对赫斯特的经济情况造成太大影响。因为,赫斯特的收入来源不仅仅靠出售艺术品,他还是投资创业的先锋。赫斯特的资金来源十分多元化,除了艺术,他还涉足多重商业活动:经营企业,开设工厂,购买房产,开发地产,开设餐馆,与时尚产业合作等,他的产业还衍生到英国本土以外。赫斯特旗下有家名为“科学”(Science Ltd.)的公司,用于规模化经营自己作品的买卖。他还与人合伙开设了一家名为“Other Criteria”的印刷公司,用于生产限量版的艺术产品和纪念品,在2010年便获利267万英镑。
赫斯特同时也是个艺术品收藏家,收藏有包括杰夫·昆斯、弗朗西斯·培根和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名家的作品,并在筹划建立自己的美术馆。
一般艺术品市场的明星画家,由于作品需求量大,都会开设工作室,雇佣助手,将一系列带有强烈个人符号的代表性作品投入量产,在中端市场中出售。而达米安·赫斯特则做到了极致。
赫斯特斥巨资在一个叫Dudbridge的地方兴建了一个占地97,000平方米的大型艺术工厂,建立起一道道生产线,雇佣了数百人批量生产各种“达米安·赫斯特品牌”的产品。除了助手外,他的员工还包括金属工人、动物标本剥制者以及其他专业人士。而制作标本是工厂的主营业务,这也遭遇了周边居民对可能发生的生物和化学污染的抗议。
2012年1月,高古轩画廊为赫斯特举办了“圆点画完整系列,1986—2011”展,纽约、伦敦、巴黎以及我国香港等地的11家分馆同时向公众开放,展出了300多幅赫斯特的“圆点画”(spot painting)。赫斯特承认自1986年起创作的大约1400幅圆点画中,只有约5幅出自他自己之手,其余都是其助手按照他的要求代笔。此话一出又激起不小的波澜。但由于赫斯特巨大的名声和影响力,这些代笔之作仍然颇受欢迎。
在被问到怎样看待金钱与艺术的关系时,这位艺术家表示金钱固然重要,“但我坚信,艺术比金钱更有力量”。
达米安·赫斯特的艺术人生似乎总是在风口浪尖徘徊。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尚需通过时间来检验,但不论如何评价他的艺术创作,他毕竟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达米安·赫斯特的名字也必然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达米安·赫斯特于1965年6月7日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10多岁时,父母离异,他便与母亲相依为命。那时候的达米安·赫斯特便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还曾因偷窃两次被逮捕。据赫斯特回忆,他的母亲十分喜欢画画,经常以画画来娱乐孩子们。这对他的艺术事业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万花筒”系列比起“单色蝴蝶”系列多了一层宗教的意味。“蝴蝶”这一符号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在基督徒的想象中蝴蝶象征了“复活”(resurrection)。因而赫斯特经常将这类作品摆放成教堂玫瑰花窗的图样(也有人认为是佛教的曼陀罗)。
生与死以及生死与艺术的关系是赫斯特不变的主题,他曾经在描述《爱的内外》时说:“我试着在展厅的上下层空间里建立一个艺术与生命的对比,这真是一件疯狂的事,到了最后这一切都成了艺术。”在赫斯特的观念里,生命通过艺术得到永恒,蝴蝶死去之后因被变为艺术而不朽:“我迷恋死亡……但是我认为这更像一种对生命的赞颂而非恐怖。”
2012年赫斯特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回顾展更为宏大地重现了他的《爱的内外》,9000只蝴蝶在展厅内飞舞并死去,这也招致了动物保护人士的激烈抗议。
说起死亡的艺术,必须提到使赫斯特声名大噪的“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系列,这一系列的出现也奠定了他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这一系列作品的特点可以用三个词描述:甲醛、玻璃箱和动物尸体。其中最负盛名便是首作《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1991,又译《活人心目中物理死亡的不可能性》),这件作品也被认为是当代艺术史上最为标志性的作品之一。赫斯特说作品名代表了死亡之于他本人的意味。他认为,通过亡者能使人更多地读懂生者。这件作品是一条13英尺长的虎鲨张着大嘴悬浮在一个盛满甲醛、被隔成三段的巨大玻璃箱中,这个作品共花费5万英镑,其中6000英镑用于购买这条来自澳洲的鲨鱼。但这只原版的鲨鱼已经不复存在。2004年,美国藏家史蒂文?科汉(Steven Cohen)高价买下这个作品。但由于鲨鱼已经开始腐烂,2006年,在赫斯特的坚持下,科汉不得不又花费十几万美元更换一条新的鲨鱼。 1992年,查尔斯·萨奇在他位于伦敦的萨奇美术馆举办了英国青年艺术家系列展(Young British Artists I)。赫斯特的这件作品首次亮相。赫斯特通过将鲨鱼从其自然的生存空间剥离并置于画廊空间中,展现了死亡的无处不在,逼迫人们直视(自己的)死亡,从而探索人类最大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的不可言说。这个作品表达了死亡的不可逃离和恐惧的不可回避。同是生死的主题,这个作品跟“蝴蝶”系列相比清冷得多。若蝴蝶的死亡展现的是生命的美,那么这件作品则赤裸裸呈现了死亡的残酷和肉体的有限性。鲨鱼的死亡在这里定格,却又被摆放得那么“栩栩如生”,生和死仍然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瞬间。

首先,达米安·赫斯特曾一度创造了拍卖场上的纪录。2003年是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爆发年,当代艺术品价格飙升。这一年赫斯特的作品首次以超百万美元成交,之后身价屡创新高。2004年,他的名作《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1991)被美国对冲基金经理亿万富翁史蒂文·科汉以1200 万美元买走。2007年,卡塔尔王子以900万美元买下他的“医药系列”之一的《摇篮春曲》。
赫斯特在当代艺术市场的身价在2008年达到巅峰。2007年时,他将8601颗钻石镶嵌在他所收藏的一个头骨上,并命名为《对上帝的爱》(For the Love of God)。2008年,这个钻石头骨以1亿美元的天价出售,并创下了在世艺术家作品售价的最高纪录。就在人们纷纷猜测这位出手阔绰的神秘买家的身份时,却发现这基本是一次自卖自买式的炒作,买家就是包括赫斯特自己在内的一个财团。
2008年9月15日,正值雷曼兄弟崩盘当天,赫斯特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了一次为期两天的声势浩大的拍卖活动,并将这次拍卖命名为“美在我脑海中永存”(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他绕过画廊,打破行规,将自己的244件新作直接投入拍卖,最终售出223件作品,共计2亿美元,打败了毕加索,创下单个艺术家作品拍卖所得的世界纪录。其中,属于“自然历史”系列的热门拍品《金色牛犊》(The Golden Calf, 2008),以103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3亿元)被一名据传为卡塔尔王室成员的匿名买家拍下。 可是从2009年开始,赫斯特的行情暴跌,作品价格急剧下降,使他的藏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据法国权威艺术机构Artprice统计,他的作品拍价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成交总额仅为上一年度的十三分之一。
不过即便在艺术市场失利,也不会对赫斯特的经济情况造成太大影响。因为,赫斯特的收入来源不仅仅靠出售艺术品,他还是投资创业的先锋。赫斯特的资金来源十分多元化,除了艺术,他还涉足多重商业活动:经营企业,开设工厂,购买房产,开发地产,开设餐馆,与时尚产业合作等,他的产业还衍生到英国本土以外。赫斯特旗下有家名为“科学”(Science Ltd.)的公司,用于规模化经营自己作品的买卖。他还与人合伙开设了一家名为“Other Criteria”的印刷公司,用于生产限量版的艺术产品和纪念品,在2010年便获利267万英镑。
赫斯特同时也是个艺术品收藏家,收藏有包括杰夫·昆斯、弗朗西斯·培根和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名家的作品,并在筹划建立自己的美术馆。
一般艺术品市场的明星画家,由于作品需求量大,都会开设工作室,雇佣助手,将一系列带有强烈个人符号的代表性作品投入量产,在中端市场中出售。而达米安·赫斯特则做到了极致。
赫斯特斥巨资在一个叫Dudbridge的地方兴建了一个占地97,000平方米的大型艺术工厂,建立起一道道生产线,雇佣了数百人批量生产各种“达米安·赫斯特品牌”的产品。除了助手外,他的员工还包括金属工人、动物标本剥制者以及其他专业人士。而制作标本是工厂的主营业务,这也遭遇了周边居民对可能发生的生物和化学污染的抗议。
2012年1月,高古轩画廊为赫斯特举办了“圆点画完整系列,1986—2011”展,纽约、伦敦、巴黎以及我国香港等地的11家分馆同时向公众开放,展出了300多幅赫斯特的“圆点画”(spot painting)。赫斯特承认自1986年起创作的大约1400幅圆点画中,只有约5幅出自他自己之手,其余都是其助手按照他的要求代笔。此话一出又激起不小的波澜。但由于赫斯特巨大的名声和影响力,这些代笔之作仍然颇受欢迎。
在被问到怎样看待金钱与艺术的关系时,这位艺术家表示金钱固然重要,“但我坚信,艺术比金钱更有力量”。
达米安·赫斯特的艺术人生似乎总是在风口浪尖徘徊。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尚需通过时间来检验,但不论如何评价他的艺术创作,他毕竟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达米安·赫斯特的名字也必然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