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日益扩大,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同时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学效果不太乐观。在此背景下,文章借鉴诸多学校在分层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与分析,回顾与总结,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财会专业课分层教学基础上与分方向教学相结合的新构想。
关键词:分层教学;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课;分方向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已有的探究成果
1.传统教学模式在现实中遭遇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中考招生政策的改变,中专学校招生被安排在普通高中招生之后,不设最低分数线,再加上高中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逐年下降,且学生的个体文化水平差异越来越大。以厦门工商旅游学校(以下简称“厦商校”)为例,2009年招生数七百多人,新生入学成绩最高分500余分,最低分仅50分。传统的职业教育目标早已不能适应这种生源素质的变化。传统职业教育实行单一学制、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目标的职教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确定的培养规格,忽视人的固有差异,忽视人的发展需求,忽视人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把人的培养等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以达到统一规格的品质要求为目标。如今学生个体差异如此之大,要求大部分毕业生达到原有的培养目标已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能够毕业的学生将大为减少。除非降低培养规格,降低教学要求才能保证正常的毕业率,但这么做显然会让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价值评价下降,从而导致一部分优秀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价值被人为低估,中职教育将面临社会信任危机。这也正是中职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现实需要。
2.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就是把学生中具有相似知识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学生组合为一个教学单位,即层级或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这可以视作分层教学的理论渊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和教学设计策略对于“分层教学”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层级关系,从任何特定的学习目标出发,都可以找到一些作为学生先决条件的、更简单的学习目标。即一个终点任务,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从属任务或子任务,所有的子任务分层次排列,低水平任务必须在较高水平任务掌握之前完成。低层次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持续地拖欠“子任务”而难以完成“终点任务”。而分层教学正是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安排不同程度“子任务”的教学方法和实践。
3.分层教学的探究成果
各地各类学校对于分层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广泛开展,既有普通初高中,也有职业学校。但即使是职业学校进行分层教学也主要在基础课程特别是数学和英语的教学中开展,如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即开始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于2001年在全国职校中首创“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02年开始对新入学的中职生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分层教学;河南省焦作中医药学院进行“分流分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等等。近几年有更多的学校在分层教学领域进行着探究,这些探究大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总结了一些不足之处。但对于专业课程的分层教学实践则开展得比较少,查阅中国期刊网尚未发现关于财会专业课程分层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相关论文。因此,在厦商校所进行的会计专业课分层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有可能是在国内中职学校的首次试水,没有直接可供借鉴的经验,主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财会专业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和调整。
二、开展财会专业课分层教学的实践总结
厦商校的财会专业是省示范专业,曾经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但近年来因为学生素质下降,毕业生的质量也因此呈总体下降趋势。因为教学改革没能及时跟上,教学中以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造成好学生吃不饱,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力;差生则吃不了,无法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
财会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内在逻辑性,必须一门课程接一门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如果前面一门课程的掌握不过关,后面的专业课就都没有了基础,基本上不可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学习态度的不同,近几年来从第一学期的《基础会计》开始就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
厦商校在借鉴其他学校分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校情和生情,由财会教研室提出财会专业课分层教学的课程改革建议并被校领导采纳,于2008~2009学年的第二学期正式启动了财会专业的课程改革——专业课分层教学。此次改革,是以08级5个财会班为对象的。这5个班300余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差距很大。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不同程度的课程的需要,以便达到“人尽其才”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分层教学是针对主要专业课进行的,并不是每门专业课都采取分层的模式,这主要是受师资和全校教学总体安排的限制。分层教学采取的是走班制。04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不分层,从第二学期开始分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第一学期《基础会计》的学习成绩。按成绩高低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班一个,B班三个,C班一个。第四学期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将三个B班中学习认真且成绩较好的学生挑出,再组成A2班,而将原来的三个B班合成两个班。
通过四个学期的专业课分层教学实践,财会教研室的老师们反复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并多次请08级三个层次的学生座谈,听取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专业课分层教学的优点
(1)对于学习认真、成绩好的学生而言,分层教学有助于他们学到更多、更扎实的知识,因为在A班的学习氛围好,竞争意识强,学习效率很高。
(2)对于学习较被动,成绩中等的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中部分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学习更努力,从而有机会进入上一个层次。
(3)对于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而言,因为C班的教学更强调动手实践,所传授的知识更浅显易懂,要求更低,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少数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在这样的班级里变得出类拔萃,使他们也有成就感(其中有一个学生还参加了厦门市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竞赛并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4)在A班上课的老师较有成就感,在C班上课的老师压力较大,同时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
2.专业课分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最大的不足是班级管理上的问题,问题集中在B班和C班,学生在走班上课的时候,明显没有归属感,伴随出现卫生、纪律以及对公物的破坏等问题。表现差的学生更容易将他们的坏习惯传播开来,影响到更多的学生。
(2)B班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被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受心态的影响,比以前更不愿学习了。C班的大部分学生仍是混日子,比在本班时有更不受约束的、“混”的环境。
(3)在B班上课的老师明显地感觉到课难上,不如在原班上课。在C班上课的老师压力就更大。
(4)加大了班主任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加大了教务处排课的难度和工作量。
通过上述的比较,财会教研室认为专业课分层教学初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摸索出了一些寶贵的经验。同时也碰到和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专业课分层教学改革仍将继续,但需要好好总结经验,更加重视存在的不足,争取能解决问题或减少负面影响,在不同层次的分层班级的课程设置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而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分层教学改革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三、财会专业课程分层教学的再思考
经过两年多的对比与反思,并随着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实施了弹性学分制这一基础,重新对财会专业课进行分层教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当然,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可行”,要与实际工作的“可行”相结合,才是適用的,才能积累新经验。正如胡适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概括所言:“教育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因为实际的“校情”和“生情”会对理论产生制约,所以再次试行分层教学需要在总结业已取得之经验的基础上做一些必要调整,使之更趋向于合理、适用,即“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笔者提出将分层教学与分方向教学相结合的财会专业课改新思路,并尝试搭建新框架:
(1)宽基础、深扎根:让所有财会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门课,这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两门课。
(2)迟分班、少层级:在第四学期开始走班制分层教学,只分成A、B两个层次,设两个A班,四个B班。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税务会计》和《会计模拟实习》,但各层次要求不同,获得的学分亦不同。迟分班的目的在于减轻对教学秩序及师资和教室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少层级的目的则在于减轻在层次较低班级(如原C班)的授课压力和避免差生扎堆现象的出现,同时也为分方向教学留有更大的余地。
(3)大专业、小方向:在第五学期继续走班制的分层教学,同时结合分方向教学。两个A班学习《审计》和《财务管理》,两个B班学习《成本会计》并进行综合模拟实习,另两个B班学习《银行储蓄》和《银行会计》。定位于大专业、小方向的目的在于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本财会专业,适度转向金融等方向,使就业多一种选择(在条件成熟时,可选择更多的相关方向)。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分层次走班制教学可化解传统教学的固有矛盾,当然,在实际操作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增加了教务处排课的难度,如果进行小班制教学还会增加教育成本,等等。但是,分层教学又确确实实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能让学得较好的学生多学一些知识和技能而不受差生的影响,做到一专多能;同时,又因为降低了要求,也能让学得较差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点,进步一点,多少学到一点技能,也能凭自己的努力通过较低要求的考试。最后争取让全体学生达到分层次下按不同的标准毕业的目标,既保证了大部分学生通过三年的中职学习学有所成,又能够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适应不同的就业岗位,实现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分层教学;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课;分方向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已有的探究成果
1.传统教学模式在现实中遭遇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中考招生政策的改变,中专学校招生被安排在普通高中招生之后,不设最低分数线,再加上高中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逐年下降,且学生的个体文化水平差异越来越大。以厦门工商旅游学校(以下简称“厦商校”)为例,2009年招生数七百多人,新生入学成绩最高分500余分,最低分仅50分。传统的职业教育目标早已不能适应这种生源素质的变化。传统职业教育实行单一学制、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目标的职教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确定的培养规格,忽视人的固有差异,忽视人的发展需求,忽视人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把人的培养等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以达到统一规格的品质要求为目标。如今学生个体差异如此之大,要求大部分毕业生达到原有的培养目标已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能够毕业的学生将大为减少。除非降低培养规格,降低教学要求才能保证正常的毕业率,但这么做显然会让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价值评价下降,从而导致一部分优秀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价值被人为低估,中职教育将面临社会信任危机。这也正是中职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现实需要。
2.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就是把学生中具有相似知识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学生组合为一个教学单位,即层级或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这可以视作分层教学的理论渊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和教学设计策略对于“分层教学”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层级关系,从任何特定的学习目标出发,都可以找到一些作为学生先决条件的、更简单的学习目标。即一个终点任务,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从属任务或子任务,所有的子任务分层次排列,低水平任务必须在较高水平任务掌握之前完成。低层次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持续地拖欠“子任务”而难以完成“终点任务”。而分层教学正是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安排不同程度“子任务”的教学方法和实践。
3.分层教学的探究成果
各地各类学校对于分层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广泛开展,既有普通初高中,也有职业学校。但即使是职业学校进行分层教学也主要在基础课程特别是数学和英语的教学中开展,如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即开始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于2001年在全国职校中首创“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02年开始对新入学的中职生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分层教学;河南省焦作中医药学院进行“分流分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等等。近几年有更多的学校在分层教学领域进行着探究,这些探究大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总结了一些不足之处。但对于专业课程的分层教学实践则开展得比较少,查阅中国期刊网尚未发现关于财会专业课程分层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相关论文。因此,在厦商校所进行的会计专业课分层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有可能是在国内中职学校的首次试水,没有直接可供借鉴的经验,主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财会专业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和调整。
二、开展财会专业课分层教学的实践总结
厦商校的财会专业是省示范专业,曾经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但近年来因为学生素质下降,毕业生的质量也因此呈总体下降趋势。因为教学改革没能及时跟上,教学中以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造成好学生吃不饱,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力;差生则吃不了,无法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
财会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内在逻辑性,必须一门课程接一门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如果前面一门课程的掌握不过关,后面的专业课就都没有了基础,基本上不可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学习态度的不同,近几年来从第一学期的《基础会计》开始就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
厦商校在借鉴其他学校分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校情和生情,由财会教研室提出财会专业课分层教学的课程改革建议并被校领导采纳,于2008~2009学年的第二学期正式启动了财会专业的课程改革——专业课分层教学。此次改革,是以08级5个财会班为对象的。这5个班300余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差距很大。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不同程度的课程的需要,以便达到“人尽其才”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分层教学是针对主要专业课进行的,并不是每门专业课都采取分层的模式,这主要是受师资和全校教学总体安排的限制。分层教学采取的是走班制。04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不分层,从第二学期开始分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第一学期《基础会计》的学习成绩。按成绩高低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班一个,B班三个,C班一个。第四学期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将三个B班中学习认真且成绩较好的学生挑出,再组成A2班,而将原来的三个B班合成两个班。
通过四个学期的专业课分层教学实践,财会教研室的老师们反复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并多次请08级三个层次的学生座谈,听取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专业课分层教学的优点
(1)对于学习认真、成绩好的学生而言,分层教学有助于他们学到更多、更扎实的知识,因为在A班的学习氛围好,竞争意识强,学习效率很高。
(2)对于学习较被动,成绩中等的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中部分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学习更努力,从而有机会进入上一个层次。
(3)对于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而言,因为C班的教学更强调动手实践,所传授的知识更浅显易懂,要求更低,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少数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在这样的班级里变得出类拔萃,使他们也有成就感(其中有一个学生还参加了厦门市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竞赛并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4)在A班上课的老师较有成就感,在C班上课的老师压力较大,同时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
2.专业课分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最大的不足是班级管理上的问题,问题集中在B班和C班,学生在走班上课的时候,明显没有归属感,伴随出现卫生、纪律以及对公物的破坏等问题。表现差的学生更容易将他们的坏习惯传播开来,影响到更多的学生。
(2)B班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被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受心态的影响,比以前更不愿学习了。C班的大部分学生仍是混日子,比在本班时有更不受约束的、“混”的环境。
(3)在B班上课的老师明显地感觉到课难上,不如在原班上课。在C班上课的老师压力就更大。
(4)加大了班主任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加大了教务处排课的难度和工作量。
通过上述的比较,财会教研室认为专业课分层教学初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摸索出了一些寶贵的经验。同时也碰到和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专业课分层教学改革仍将继续,但需要好好总结经验,更加重视存在的不足,争取能解决问题或减少负面影响,在不同层次的分层班级的课程设置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而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分层教学改革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三、财会专业课程分层教学的再思考
经过两年多的对比与反思,并随着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实施了弹性学分制这一基础,重新对财会专业课进行分层教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当然,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可行”,要与实际工作的“可行”相结合,才是適用的,才能积累新经验。正如胡适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概括所言:“教育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因为实际的“校情”和“生情”会对理论产生制约,所以再次试行分层教学需要在总结业已取得之经验的基础上做一些必要调整,使之更趋向于合理、适用,即“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笔者提出将分层教学与分方向教学相结合的财会专业课改新思路,并尝试搭建新框架:
(1)宽基础、深扎根:让所有财会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门课,这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两门课。
(2)迟分班、少层级:在第四学期开始走班制分层教学,只分成A、B两个层次,设两个A班,四个B班。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税务会计》和《会计模拟实习》,但各层次要求不同,获得的学分亦不同。迟分班的目的在于减轻对教学秩序及师资和教室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少层级的目的则在于减轻在层次较低班级(如原C班)的授课压力和避免差生扎堆现象的出现,同时也为分方向教学留有更大的余地。
(3)大专业、小方向:在第五学期继续走班制的分层教学,同时结合分方向教学。两个A班学习《审计》和《财务管理》,两个B班学习《成本会计》并进行综合模拟实习,另两个B班学习《银行储蓄》和《银行会计》。定位于大专业、小方向的目的在于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本财会专业,适度转向金融等方向,使就业多一种选择(在条件成熟时,可选择更多的相关方向)。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分层次走班制教学可化解传统教学的固有矛盾,当然,在实际操作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增加了教务处排课的难度,如果进行小班制教学还会增加教育成本,等等。但是,分层教学又确确实实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能让学得较好的学生多学一些知识和技能而不受差生的影响,做到一专多能;同时,又因为降低了要求,也能让学得较差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点,进步一点,多少学到一点技能,也能凭自己的努力通过较低要求的考试。最后争取让全体学生达到分层次下按不同的标准毕业的目标,既保证了大部分学生通过三年的中职学习学有所成,又能够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适应不同的就业岗位,实现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