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创新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改中,应该注重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之火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思维。比如,教学《五柳先生传》,可以启发学生,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和今天提倡的学习课文要“精读”哪个更好?这类开放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教师精心设计提问,问题要有思维含量,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紧扣教材特点和教学重点来设计问题,做到难易适度。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每学一篇新课文,除让学生通过阅读解决教师预先精心设计的问题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至少再提1—2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很有创新意识。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请看那朵流星”为什么用“朵”不用“颗”呢,用“颗”更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呀?教学《观潮》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钱塘江潮为什么“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吴儿善泅者……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这里“手持十幅大彩旗”是每人手里拿着十面大旗的意思吗?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有的触及到了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有的又不是仅靠课本就可得出结论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思考,长期训练下去,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利用教材中精彩的文字描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材中生动优美的文字描述,会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教学中可借助精彩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去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一幅幅文中描绘的画卷在学生的脑海中一幕幕地闪过,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课文《三峡》中,作者抓住了景物特点进行描写,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共同勾勒出三峡壮丽的景色,可以引导学生边诵读,边品味,在头脑中想象这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斑羚飞渡》中精彩悲壮、惊心动魄的“飞渡”一幕,《安塞腰鼓》中气势恢弘的捶鼓场面,等等,均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达到仿佛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既让学生理解鉴赏了语言,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实际深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深读”课文,就是不拘囿于文章表层内容的理解,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生发性因素,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表达个人感受。通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与独特性,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课文《伤仲永》中,方仲永由先前的天资过人到后来的平庸无奇,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在课文《为学》中,从“僧富者不能至(南海)而贫者至焉”来看,天下事是不是有难易之分呢?应如何看待学习上的困难呢?等等。
   五、巧用教材,拓展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情节处理上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可挖掘教材中的这些隐含性因素,进行拓展写作,通过假设想象、补写想象、改写想象、续写想象等形式多样的想象作文,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狼》一文中,屠户依靠“积薪”与狼对峙,最后杀死两狼,那么,假如屠户没有遇到麦场中的“积薪”,他会怎么做?教学《最后一课》以后,小弗朗士放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还会和上学路上一样吗?可以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丰富意蕴,学生都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改写。《孔乙己》一文的末尾,孔乙己离开咸丰酒店后会怎么样?总之,通过序列想象训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展开想象,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皮亚杰说:“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一些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画一画的活动,不仅能使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美女蛇的故事”“雪后捕鸟”的故事和《社戏》中的“偷吃罗汉豆”的情节,可以让学生讲述。《皇帝的新装》适合分角色朗读,《孙权劝学》可让学生排演课本剧。《背影》中的“望父买橘”这一细节描写,可让学生具体地做一做父亲买橘时一系列艰难的动作,并想一想父亲此时费力的表情。这些活动,都十分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可利用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辟语文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其他文献
现在的教学,课堂朗读被多数教师淡化,课堂里缺少琅琅的读书声。那么,如何让朗读声在课堂里响起来呢?   一、语文课堂中朗读的缺失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注重课堂效率的同时,忽视了朗读教学,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教师范读逐渐淡出课堂。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每篇课文都应该是教师先读给学生听,学生一边看着书,一边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当学生自
期刊
维财,也许真如其名,只维护其物质的财富,而忽略了精神。   娇宠惯了的孩子掐住了父母的软肋,一个离家出走就让父母妥协了,父母已然不是对手,这场拉锯战最终以孩子胜利而告终。维财,就是这千千万万个放纵的孩子之一。   这个小眯眯眼,虽其貌不扬,但脾气火爆,一言不合就会怒目相向,拳脚相加。更有甚者,教师关心地看他一眼,他也会双眉倒竖,两眼圆睁,张口无声地叫骂,这多少都令人心寒。   他拒绝学习,拒
期刊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语文界对语文教育的学科属性看法不一,走过两段弯路。一是五六十年代,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人们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脱离课文,“挖掘”思想意义,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二是八十年代,《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重新阐明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于是在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过分注重知识性的状况,使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说教课。   华中师大文学院
期刊
一、适度提示和有效探问——激活沉睡的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中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形,但是因为她的智慧理答换来的是破茧而出的美丽。   师:在这个故事里有“三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沉默,回答不出问题。)   师:这“三变”、“三打”、“三责”你读着觉得重复吗?   生:不重复。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三变”,三变变的内容不一样。 
期刊
作文批改和讲评是评改学生的作业中最难的一项工作,特别是逐篇的精批细改,更存在着不少弊端。迄今为止,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上付出的劳动最大,但收效却甚微。改革批改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多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的确是改出来的,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
期刊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诵读、培养语感的过程。   诵读,即出声朗读。《语文课程标准》在测评建议里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有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可以用来组织教学,这才是大好的局面。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中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呢?该如何打造
期刊
当已经上高中的学生回母校抱住我哭着说“想我时”,当远在异乡上大学的学生在教师节祝福中说“我可能不是您最喜欢的学生,但您一定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时,当走在应聘找工作的路上的学生与我分享他们找到理想工作时的喜悦时 ,当婚嫁年龄的学生向我倾诉恋爱的烦恼与纠结希望我给出建议时,我都能深深感受的做班主任老师的自豪与充实。   当马年的新年钟声如期响起,萌萌的新年祝福电话也如约而至。萌萌是我实验中学任教的第二
期刊
提问是语文课堂上最常用的师生之间和引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这对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是十分有意义的。   创新始于问题。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出发点又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按照新型的教学观点,我认为,问题的提出,应该是由学生提出。因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经过头脑加工厂的加工,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显现出
期刊
最近,听到两则学生的谈话。   一则是在校园的路上,两个学生对话,意思是上某一教师的课非常轻松,可以高枕无忧,因为他总是只让固定的那几个学生回答问题。   另一段则是两个即将进入高中的初中生的对话,其中一个是憧憬着高中生活,另一个则认为上了高中,学习不好的教师就不管了。   两段对话让人颇多感慨,感到教育的重任,那就是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分层次走班教学其实就是这一观点的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