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相融教说明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d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理解“百亿光年、原子核”等概念。
  2.重点品味第3、4自然段,在品味语言、关注语言形式中,深入理解“呼风唤雨”的词义,感受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
  3.感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知道举例要有典型性,学会辨别、运用“发明”“发现”。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学习说明方法,感受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举例子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感知文本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词语,你们看——(板书:呼风唤雨)一起读一读。透过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那些神话人物,他们有呼风唤雨的本领。
  生:我想到《西游记》里有风神、雷神,还有龙王会下雨。
  师:是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大概只有神仙才有这样的本领。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词。
  生(齐):呼风唤雨。
  师: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说明文,题目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课题)一个世纪就是100年。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是谁在呼风唤雨?
  生:靠什么呼风唤雨?
  生:他们是怎么呼风唤雨的?
  师: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书上都有,让我们赶快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自由大声地读课文,完成两件事: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读文)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解决了哪个问题?
  生:我知道了是人类在呼风唤雨。
  生:我知道了,人类呼风唤雨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我们班的同学会读书、会思考。你们的答案都聚焦在这两句话上。(课件出示句子: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哪个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生:当然是人类。
  师:靠什么来呼风唤雨呢?
  生: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呼风唤雨”原来是神的本领,在这篇课文中,拥有这神奇本领的却是我们人类,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课文虽然不长,但有些长句子不大好念,来挑战两句怎么样?(课件出示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师:谁来?请你读。
  (生读句子,停顿不明显。)
  师:想一想,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人类获得了很多发现和发明。
  师:对啊,所以读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停顿,有强调。你再来试试。
  (生再读句子,强调“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师:你这么一读,一停顿,我们听的人就明白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句子)
  (师课件出示句子: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师:我们再来看这一句,谁来读?好,你来试试。
  (生读句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停顿出错。)
  师:“人类历史上百万年”应该这样读,(指导读)你再来试试。
  (生再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哪两个词?
  生:发现和发明。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集中在两个内容上:一是理解“呼风唤雨”,二是学习朗读中的“停顿”。对“呼风唤雨”的理解,施老师善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神话传说中体会只有“神仙”才有这样的本领,然后置于文本之中,让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的“人类”拥有的非凡本领。这样的理解具有层次感。如果再进行词语置换比较,让学生思考:“说‘无所不能的世纪’,或‘神通广大的世纪’,可不可以?”如此辨析,更能突显“呼风唤雨”这个词语的“形象和夸张”,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会更深入。朗读中“停顿”的教学,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读通顺,更在于帮助学生从停顿中领会句子的含义。可见,正确的“停顿”有助于句义的理解。比如,“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的朗读,宜作分步训练:发现和发明——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四步朗读训练,采取“叠加”修饰语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知停顿的位置及重音的转移,进而深刻领会语句的含义。对后一个语句的朗读,须教学“上百万年”这个词语,熟读“人类历史上百万年”“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并辨别两者的语义异同。】
  二、抓第四自然段,学习“举例子”
  师:人类到底有哪些发明和发现呢?20世纪,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科学奇迹?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重点句子。
  生(读):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都找了这一处是不是?
  生:是。
  师: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中间用了一个特殊的标点——分号,这就说明前后的句子是——   生:并列关系。
  师:好,我们来看第一个分句。
  (师课件出示句子: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师:谁来读?
  (生读句子)
  师:(课件标红“潜”字)这个字读对了吗?是第二声。再试试。
  (生再读句子)
  师:利用科学技术,人类创造了哪些奇迹?
  生:登上了月球。
  生:潜入海底。
  生:观察宇宙天体。
  生: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师:你看,人类能够登上——
  生(齐):月球。
  师:潜入——
  生(齐):深海。
  师:洞察——
  生(齐):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师:探索——
  生(齐):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师:本领大不大?
  生:大!
  师:“百亿光年”有多少米你们知道吗?
  (生低语:很大;不知道;一百亿光年……)
  师:看老师写一个数字,你们帮着数零。
  (师板书:94608000000000 00000000000000)
  师:后面有多少个零啊?
  生(齐):23个。
  师:后面有23个零,你想说什么呀?
  生:这数字太大了,完全无法计算了!
  生:人类的本领实在是太大了!
  生:太不可思议了!
  师:人类那么大的本领,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呼风唤雨”!谁能来读好这个句子?
  (指名读句子)
  师:这句话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原子核是什么?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原子么?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的单位。如果我们把一个原子看作是一座巨大的宫殿的话,一根头发丝那么点粗的东西里就有50万座这种宫殿。怎么样?原子小吧?
  生(点头):小。
  师:那么原子核呢,比原子还要小得多呢!原子核差不多就是这座宫殿地上的一粒黄豆那么大!
  (学生睁大眼睛,张大嘴惊叹。)
  师:你们这么惊讶,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神奇了。
  生:人类太了不起了,这么小的东西都能看到!
  生:太厉害了!
  师:人类的这种本领让我们惊叹!请你再给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生再读句子)
  师:同学们,人类能够上天入地,洞察宏观世界,还能探索微观世界。这一句话中四个典型的例子(板书:典型的例子)告诉我们,20世纪的人类无所不能,简直可以“呼风唤雨”。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好,我们再来交流第二个分句——
  (师课件出示句子: 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自己读一读,找一找,看看在这句话中作者又举了哪些例子。
  生:电视。
  生:程控电话、因特网。
  生: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生交流,师板书:电视 电话 民航飞机……)
  师:你们看,作者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20世纪人类的发明。你们谁知道,我们身边还有哪些20世纪的科技发明?
  生:手机。
  生:微波炉。
  生:空调。
  生:原子弹。
  师:是啊,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在医药学和生物学领域,人类发明了青霉素、克隆技术,在军事领域,人类发明了导弹、雷达等,这些发明都非常重大。可是,作者为什么只举了这些例子呢?
  生:因为发明太多了,全部写出来是写不下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作者是随便挑了几样来写的?
  (该生停顿片刻摇头坐下)
  生:因为这些都是20世纪人类重要的发明。
  师:那你想啊,导弹、雷达这些发明就不重要吗?作者怎么不往上面写呢?
  生:作者举的例子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
  师:难道你们刚才所举的手机、微波炉、空调,这些在生活中就不常用啦?
  (生语塞)
  师:别着急,读读后面的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好好想一想。
  生:作者所举的例子都跟“地球村”有关。
  师:“地球村”是一个村庄吗?
  生:不是,是因为人与人联系紧密,地球就像一个村庄一样。
  师:那你们想啊,要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关键靠什么?
  生1:靠电话。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不管你在哪里,我们只要打个电话就能联系了。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通讯发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变得紧密了,对不对?
  (生1点头)
  师:还有其他的吗?
  生2:要发明交通工具。像坐飞机,我们可以很快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师:对啊,交通发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紧密了。我们再看这些例子: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这些都是通讯领域的发明;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这些都是——
  生:交通领域的发明。
  师:为了说明人类把居住的星球变成了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作者选用了这两类典型的例子。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同样发现,写作时我们要列举例子,还要列举典型的例子。一起再通过朗读感受!   (生再读句子)
  师:这些典型的发明和发现,都在说明20世纪是一个——
  生(齐):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拿起书,我们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集中在三个内容:认识分号的“并列”意义;理解“百亿光年”“原子核”;学习“选择典型例子说明事物”的方法。最让学生趣味盎然的是解词的方法,教师用数字转换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百亿光年”有多长,用“头发丝”“50万座宫殿”“黄豆”这三个具象的事物比拟“原子”与“原子核”,生动而又形象,体现了施老师的教学智慧。而对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教师不满足于所举的例子,而是让学生将这些例子进行归类,从而理解作者是从“通讯和交通”两个角度来说明“地球村”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的教学从更高水平上让学生理解了“举例”这个说明方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再细细琢磨一下这个语段的三句话,或许还能发现:第一句话的两个分句,前者说的是科学发现的成就,后者说的是科学发明的成就;第二句话接着说这些发现和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和方便;第三句话接着说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生活变化,既有精神层面的,又有物质层面的。可见,这一自然段的三句话是“承接关系”,一层接着一层,阐明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巨变,与上一个语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揭示20世纪科技革命带来的生活变革。如果能从语段的结构上来引导学生作些解读,将有助于学生读得更透彻,更丰富。】
  三、融通学习第3、4自然段,总结延伸
  师: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连过去的王公贵族都不敢想。那时候的人们都在想些什么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圈一圈相关词语。
  (生读课文)
  师:你们圈出了哪些词语?你们说,我来写。
  生:千里眼。
  生:顺风耳。
  生:神仙。
  (师板书:“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
  师:人们在幻想“腾云驾雾”的神仙,是不是?好了,看看这两组词,再快速读读这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1:“千里眼”就是电视。
  师:这是你的发现。
  生2:“顺风耳”就是20世纪的电话。
  师:这是你的发现。
  生3:民航飞机飞到天上,就像神仙在腾云驾雾一样。
  师:你的这个发现也很有意思。
  生4:我发现,第一行词语都是写古代人们的想法,第二行写到他们的幻想都实现了。
  师:你的这个发现很重要。
  生5:我发现上面一行的词语和下面一行的词语都能对应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作者拿古代人的幻想和20世纪的现实前后作比较,(板书:前后作比较)我们对“呼风唤雨”这个词的印象就更深刻了。看(指板书),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幻想有——
  生(齐):千里眼。
  师:20世纪,人类就发明了——
  生(齐):电视。
  师:远古时代人类幻想有——
  生(齐):顺风耳。
  师:20世纪,人类就发明了——
  生(齐):程控电话。
  师:远古时代,人类幻想能像神仙一样——
  生(齐):腾云驾雾。
  师:20世纪的人类发明了——
  生(齐):民航飞机。
  师:实现了飞天的梦想。这么多的发明创造,真可以用诗句来形容——(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样的变化,我们用了多长时间?
  生:一个世纪。
  生:100年。
  师:100年,一个世纪,人类的发明和发现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一个世纪”和“上百万年”这也是作比较。100年,对于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来说,是何其短暂,简直是弹指一挥间!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生:忽如一夜。
  师:而人类创造的科学奇迹正是诗句中所描绘的——
  生: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一起再读读诗句!
  (生齐读诗句)
  师:课上到这里,你们发现了吗?老师嘴里一直在重复说着两个词,是什么呀?
  生:发明、发现。
  师:你们知道这两个词的区别吗?
  生:发现是指一样东西本来就有的,被我们找到了,发明是要我们去创造的。
  师:说的真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辨一辨。拿出练习纸,完成选词填空。
  发明 发现
  (1)20世纪,人类( )了许多新型的交通工具。
  (2)20世纪,人类( )了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3)这节课上,我们( )了作者写作的秘密。
  (4)我们( ),20世纪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我们来对一下。第一处,你选的是?
  生:发明。
  师:都一样吗?
  生:是。
  师:第二句。
  生:发现。
  是:对不对?
  生:对!
  师:第三句,你选什么?
  生:发现。
  师:这节课,我们发现的作者写作的秘密是什么啊?
  生:举典型例子,前后作比较。
  师:非常棒!我们看最后一句。
  生:我选“发现”。
  师:对不对啊?
  生:对!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句。
  (生齐读第四句)
  师:短短的一百年,在20世纪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这真是一个——   生: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对这样的变化,哲学家罗素是怎样评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集中在两个内容: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辨析并运用“发现”与“发明”。第三语段与第四语段的“对比”写法,不是教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发现”的,这是教学中师生共同生成的“语文知识”。这样的知识就有“根基”,就有运用的可能;这样的教学就有“机智”,先有学的发现,后有教的提升。学生对“发现”与“发明”这两个词语的解释比较准确,运用词语填空也无错误。可见,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掌握已经达到了“运用”水平,而用语句来准确“解释”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会“用”不一定会“说”,“用”比“说”处于更高的理解水平。因此,词语教学着眼于“运用”,“会用”是小学阶段词语教学的第一要义。很显然,施老师的填空辨析练习设计得很有必要,且成效明显。】
  【总评:这是一篇有点枯燥的说明性文章,概括介绍了20世纪是人类运用科技改天换地的时代,彰显了科技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教学这样的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所写的“内容”上,而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写这些“内容”的,即从课文中发现“如何说明事物”的秘密。因此,阅读本文的教学目标聚焦在“三个学会”: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学会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会积累,包括积累语言、积累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淀科技进步的自豪感。施国强老师深谙阅读教学之道,第一课时的三个教学目标仅仅围绕“三个学会”,定位准确,目标集中。可以说,有了适切的目标定位,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而成功的另一半,在于围绕目标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充分而有成效。这一节课的三个教学活动,对应着上述三个教学目标,或者说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落实。从三个活动的教学内容来看,施老师教了七个具体的教学内容:理解“呼风唤雨”;学习朗读中的“停顿”;认识分号的“并列”意义;理解“百亿光年”和“原子核”;学习“选择典型例子说明事物”;学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辨析并运用“发现”与“发明”。其中“举例与比较”是所要学习的说明方法,也是借此解读文本的阅读途径,是教学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最大的瓶颈在于教学内容的模糊与不确定。施老师清晰、可表述的教学内容,是本次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一堂成功的好课,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引导,可以让学生的“学”更有方向感和进步感。施老师对说明性文章中的重要词语(概念),用数字转换和事物比较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于平淡之处读出丰富内涵。这需要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功夫和对学情的深刻理解,更需要教师的创意设计和现场机智。显然,施老师具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才华。
  简而言之,施老师的这一节课体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一致性,体现了教学的发展性,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节有效的阅读课。诚然,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说明性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语段内在关联上的研读,以及语言特点的品味,本次教学如果能有更为透彻而明晰的认识,则可以让课堂教学更显语文的魅力。】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岑燮钧,浙江省作协会员。作品发表于《小说月刊》《四川文学》《短篇小说》《百花园》《天池》《金山》《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部分作品入选年度排行榜、年度选本和中考、高考模拟卷。著有小小说集《戏中人》。   阿春是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张志峰的企业注册资金的,1000万。她看着这个数字,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   她希望这个张志峰不是他,这样的名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听”是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对现代人来说,倾听是日常生活中最有效的交际手段之一,更是一种能力和一种素质。  反思以往的教学,只注重读和写的导学功能,而忽视对学生倾听的训练。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听取他人的想法,更不会很好地和同伴进行口头交流。
名师的公开课一直是一线教师追随的目标,但每次听完公开课,就会听到老师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可望而不可即,难于模仿,止于欣赏!文学界有个口号叫“贴着地面行走”,据说源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话:“我贴在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我认为,这句话也应该适用于名师的公开教学。云端跳舞,脚踏白云,美丽翩跹,婀娜多姿。云端的舞蹈虽美,但毕竟离一线教师太远,只能欣赏。我们所倡导的公开课,应该是引领课堂转型,解决一线教
《月光曲》是一篇经典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如何体现主题整合教学,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呢?我重整教材,大胆取舍,让学生品语言琴声荡漾,展想象情溢心田,在提取信息、联想与想象中,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进而获得语
近日,慶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山东省济南市北坦小学建校80周年系列活动之“校长论坛”在美丽的北坦校园成功举行。
在2013年11月的第五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来自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的马娜老师一举夺魁,获得特等奖的好成绩。这也是集体备课的有效成果。  此类比赛,赛课前24小时抽取课题,然后进行备课,出设计方案,做课件。此次马老师抽取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一课。如何才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了备课团队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第一关:寻“根”  首先进行集体备课的讨论,先由执
前不久我在新华书店闲逛,发现了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帕克· 帕尔默写的故事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书中讲述了数十位美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鲜活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告诉我们,“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 。  一、教学勇气的推崇  帕克·帕
去年9月,笔者到青海支教。从西宁到海西,一路上有许多高原牧场。一位牧人告诉笔者,放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牧”,一种是“圈”。两者的最大区别:“牧”是带着牛羊走向水草——吃什么,喝什么,牛羊说了算;“圈”是带着水草走向牛羊——吃什么,喝什么,主人说了算。  由放牧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许多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将一篇课文刻意加工成“添加剂”超标的“饲料”,“草一把”“水一口”地精心喂给孩子们“吃”?我们是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北京市房山区长育中心校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各科教师聚焦课堂,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当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时,我省各校立足当下,依托地域文化,开展了各种主题的课程改革。长兴县吕山乡中心小学以“亲近乡土”为主题实施课改,立足三个课程群(浓浓乡土、快乐体艺、传统文化),相继在“蚕桑”“荷韵”“马灯”和“龙舟”等领域做了大量的传承和研究工作,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身边的自然、人文、历史,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乡土情怀。  在此基础上,各校不断总结课改经验,秉承“适当拓展,充分整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