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独子”的故事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5758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即将升空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曾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征集实验搭载方案。其中,上海市几位高中生提交的“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方案被采纳,四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与“天宫一号”一起,飞向了神秘的太空。
  生长在中国的“地球独子”
  如果要选一种植物上太空,你会选择哪一种?是一到秋天便将世界染成金黄的银杏?还是世界三大主粮之一的水稻?是花中之王牡丹?还是能够治愈疟疾的黄花蒿?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对于选择的标准,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在2011年,伴随着“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植物之一,想必很少有人认识——它的学名叫做普陀鹅耳枥。
  翻开《中国植物志》,对普陀鹅耳枥的描述是这样的:乔木;树皮灰色;小枝棕色,疏被长柔毛和黄色椭圆形小皮孔,后渐无毛而呈灰色;叶厚纸质,椭圆形至宽椭圆形……从这种标准的植物学描述中,好像还是找不到它能够上太空的理由。但如果提起它的另一称谓“地球独子”,一切似乎就变得顺理成章。普陀鹅耳枥目前全球仅存的唯一一株野生古树就生长在中国,它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等级,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地球独子”和它的同伴们,原本一直生活在我国浙江舟山群岛上,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特有植物。人们还不清楚这个物种是什么时候从更大的家族中分化出来的,又经历过了怎样的风雨一直存续至今,但可以肯定的是,“地球独子”如今成为整个家族仅存的独苗,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未见过的奇异之树
  故事还要从大约90年前讲起。那个时候,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普陀鹅耳枥在植物分类学中拥有了自己的位置,并开始被世界所认知。最初发现它的植物学家,叫钟观光。他本是一位致力于实业救国的青年志士,先后创办了四明实学会、灵光造磷厂,还创刊《科学世界》,建立了上海科学仪器馆,为我国近代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罹患肺癌,钟观光也许就不会与植物打上交道,更不会与普陀鹅耳枥相遇。
  在钟先生患病疗养期间,他对植物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由此开创了我国学者自己采集和制作标本,并进行分类学研究的新时代。1930年前后,钟先生在考察浙江东南沿海岛屿时,在普陀山发现了一棵他从未见过的树。这棵树树杈成双,雌雄异花,雌花为浅红色,雄花为淡黄色,很是特别。1932年,经植物学家郑万钧教授鉴定,这种树属于桦木科鹅耳枥属,因为仅生于普陀山,所以取名普陀鹅耳枥。在普陀鹅耳枥被命名的时候,这个家族的成员还散布于普陀山各处。但因为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毁林开荒,普陀鹅耳枥的家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仅残存一棵野生古树,生长在普陀山慧济寺,如今已经有200多岁的高龄。这棵古树身高约14米,直径约60厘米,枝枝杈杈地向周围伸展出大约72平方米的遮阴面积。随着树龄的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普陀鹅耳枥家族最后的成员,逐渐显露出衰老的迹象。在同伴们一一离去后,它的余生似乎也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在慧济寺的香火气中,在诵经声中,安静地度过风烛残年。等到它离开这个世界时,地球上就再也没有普陀鹅耳枥这个物种。
  因为人类的发现,这种植物第一次拥有了自己国际通用的学名;因为人类的干扰,它的存在可能很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被抹去;也因为人类的拯救,“地球独子”的命运,出现了新的转机。
  帮助“地球独子”繁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杭州植物园、浙江省林科院等多个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始了拯救普陀鹅耳枥的工作。作为普陀鹅耳枥家族的唯一幸存者,生长在慧济寺旁的这棵古树,开始得到人们的悉心照料。为了时刻关注它的健康状况,甚至有专职的护林员负责古树的管护工作。如今,羸弱的“地球独子”逐渐焕发出蓬勃生机,已经能够年年开花结实了。
  但整个家族的生存危机,并没有因为“地球独子”的老树开花而缓解。究其原因,是普陀鹅耳枥的生殖策略,使它在繁衍后代方面毫无优势可言。
  每年四月,是普陀鹅耳枥开花的季节。它的花虽然雌雄同株,但雄花一般在四月中上旬开花,雌花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开花,由于花期重合时间短,雌雄花相遇往往只有九天时间。一年之中,生命的大门仅在这九天之内打开,但偏偏雌花总是高高在上,长在树冠的顶部,而在树冠上、中、下均匀分布的雄花序,要想借风力将花粉送上雌花的高枝,又是一重考验。本以为普陀鹅耳枥的求子之路已是难上加难了,无奈天公也不作美。往往花粉还未到达雌花,就赶上舟山群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和大风,以及随之而来的碱性浮尘,让雄花和雌花这对苦命鸳鸯极难成功受孕。即使勉强结出种子,100粒中,饱满的大概也只有2到4粒。也许是过于担心自己的孩子会遭遇什么不测,普陀鹅耳枥的种子种壳厚而坚硬,很难自然萌发。在这位“地球独子”的脚下,从未发现有天然更新的小苗。
  为了帮助“地球独子”繁衍后代,科学家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与普陀鹅耳枥的保护和繁育难题死磕数十年。今天,普陀鹅耳枥的繁殖难关终于被攻克了,收获了上万株人工育种的树苗,并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走出普陀山,在全国多家植物园里落地生根。但对于科学家们而言,要真正拯救一个物种,仅仅在数量上取得优势还不算成功,基因层面的繁荣也至关重要。遗传多样性,对一个物种而言,意味着它所拥有的持续进化的潜力有多大,以及它的家庭成员面对剧烈变化的气候环境时,被一网打尽的风险有多高。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尽管“地球独子”已经拥有了很多后代,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却很低。也许一场灾难,就会将普陀鹅耳枥再次推向灭绝的边缘。于是,为了激发普陀鹅耳枥遗传变异的活力,它的种子搭乘着“天宫一号”飞向了太空……
  如果人类曾经对一个物种犯下过几近灭门的罪过,不知这样全力拯救,是否能够赎罪?今天,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之下,那棵生长在慧济寺中的“地球独子”,它的脚下,也长出了人工促成的天然更新幼苗。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如此不遗余力地去拯救一种看似注定要灭绝的植物呢?值得吗?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以前,大概需要如此这般论证许久,才能够显得足够有说服力。但是放在当下,放在2020年这个人们无数次想要重启的“魔幻之年”,似乎问题的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澳大利亚的大火,波及世界的新冠肺炎,东非的蝗灾,南极地区破纪录的最高温度……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一再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以及生命的伟大。
  如果大自然母亲要给今天的人类上一课的话,那么2020年开年发生的一切,大概是最残酷、最令人心痛的一次自然教育了。如果我们需要从這节课中学到些什么的话,也没有什么比“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更重要的了。
  摘自《北京晚报》
其他文献
2020年3月18日,年仅53岁的洪烛不幸因病魂归道山,引发了文坛内外一片哀悼和叹惋之声。洪烛以诗立世,同时兼及散文和小说创作,但诗人是他的底色,他的种种文字也都是诗化的文字,《梦见屈原》便可以看作一首精美的散文诗。  本文以亦幻亦真的梦境贯穿始终,独出机杼地抒写了对屈原悲剧命运的检视,与此同时,又有对自己人生的体察。文中还两度引用了当代诗人海子的诗句,这就使得全文成为了三位诗人跨时空的情感交流和
怎么办?青海青,人间有我用坏的时光;  怎么办?黄河黄,天下有你乱放的歌唱。  怎么办?日月山上夜菩萨默默端庄;  怎么办?你把我的轮回摆得不是地方!  怎么办?知道你在牧羊,不知你在哪座山上;  怎么办?知道你在世上,不知你在哪条路上。  怎么辦?三江源头好日子白白流淌;  怎么办?我与你何时重遇在人世上。
权蓉  女,现居呼和浩特,擅长写短篇故事,文笔清丽秀美,构思别致,有百余篇文字见于各类刊物。  日子么,就要自得其乐。像蚯蚓给自个儿截成九段,凑两桌打麻将的,还有一个端茶倒水的。  001  年底参加青年作家创作会,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合影,后来被同学转发到中学群去了。这张照片把潜水的大家纷纷炸出来,有人说,这里面我一个也不认识。有人说,我们学校竟然真有人搞写作?有人说,怎么会是她?  最后我只好戰战
我念过文科,也念过理科。在课堂上听老师提到艺术这个词,还是理科的老师次数更多:化学老师说,做实验有实验艺术;计算机老师说,编程序有编程艺术。  老师们说,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要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都是理科老师教给我的。  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比有科学知
她见过许多地方的雪。离开了落后的村庄,她背着行囊,四处谋生。  她见过松散的朔方的雪。在那个雪天,被无数家公司拒绝后,她拎着冰凉的公文包走在雪花飘洒的街道上。听到肚子咕咕的鸣声,她才意识到,早已过饭点。她找到一家饺子店,店里腾腾的热气暂时融化了她的烦心事。老板娘热心地冲着刚进门的她说:“这雪下得真有劲,冻坏了吧?”她笑着应了一句。看着老板娘麻利地包饺子、煮饺子,正如门外的雪一样有干劲。  她也见过
张庆和,共和国同龄人,原籍山东肥城,定居北京。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有多篇诗文作品入选数百种图书,或被译成英、法文字出版发行国外,或入选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已出版散文集、诗集《记忆不敢褪色》《哄哄自己》《灵笛》《山野风》《写作没有技巧》《该说不该说》《娃娃成长歌谣》等十余部。  正如苦苦地追寻诗神缪斯而难得一见却又痴心不改,至今我依然顽固地认为:分行排列的文字不等
我有过很奇特的等风经历。  秋天,大批的庄稼运到场院,垛得到处都是。女人们在切谷穗,男人们在碾场。  父亲就是个碾场的人。他站在场院的中心,牲口拉着碌碡,绕着父亲转。沉重的石碌碡碾压过谷穗,饱满的谷粒就从细长的穗体脱离出来。  如何把谷粒從一堆杂合体中彻底地分离出来呢?答案是:扬场。  扬场需要风。用木锨把碾压后的所有高高扬到空中,谷粒会留下来,而那些轻盈的杂物就会随风飘远。  把牲口喂好,父亲便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关于元宵节的一首作品。诗人听说都城正月十五夜张灯,他想象着那里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散发着香气的马车堵塞了宽敞的大道,这样的盛况自己竟无缘目睹,而只能跟着乡民参加赛紫姑的活动,不由内心充满了羞惭与遗憾。   原来唐都长安的元宵节,不仅为当代的我们所向往,它也是大唐人自己的梦想与渴望。  唐代以前的“
作为当代文坛多面手,邱华栋在诗歌、散文、小说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读书生活也是十分丰富而宽广的,这就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给养和趣味,《马可·波罗的启程》即为小小的明证。  在本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马可·波罗游记》、古中国天文学和导航术,以及泉州刺桐港历史沿革的谙熟,使得文章内涵大为丰满,同时释放出很强的思维张力。就写作技艺来说,也达到了散文应有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标题传达的信息,是要写马
从小到大,总有一些食物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们并非是山珍海味,可即便是最普通的食物,在某个独特的瞬间出现,它们的味道也能让我们不能忘怀。因为有些味道,一生只出现过一次,难忘的食物总伴随着难忘的故事。@考拉  小时候爷爷带着我去菜市场买菜,天很热,爷爷说给我买雪糕。我说,咱们回家吃吧,或者我喝凉白开就行。爷爷让我再跟他逛一会儿菜市场,一逛就来到了雪糕摊前。爷爷问摊主哪种雪糕最贵,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