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299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因髋关节病变入院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1岁,平均68.5岁。股骨颈骨折29例,股骨头坏死17例。其中全髋30例,半髋16例。术后按常规给予“丁”字鞋固定患肢于外展中立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消肿、镇痛处理。术后3~7天开始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有规律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如给予下肢CPM功能锻炼,站立训练,6周后扶双或单拐下地行走,最后脱拐行走。
康复效果评价标准:按Harris评分标准[1],总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
术前康复护理:①做好心理护理,有利于术后功能锻炼的配合。②术前康复训练:卧位大小便的训练,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的练习及股四头肌、小腿肌肉的等张收缩练习。
术后康复护理:①一般护理。②体位护理:麻醉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可以给予头高位45°,使病人有较好的通气量,预防肺部并发症;患肢予“丁”字鞋固定于外展中立位,用硬的三角形枕头,固定在两下肢之间,以免病人在苏醒过程中患处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而造成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和小腿下放置软垫,以避免皮肤和神经长时间压迫而造成损伤;搬运病人及使用便盆时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过大,防止脱位。③术后康复训练:术后第2天开始康复功能锻炼,在病人开始康复功能锻炼之前,让病人了解并掌握髋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开始髋关节练习。术后第1周:防止病人向对侧翻身,床头柜应放在手术侧,以避免置术侧髋关节于外旋伸直位,并嘱不要交叉双腿。术后第2~7天,患肢做肌四头肌等张收缩,保持肌肉张力,每次保持10秒,每10次为1组,每天10组。
患侧踝关节主动的屈伸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机会。被动运动:术后24~48小时拨除引流后摄X线片,假体位置如无特殊问题,可行髋膝关节被动屈伸练习,用CPM进行被动功能锻炼。方法:将患肢放在CPM机上,足和足跟固定,胫骨近端用固定带,以控制小腿旋转,下肢轻度外展20°~30°。开始48小时内做0~40°运动,以后逐渐增加,每次1~2小时,如有肢体明显肿胀或其他不适,可减少运动范围或维持原状;如症状加重则暂停。术后1周后:病人体力多有所恢复,可行髋关节半屈位主动抗阻力屈髋练习。告诉病人站立或坐时身体向前倾斜幅度不<90°;当站、坐或躺时,膝盖和脚尖不能转向内侧,应保持脚尖及膝盖直对天花板或朝向外侧。能主动将髋关节屈曲60°左右时,护士可帮助病人起床、坐立、行走康复锻炼。起床时先健腿屈曲,臀部向上抬起移位向健侧移动至床沿,即可用双肘着床用力坐起,坐起时膝关节要低于髋关节,上身不可前倾,借助步行器行走。上肢肌力练习,目的是恢复上肢力量,使病人术后能较好地使用拐杖。
护理效果
本组在指导下康复功能锻炼,有步骤地进行,正确掌握了动作要领,患肢均恢复正常的活动功能。本组46例,术后随访38例,随访1~2年,本组优13例,良24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0.4%。
讨 论
注重心理护理,改善病人消极心理状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配合医疗和护理。
加强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髋关节术后,肢体固定不动,可促使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之间的疏松结合向致密结合改变,使关节囊及其他结缔组织收缩变厚、变硬,失去弹性,进而出现严重的关节僵直[2],当全身状况不好,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还易并发呼吸系、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在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中,康复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正常及止痛的情况下,应当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实践证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只要按科学方法进行功能锻炼,功能可完全恢復。因此,科学合理的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Mahomed NN,Arndt DC,Mc grory BJ,et al.The harris hip score:comparison of patient self-report with surgeon assessment.J Arthroplasty,2001,16(5):575.
2 魏波,陈喜德,陈日景,等.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引流量的影响因素观察与分析.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5(06):614-617.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因髋关节病变入院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1岁,平均68.5岁。股骨颈骨折29例,股骨头坏死17例。其中全髋30例,半髋16例。术后按常规给予“丁”字鞋固定患肢于外展中立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消肿、镇痛处理。术后3~7天开始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有规律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如给予下肢CPM功能锻炼,站立训练,6周后扶双或单拐下地行走,最后脱拐行走。
康复效果评价标准:按Harris评分标准[1],总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
术前康复护理:①做好心理护理,有利于术后功能锻炼的配合。②术前康复训练:卧位大小便的训练,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的练习及股四头肌、小腿肌肉的等张收缩练习。
术后康复护理:①一般护理。②体位护理:麻醉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可以给予头高位45°,使病人有较好的通气量,预防肺部并发症;患肢予“丁”字鞋固定于外展中立位,用硬的三角形枕头,固定在两下肢之间,以免病人在苏醒过程中患处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而造成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和小腿下放置软垫,以避免皮肤和神经长时间压迫而造成损伤;搬运病人及使用便盆时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过大,防止脱位。③术后康复训练:术后第2天开始康复功能锻炼,在病人开始康复功能锻炼之前,让病人了解并掌握髋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开始髋关节练习。术后第1周:防止病人向对侧翻身,床头柜应放在手术侧,以避免置术侧髋关节于外旋伸直位,并嘱不要交叉双腿。术后第2~7天,患肢做肌四头肌等张收缩,保持肌肉张力,每次保持10秒,每10次为1组,每天10组。
患侧踝关节主动的屈伸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机会。被动运动:术后24~48小时拨除引流后摄X线片,假体位置如无特殊问题,可行髋膝关节被动屈伸练习,用CPM进行被动功能锻炼。方法:将患肢放在CPM机上,足和足跟固定,胫骨近端用固定带,以控制小腿旋转,下肢轻度外展20°~30°。开始48小时内做0~40°运动,以后逐渐增加,每次1~2小时,如有肢体明显肿胀或其他不适,可减少运动范围或维持原状;如症状加重则暂停。术后1周后:病人体力多有所恢复,可行髋关节半屈位主动抗阻力屈髋练习。告诉病人站立或坐时身体向前倾斜幅度不<90°;当站、坐或躺时,膝盖和脚尖不能转向内侧,应保持脚尖及膝盖直对天花板或朝向外侧。能主动将髋关节屈曲60°左右时,护士可帮助病人起床、坐立、行走康复锻炼。起床时先健腿屈曲,臀部向上抬起移位向健侧移动至床沿,即可用双肘着床用力坐起,坐起时膝关节要低于髋关节,上身不可前倾,借助步行器行走。上肢肌力练习,目的是恢复上肢力量,使病人术后能较好地使用拐杖。
护理效果
本组在指导下康复功能锻炼,有步骤地进行,正确掌握了动作要领,患肢均恢复正常的活动功能。本组46例,术后随访38例,随访1~2年,本组优13例,良24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0.4%。
讨 论
注重心理护理,改善病人消极心理状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配合医疗和护理。
加强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髋关节术后,肢体固定不动,可促使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之间的疏松结合向致密结合改变,使关节囊及其他结缔组织收缩变厚、变硬,失去弹性,进而出现严重的关节僵直[2],当全身状况不好,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还易并发呼吸系、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在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中,康复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正常及止痛的情况下,应当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实践证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只要按科学方法进行功能锻炼,功能可完全恢復。因此,科学合理的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Mahomed NN,Arndt DC,Mc grory BJ,et al.The harris hip score:comparison of patient self-report with surgeon assessment.J Arthroplasty,2001,16(5):575.
2 魏波,陈喜德,陈日景,等.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引流量的影响因素观察与分析.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5(06):61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