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残疾人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天使。在我们学校就有这样一位天使,而且我和她非常有缘地在五年级三班相遇了。
她是一个只有一只左手的孩子,据说是小时候由奶奶照顾,在奶奶没注意的情况下帮奶奶把猪草喂进机器里,右手被剁猪草的机器“吃掉”了。我依然清晰记得当时听完这个故事后的心情。脑海中猜想着这个孩子应该有点自卑,应该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应该有着古怪的脾气……心中充满了对这个小女孩的同情和惋惜。
真没想到,她居然分到了我的班上,我们将频繁地近距离接触,这让我产生了特别想了解这个孩子的好奇心。我站在讲台上小心地搜索着她的身影,在第四排,迎向我的是一张圆圆的略带红晕的脸庞,嘴角上扬,露出灿烂甜美的笑容,齐颈的“妹妹头”上还别着一个漂亮的粉色蝴蝶结。我有点怔住了,在这张脸庞上丝毫看不出忧郁和腼腆的神情,只有阳光与自信。但我还是快速地移开了我的眼光,生怕我的过多停留会伤害到她敏感的自尊心。毕竟,她还是与众不同的。
表面上,我没有刻意去特别关注她,但课堂上、作业中我都在特别留意——她上课听讲认真,常常高高举起她的左手回答问题;下课活泼开朗,和同学玩着各种游戏;她成绩优异,左手写得一手漂亮又工整的钢笔字;她积极上进,毛遂自荐当纪律委员,自习的教室里总是鸦雀无声;老师布置的任务,她总是第一个完成而且完成得最好;课间总能看见她帮同学解题的身影;学校广播站经常播送她写的播音稿……这一切都和我想象中的她完全不同。当我重新审视这个“特殊”的女孩,她分明就是一个阳光自信,活泼开朗,努力上进的孩子!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她如此坚强而又乐观?带着好奇,我来到了她的家中,她的家在一个叫小高山的地方,在我们镇是海拔较高的农村,下了车还要走一段崎岖的山路。她的爸妈出门打工了,家里只剩下一位七十多岁的奶奶。
见我去了,奶奶连忙放下了手中的农活,非常热情地迎我进屋,简陋的房子里收拾得很整洁,墙壁上贴了好多画报,让人觉得很温暖。小艳玲体贴地让奶奶坐下休息一会儿,自己熟练地倒水泡茶,给我一杯,给奶奶也递上一杯,挨着奶奶坐下。我们聊了很多,也聊到了艳玲的手,说到这,奶奶数落着自己,哭了起来,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深深自责,说对不起儿子和孙女,恨不得剁了自己的手。这位了不起的奶奶从此刻意把自己变成“左撇子”,那一刻,我震惊了,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真挚而细致的爱!为了给自己残疾的只有一只手的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的环境,改掉了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用右手的习惯。我对这个没多少文化,却用自己的方式深深爱着孙女的奶奶产生无比的崇敬与佩服。艳玲和我说,奶奶很辛劳,也一直很疼爱她,她一点也不埋怨奶奶,也非常感谢爸爸妈妈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她说,她清楚地记得老师说过一句话:“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她没有比别人少了什么,她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和别人一样有用的人,报答家人和社会的。这孩子的内心是多么纯净美好啊!仿佛一池平静而澄明的湖水,没有一丝涟漪,没有一丝阴霾。
走进一间卧室,这是艳玲和奶奶睡觉的地方,同样收拾得干净整洁,简单的书桌上摆满了书,居然还有好几本张海迪的作品,她说这是自己要求爸爸每年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她不要别的。我惊讶地发现,在书桌对面的墙上还贴了一大张她自己设计的字条,上面写着:“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转过身去……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是一家人朴实而深沉的爱照亮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在爱的阳光里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书籍启迪了孩子的内心,增强了她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她的开朗与豁达让我感到自惭形秽,因为,我的心境竟还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由此,我也萌生了一个想法,在班上组织一次班队活动。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哪怕是农村的孩子,从经济条件上来说也还算不错,基本是孩子有求家长必应,因为得到的很容易,孩子们对家长的付出不懂得珍惜,有点自私,幸福感不强。我想给孩子们上一节这样的班会课,但涉及到艳玲的隐私,我和艳玲商量,没想到艳玲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很爽快地答应了。
班会课上,我以“珍惜,努力”为主题开展班级讨论。我提了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孩子吗?说出理由。孩子们一阵沉默,没有人快速回答这个问题,我心想,他们可能在思考什么是幸福。陆陆续续有几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答案,有觉得幸福的还列举了生活中被家人照顾的例子,从他们的表达中我感觉到,像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言语之间传递出的幸福感并不强烈。
“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个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
接下来,艳玲把她小时候失去右手的经历和她的家庭情况讲给同学们听。我仔细观察着每个孩子的表情,他们都听得很认真,没有一个人埋头做小动作。
艳玲讲完后,孩子们陷入了沉默。我提出让同学们来做一个体验活动——用左手做事:1.拿出纸和笔用左手写下自己的名字。2.用左手来收拾自己的书包。(右手臂可以帮忙,但右手必须握紧拳头,手指不能帮忙)同学们很有兴致地行动起来,几分钟后,我让同学们互相看看他们的“成果”,然后谈感受。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根本写不了,有的很慢地写完了却写得歪歪扭扭,不成样子。我看了看他们收拾的书包,书是横七竖八地躺在书包里,乱糟糟的。总之,同学们的一致感受是:一只手做事非常吃力,做不好。这时,我拿出艳玲的作业和同学们写的字相比较,把艳玲收拾的书包打开供同学们观察,大家都不由得发出“哇”的赞叹,用崇拜的眼神望向艳玲。我想,他们现在看到艳玲工整娟秀的字迹,和平时看到她同样的作业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接下来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没有了一只手,你会怎么样?同学们的回答大都是受不了,难以想象,或者一定会崩溃之类的。
我接着问:你们和比你们少一只手的艳玲相比,谁更幸福?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更幸福,也有的同学认为,拥有了亲人无微不至的爱,其实艳玲也是很幸福的。
我说:“艳玲的愿望是拥有一双完整的手,可是即使艳玲没有了一只手,她也很坦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没有放弃,没有怨言,艳玲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左手写出来的,而且付出了比你们更多的努力,你们觉得很难的事情,可艳玲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同学们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下自己?说说你自己的感想。”听到这里,好多书写不好的同学低下了头,有的同学说,“我右手写字却比不上她左手写得一半工整,很惭愧,以后我要好好写字。”有的同学非常惊奇艳玲是怎么做到的,要向她学习……他们说了很多自己的感想,有的同学甚至重新审视了自己,发现自己幸福的方面其实很多很多。这群孩子和艳玲相处一段时间了,可是仿佛今天才真正认识她一样,从他们的表情里,我看到了赞美、佩服,还有一丝从来没有过的沉思的严肃。
这堂班会课对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在后来的作业中我发现,有好几个书写很差的同学渐渐有了改观,包括一个我曾试过多种方法都没法让他的书写有进步的同学,对学习也更上心了。我很庆幸,也很幸福,因为天使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官渡口中心小学)
她是一个只有一只左手的孩子,据说是小时候由奶奶照顾,在奶奶没注意的情况下帮奶奶把猪草喂进机器里,右手被剁猪草的机器“吃掉”了。我依然清晰记得当时听完这个故事后的心情。脑海中猜想着这个孩子应该有点自卑,应该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应该有着古怪的脾气……心中充满了对这个小女孩的同情和惋惜。
真没想到,她居然分到了我的班上,我们将频繁地近距离接触,这让我产生了特别想了解这个孩子的好奇心。我站在讲台上小心地搜索着她的身影,在第四排,迎向我的是一张圆圆的略带红晕的脸庞,嘴角上扬,露出灿烂甜美的笑容,齐颈的“妹妹头”上还别着一个漂亮的粉色蝴蝶结。我有点怔住了,在这张脸庞上丝毫看不出忧郁和腼腆的神情,只有阳光与自信。但我还是快速地移开了我的眼光,生怕我的过多停留会伤害到她敏感的自尊心。毕竟,她还是与众不同的。
表面上,我没有刻意去特别关注她,但课堂上、作业中我都在特别留意——她上课听讲认真,常常高高举起她的左手回答问题;下课活泼开朗,和同学玩着各种游戏;她成绩优异,左手写得一手漂亮又工整的钢笔字;她积极上进,毛遂自荐当纪律委员,自习的教室里总是鸦雀无声;老师布置的任务,她总是第一个完成而且完成得最好;课间总能看见她帮同学解题的身影;学校广播站经常播送她写的播音稿……这一切都和我想象中的她完全不同。当我重新审视这个“特殊”的女孩,她分明就是一个阳光自信,活泼开朗,努力上进的孩子!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她如此坚强而又乐观?带着好奇,我来到了她的家中,她的家在一个叫小高山的地方,在我们镇是海拔较高的农村,下了车还要走一段崎岖的山路。她的爸妈出门打工了,家里只剩下一位七十多岁的奶奶。
见我去了,奶奶连忙放下了手中的农活,非常热情地迎我进屋,简陋的房子里收拾得很整洁,墙壁上贴了好多画报,让人觉得很温暖。小艳玲体贴地让奶奶坐下休息一会儿,自己熟练地倒水泡茶,给我一杯,给奶奶也递上一杯,挨着奶奶坐下。我们聊了很多,也聊到了艳玲的手,说到这,奶奶数落着自己,哭了起来,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深深自责,说对不起儿子和孙女,恨不得剁了自己的手。这位了不起的奶奶从此刻意把自己变成“左撇子”,那一刻,我震惊了,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真挚而细致的爱!为了给自己残疾的只有一只手的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的环境,改掉了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用右手的习惯。我对这个没多少文化,却用自己的方式深深爱着孙女的奶奶产生无比的崇敬与佩服。艳玲和我说,奶奶很辛劳,也一直很疼爱她,她一点也不埋怨奶奶,也非常感谢爸爸妈妈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她说,她清楚地记得老师说过一句话:“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她没有比别人少了什么,她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和别人一样有用的人,报答家人和社会的。这孩子的内心是多么纯净美好啊!仿佛一池平静而澄明的湖水,没有一丝涟漪,没有一丝阴霾。
走进一间卧室,这是艳玲和奶奶睡觉的地方,同样收拾得干净整洁,简单的书桌上摆满了书,居然还有好几本张海迪的作品,她说这是自己要求爸爸每年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她不要别的。我惊讶地发现,在书桌对面的墙上还贴了一大张她自己设计的字条,上面写着:“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转过身去……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是一家人朴实而深沉的爱照亮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在爱的阳光里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书籍启迪了孩子的内心,增强了她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她的开朗与豁达让我感到自惭形秽,因为,我的心境竟还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由此,我也萌生了一个想法,在班上组织一次班队活动。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哪怕是农村的孩子,从经济条件上来说也还算不错,基本是孩子有求家长必应,因为得到的很容易,孩子们对家长的付出不懂得珍惜,有点自私,幸福感不强。我想给孩子们上一节这样的班会课,但涉及到艳玲的隐私,我和艳玲商量,没想到艳玲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很爽快地答应了。
班会课上,我以“珍惜,努力”为主题开展班级讨论。我提了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孩子吗?说出理由。孩子们一阵沉默,没有人快速回答这个问题,我心想,他们可能在思考什么是幸福。陆陆续续有几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答案,有觉得幸福的还列举了生活中被家人照顾的例子,从他们的表达中我感觉到,像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言语之间传递出的幸福感并不强烈。
“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个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
接下来,艳玲把她小时候失去右手的经历和她的家庭情况讲给同学们听。我仔细观察着每个孩子的表情,他们都听得很认真,没有一个人埋头做小动作。
艳玲讲完后,孩子们陷入了沉默。我提出让同学们来做一个体验活动——用左手做事:1.拿出纸和笔用左手写下自己的名字。2.用左手来收拾自己的书包。(右手臂可以帮忙,但右手必须握紧拳头,手指不能帮忙)同学们很有兴致地行动起来,几分钟后,我让同学们互相看看他们的“成果”,然后谈感受。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根本写不了,有的很慢地写完了却写得歪歪扭扭,不成样子。我看了看他们收拾的书包,书是横七竖八地躺在书包里,乱糟糟的。总之,同学们的一致感受是:一只手做事非常吃力,做不好。这时,我拿出艳玲的作业和同学们写的字相比较,把艳玲收拾的书包打开供同学们观察,大家都不由得发出“哇”的赞叹,用崇拜的眼神望向艳玲。我想,他们现在看到艳玲工整娟秀的字迹,和平时看到她同样的作业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接下来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没有了一只手,你会怎么样?同学们的回答大都是受不了,难以想象,或者一定会崩溃之类的。
我接着问:你们和比你们少一只手的艳玲相比,谁更幸福?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更幸福,也有的同学认为,拥有了亲人无微不至的爱,其实艳玲也是很幸福的。
我说:“艳玲的愿望是拥有一双完整的手,可是即使艳玲没有了一只手,她也很坦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没有放弃,没有怨言,艳玲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左手写出来的,而且付出了比你们更多的努力,你们觉得很难的事情,可艳玲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同学们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下自己?说说你自己的感想。”听到这里,好多书写不好的同学低下了头,有的同学说,“我右手写字却比不上她左手写得一半工整,很惭愧,以后我要好好写字。”有的同学非常惊奇艳玲是怎么做到的,要向她学习……他们说了很多自己的感想,有的同学甚至重新审视了自己,发现自己幸福的方面其实很多很多。这群孩子和艳玲相处一段时间了,可是仿佛今天才真正认识她一样,从他们的表情里,我看到了赞美、佩服,还有一丝从来没有过的沉思的严肃。
这堂班会课对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在后来的作业中我发现,有好几个书写很差的同学渐渐有了改观,包括一个我曾试过多种方法都没法让他的书写有进步的同学,对学习也更上心了。我很庆幸,也很幸福,因为天使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官渡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