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精神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07081820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团队精神是每名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以团队精神为主线开展德育对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本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以团队精神作为课程思政内容的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团队精神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旨在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旨在强调教师和课程的育人责任,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最好的效果是润物无声,溶盐于水.过去的教学主要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挖掘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阐述思想政治元素与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深度融合,包括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在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为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情况,为高校开展形成性评价提供参考,通过问卷调查全国19所高校385位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意见和建议.结果显示,93.25%的教师认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75.06%的教师更支持使用形成性评价,尤其是教龄在20年以上、课堂结束会进行小测的教师,71.17%的教师认为形成性评价成绩应计入学业成绩.由此得出结论:多数教师认同将形成性评价作为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要做好形成性评价,须探索多种评价手段,增进教师对其的理解和认知.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基于合作精神和心理相容状态,以学习任务为核心,以共同学习目标为驱动力,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涉及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度的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力,保障学生学习权,培养学生社会交往素养.积极建构小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我们要力求观念更迭,内化共同体精神;和谐共生,润泽学习系统环境;创建规范,塑造倾听的人际关系;任务驱动,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学术骨干是高校学科建设团队中的骨干力量,是学科实力提升和优势特色形成的关键因素.学术骨干作为学科团队中的引领人,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团队中学术骨干的领导力,对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学科建设中,学术骨干在学科引领中存在领导力观念滞后、学科内部体制机制不健全、学术骨干能力素质有待加强、学科团队文化建设薄弱等问题.为了提升高校学科团队中学术骨干的领导力,实现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在加强领导力理论基础、健全学科内部治理体制机制、提升学术骨干自身能力、重视学科团队文化建设
由于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创业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一种新的职业选择,大学生创业也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以云南农业大学2016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全国疫情最严峻时期成功创业的经历,剖析在创业初期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及学校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措施,为新农科建设下的“双万计划”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参考与启示.
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学评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但是对跨文化能力的评价中尚没有一个测量工具能够被学界普遍认可,评价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欠缺.以培养韩国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为视角,从评价跨文化能力的本质特征出发,探索了高校跨文化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与评价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的形成性评价原理,并设计了跨文化教学实践中可运用的工具,对深化高校韩国语教学改革及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参考价值.
同伴互助是人类活动社会性的体现,也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方式.跨年级同伴互助学习是一种通过不同年级学生之间互相积极帮助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具有情境性与探究性、开放性与持续性、互补性与全面性的特点.在师范教育中,基于学习经验层级差异的同伴互助能促进师范生完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专业情意、优化专业生活,使师范生从教育的“局外人”逐渐转变为共同体中的一员.为增强同伴互助学习的组织性、有效性,可以从项目驱动、日常交流、作品共享三方面开发师范生跨年级同伴互助学习策略,从多方面、多层次促进学生的互助.
课后服务作为解决学生放学和家长下班时间错位问题的重要民生工程,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教育部明确“双减”政策和课后服务在2021年秋季学期实现全覆盖,各地加紧推行课后服务.然而在推行课后服务之初,地方面临服务的公益性质与资金来源之间的矛盾、教师责任与教师权益之间的矛盾、学生安全与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浙江省作为第一批开展课后服务的省市,在资金筹备、师资供给、内容定位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其他省市应当进一步拓展课后服务的资金渠道,完善师资激励选拔制度,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健全服务监管保障
经过艺考大关的一年级新生习惯了写实性绘画对客观世界的描摹和再现,入校后需要重塑他们的观察方式和认知标准,以适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构成”是一门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开启,与西方其他先进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一起涌入内地,很快代替了图案,被多数设计院校当作专业设计学习的启蒙课程.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在肯定“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提出基于空间思维的构成教学理念.设计基础需体现专业特点,在环艺设计专业基础构成的教学中应关注于实体形态与环境存在的关系
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境.在“三全育人”视角下,着眼解决高校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监督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工作困境,从育人主体、育人途径、育人目标三个维度,探索以育人为主线,以物质资助为基础,以“扶智”和“扶志”为抓手,以实现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资助育人格局的有效路径,助力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资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