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现代性”——杨廷宝建筑品析

来源 :建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q4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廷宝建筑师的杰出之处在于他的平凡:平凡的建筑和平凡的人生观.对他最好的纪念即是平心静气地品析其平凡建筑的意义以及对当今的启示.通过研读杨廷宝的教育经历和建筑实践,试图阐释:杨廷宝看似折中的建筑实则是共善性和国际主义的产物.这是一种超越自我、文化、地域和时空的“现代性”.如此宏大的叙事却寄寓于中国文化的平淡.于是我们得到启示:“现代性”既非现代的宠儿,也并不排斥文化.不过,文化的体现不在于表象,而是浸润于物、我之外.
其他文献
刘爱华:自2010年至今,北京前门H地块项目设计跟随北京的城市定位调整历经数轮方案修改优化,其中2018-2019年的设计方案最为完整深入,并得到了北京市领导和北规委的高度认可,虽然后来因中轴线的申遗工作而进行调整,但方案所关注的问题及核心设计策略——保护、织补和生活,仍然具有探讨和思考的价值.请具体阐述下设计中是如何呈现这三个核心要素的.
期刊
1952年我进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习的时候,杨廷宝先生才50出头.他不但亲自带我们的设计课,有一学期还担纲建筑理论课的教学.由此,我们这几届的同学有幸得其亲炙.工作以后,我又因为各种机缘,有过一些和先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期刊
赵远鹏:1 建造回溯rn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建筑技艺》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的品谈会.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风景研究院(项目的本地设计团队)对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的设计历程、项目的概况、工程技术设计中的难点和解决方式等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希望能够对今天的品谈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期刊
以湘西的记忆开启话题,尝试从文学的场景中探寻三个古老问题的答案,并从认知转向、日常转向、美学转向三方面解读常德老西门项目的 设计创作.
一直想再写一篇关于杨廷宝先生的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谈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缘起与变化,杨老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基准点;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当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的学生,尽管别人给我扣上了一顶反叛的帽子,我也确实曾经强烈地反叛与逃离过,但毕竟我的建筑是在南工学的,即使我离开南工以后,已经变化得脱胎换骨,但南工到底还有什么东西影响着我?随着自己实践经验的愈加丰富和深入,这是我近些年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所以当有来自东南大学建筑系友人的邀约,希望我写一篇关于杨老的文章,且不限角度与篇幅,我就欣然应承下来.
期刊
在韩国庆尚北道的一片森林中,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和卡洛斯·卡斯塔涅拉合作设计了一座俯瞰森林的美术馆,与之相配的还有一座小教堂和观景台.通过建筑空间与自然景观的相互成就,展现了空间雕塑的诗意美学.
通过对杨廷宝先生1927-1957年作品的阅读,探讨杨廷宝先生在类型学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两个相互辩证的设计理念:经由对场地、地形与功能的回应,逐渐发展出的地域性与现代性;以及他在古典样式建筑的语境下,如何探索空间形式与功能体量的设计策略.
杨廷宝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建筑巨匠、杰出的建筑学家、中国建筑职业实践的重要开创者、中国建筑教育的一代宗师.杨廷宝先生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转型,面临重大变革与挑战.杨廷宝先生与其同时代的一批学子,受业于当时国际建筑教育的主流学府,回国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开创并奠定了中国建筑的学科体系、职业实践和教育范式,而杨廷宝先生因其融汇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逾百件类型广泛的经典存世作品、深耕明慧影响深远的教育贡献,成为这一开创者群体的杰出代表.
期刊
范路:1 城市进化新阶段中的隆福大厦改造项目rn当前,北京城市建设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由大拆大建进入了减量提质的阶段.如果从“城市更新”或“城市进化”的学术角度看,隆福大厦改造项目具有怎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rn柴培根:关于这个项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期刊
建筑师职业需要终身学习是不二法则.彼时,杨廷宝先生坚持和践行循序发展,成为一代宗师,也是我们向这位伟大建筑师致敬的缘由之一;在当代,循序发展或许受到挑战,时代节奏和社会需求及学习资源的获得,使得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及要求发生了改变,我称之为关联学习.但是,无论是杨时代的循序发展,还是当代的关联学习,都指向了对于成为中国建筑师如何解决本土问题以及传承和发扬一切优秀传统的讨论.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分享思考,以期在纪念和致敬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年之际,能够对于当下建筑师培养的路径略有前行和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