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engko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论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建立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及高中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缺陷,构成了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从历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及平时的测验情况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首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建立物理概念。
  比如,在讲电场、电势能这两个概念时,电场和重力场很相似,但是电场作用的效果必须在实验室才能看到,而重力场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身边重力场的现象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在学习电场前,先复习重力场,重力场是力的性质,用重力加速度来描述,重力场能的性质则用重力势能来描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使学生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电场、电势能这种很抽象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才不会感到空洞,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反而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2透过概念表象,理解概念本质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人们首先看出的是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它与周围事物的一些联系,而对它的本质特征内在的联系却不容易看出,必须透过现象进行思维加工,最终才能形成一个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学好物理概念,就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外界的关系上,而要抓住它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加以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明确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对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不只看出人拉车、蹬地,还发现车同时也在拉人,地同时也在蹬人。从而总结出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存在于两个物体间,不管两个物体是否接触,只要相互作用,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增同减和同时消失的,其中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就是力的本质物质特征。速度与加速度都是表征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或者说位置变化得越快。而加速度是表征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的,加速度越大,表示速度变化得越快,如对它们的本质缺乏正解的理解,就会误认为速度大,加速度也大,加速度大,速度也就大,速度减小,加速度也一定减小,甚或将它们两者的方向可能都混为一谈,从而导致一系列错误。
  3注重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如探究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必然要涉及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如在进行磁场的教学时,磁场凭借我们的感官是不能被发现的,我们可以通过静止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确定有无磁场,这是运用了转换法;接下来研究磁场,我们会引入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这是运用了建立模型法。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一定要注意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渗透各种研究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4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很多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掌握这些教学方法,并结合传统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科学探究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中可以认识到,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选题。有许多物理知识,需要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少走弯路,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对于那些独立而简单、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知识技能,对于物理实验仪器的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物理学史的介绍、物理学科知识的拓展、自然现象等常识性内容,采用讲授式教学都有较好的效果。
  5搭建平台,主动探究
  我校生源基本是初中里的中等生,进入高中后,他们往往自信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教学过程中参与的欲望不强。但是,事实证明,只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变灌输为探究,他们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5.1创设问题,营造探究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营造探究氛围。
  5.2针对问题,自主探究
  原先备课时,总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怎样讲得明白、讲得清楚放在首位。但是,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就必须把学生探索、思考等活动放在首位。在备探究式的课时要思考:哪些是老师不讲不行的内容?如,促进学生新旧知识连接的内容、激发学生思维或进一步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内容、学生苦思而未解的疑问等等;可以由学生尝试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
  5.3交流合作,评价结果
  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例如,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活动中,要由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安装、测量、记录、数据处理等工作,小组里任何不和谐行为的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由于探究的结果是大家的,每个同学都会在尽量做好自己的任务的同时关心其他同事的任务。
  在评价结果时,学生不仅要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由于大家是平等的关系,都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实现思维碰撞,发现物理概念的本质。
  5.4揭示本质,形成概念
  要使学生形成概念,就必须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为实现认识的飞跃,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揭示概念本质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思维活动,使学生形成概念。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牧羊事业曾几度规划,但起色不大,其羊毛工业使用原毛的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的出现,为日本在大陆发展牧羊业提供了机遇.日本设立了“
亨利·霍姆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美学史的贡献是:对“美”这个范畴的研究达到了当时美学的最高峰;创造了“宏伟”这一新的美学范畴。文章辨析了霍姆的美学
期刊
摘要:“发现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方法。  关键词:“发现法”;高中物理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发现法”,就是要通过学生对物理实验、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的观察研究,进而发现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构建知识结构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一、“发现法”的理论基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知识结构理论”中,提倡采用发现法的教学。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
美国在建国后至内战爆发前的这一时期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内部改进”运动,历经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和铺设铁路等国内交通建设高潮,取得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成就,这就是美国
本文讨论了现在较为普遍的反季节施工时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着眼于种植植物品种的生理特性、种植土壤、植物材料质量、植物的整理和准备、种植程序和种植后养护等方面进行
古罗斯国家的起源问题在11—12世纪即引起了编年史家的注意,俄国最早的编年史《往年纪事》开篇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罗斯国家渊源于何处?基辅的第一位王公是谁?罗斯国家又是
多数语文教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尽管自身很努力,备课和上课也很认真,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始终提不高。这就好比是拳手的一记重拳却击打在了棉絮上。那种无奈让很多教师想起来都心烦。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虽可说做到“知己”,却很难说做到“知彼”,也就是说,这些教师也许是做了深入的钻研的,但却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备好学生这方面。所以,本人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点尝试,也取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