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现行高校军训中出现的问题,以素质拓展与军训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将素质拓展融入高校军训”的假设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军训是高校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围绕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强化自我教育功能的一项重要教育工作。但是在现行的军训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着军训的成效。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探讨高校军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改革,探索素质拓展融入军训的可行性,加大军训的务实性,提高军训的教学质量。
1 高校军训现状
1.1 高校军训现状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的基本依据。高校军事课程教学包括两大类:一是军事理论教学;二是军事技能训练,即我们所说的军训。该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①
高校依据大纲规定和实际情况开展军训,目前各大高校军事技能训练内容设置一般包括:(1)军姿训练;(2)步伐训练;(3)队列训练;(4)其它训练。
笔者将当前高校军训科目设置与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对比,发现现行高校军训过程中,简化了大纲规定的训练内容。军训科目设置大多针对《队列条令》的教育与训练,忽略了大纲中涉及的其它教学内容。军训对学生的纪律观念、作风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未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其产生的速效性结果缺乏长效性。
1.2 高校军训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通过调研并结合有关军训现状调查分析的文献,归纳出目前高校军训存在的问题。军训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军训内容单一重复,简单枯燥,停留在一些基础科目的训练上,多是简单的队列、军姿训练、军体拳等内容。
第二,军训重形式轻内容,缺乏吸引力。大多数院校在安排军训内容时,只是简单地把军训看成是具有短期效应的队列考核、歌咏比赛、内务评比等等,忽视了军训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交互和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第三,军训时间安排不合理、不到位。军事训练时间一般都为2-3周,许多学校仅用一半的时间进行训练,另一半时間则为阅兵、表演。
第四,军训成果巩固不足。军训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强效化教育所产生的速效性结果,由于缺乏措施加以巩固。军训结束后,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各方面又回到军训前的状态。
除了军训科目设置、时间安排存在不足外,受训学生主体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认识不到军训的重要性;学生对军训的作用理解不全面;一些学生怕苦怕累,考勤管理存在漏洞;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学生身体素质差,军训中患病率高;学生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
2 素质拓展训练概述
2.1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与发展
“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后来德国人库尔特·汉恩提出了拓展训练理念(Outward Bound),并于1941年创办了一所专门训练水兵的学校,然后逐渐延伸成为军队士兵生存能力的训练。 “拓展训练”也从最早的军事生存训练演变成为社会和经济领域服务的一种人本训练。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2.2 素质拓展训练内容和方式
(1)团队热身。在训练开始时,团队热身活动将有助于加深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队,以便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各项训练活动中去。
(2)个人项目。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设计,每项活动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如跨越断桥、高空抓杠等)。
(3)团队项目。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项目,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和配合(如毕业墙、信任背摔等)。
(4)回顾总结。回顾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通过总结,使学员能将训练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去,以实现整体训练目标。②
3 素质拓展融入高校军训的可行性分析
3.1 素质拓展训练源于军事
素质拓展训练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军训是国家规定的,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素质拓展不可能也不能够完全替代高校军训。它必须以军事为载体,为军训服务,实现的军训目标。素质拓展训练源于军事为其融入高校军事训练提供了天然的基础。
3.2 素质拓展与军训在德育教育功能方面具有一致性
高校军训的德育目标是强化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军训对其集体主义培养帮助不大。素质拓展通过学生参与拓展训练,经过自我定位、价值冲突、价值融合、价值再造四个阶段完成一个训练循环,获得各项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和改造。
3.3 素质拓展项目与军训科目具有相仿性
素质拓展项目组织形式与军训科目组织形式具有相仿性,在训练过程中都要完成规定的内容,参训人员要以付出汗水、体力和智力,同时以完成思想升华到磨炼意志、锤炼品格为结果。在训练形式上又都是以多人组成群体,通过人人参与,以每个人的成功来争取集体的荣誉为特征。
3.4 素质拓展与军训在作用方面具有互补性
学生对军训作用的认识不全面,他们对军训作用的认识更偏重于对心智德育的教育,而忽视军训的国防教育作用。而实际军训中,更侧重于国防军事技能训练。二者之间的矛盾影响着学生对军训的态度和热情。素质拓展融入军训,弥补了当前军训德育、心智教育功能不足的同时,还解决了学生主体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集体观念。以及学生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
3.5 素质拓展教育方式与军训教育方式具有相辅性
军训教育方式侧重于采用封闭式的,单一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素质拓展的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符合认识的规律。③将素质拓展教育方式与军训教育方式相融合,二者相辅相成,必将使军训取得良好效果。
3.6 素质拓展项目与军训科目相比更具灵活性
素质拓展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项目可根据军训需求灵活改变项目背景,以适应军训需求。(2)教官可根据大纲要求和课程进度调整单个项目时间。(3)拓展训练课程由单个项目进行组合而成,可根据军训内容需求,抽取符合军训要求的项目进行组合,形成切实可行的军训课程。
3.7 素质拓展项目与军训科目相比更具趣味性
目前军训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投入度不高。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有关军训态度的调查,调查结果为55%的学生愿意参加军训,但有68%的人不喜欢军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目前军训项目和内容缺乏吸引力。而拓展项目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的结果而设计的游戏活动,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4 结论
将素质拓展融入军训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素质拓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素质拓展融入军训教学之中,可以将情景性、趣味性、挑战性和教育性完美的结合起来,以解决当前军训出现的问题,完善军训教育过程,进一步提高军训效果。
注释
①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
②刘国同.对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引入拓展训练的思考[A].2006.
③金鹏.将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理论研究[G].东北师范大学,2006.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军训是高校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围绕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强化自我教育功能的一项重要教育工作。但是在现行的军训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着军训的成效。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探讨高校军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改革,探索素质拓展融入军训的可行性,加大军训的务实性,提高军训的教学质量。
1 高校军训现状
1.1 高校军训现状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的基本依据。高校军事课程教学包括两大类:一是军事理论教学;二是军事技能训练,即我们所说的军训。该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①
高校依据大纲规定和实际情况开展军训,目前各大高校军事技能训练内容设置一般包括:(1)军姿训练;(2)步伐训练;(3)队列训练;(4)其它训练。
笔者将当前高校军训科目设置与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对比,发现现行高校军训过程中,简化了大纲规定的训练内容。军训科目设置大多针对《队列条令》的教育与训练,忽略了大纲中涉及的其它教学内容。军训对学生的纪律观念、作风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未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其产生的速效性结果缺乏长效性。
1.2 高校军训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通过调研并结合有关军训现状调查分析的文献,归纳出目前高校军训存在的问题。军训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军训内容单一重复,简单枯燥,停留在一些基础科目的训练上,多是简单的队列、军姿训练、军体拳等内容。
第二,军训重形式轻内容,缺乏吸引力。大多数院校在安排军训内容时,只是简单地把军训看成是具有短期效应的队列考核、歌咏比赛、内务评比等等,忽视了军训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交互和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第三,军训时间安排不合理、不到位。军事训练时间一般都为2-3周,许多学校仅用一半的时间进行训练,另一半时間则为阅兵、表演。
第四,军训成果巩固不足。军训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强效化教育所产生的速效性结果,由于缺乏措施加以巩固。军训结束后,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各方面又回到军训前的状态。
除了军训科目设置、时间安排存在不足外,受训学生主体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认识不到军训的重要性;学生对军训的作用理解不全面;一些学生怕苦怕累,考勤管理存在漏洞;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学生身体素质差,军训中患病率高;学生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
2 素质拓展训练概述
2.1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与发展
“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后来德国人库尔特·汉恩提出了拓展训练理念(Outward Bound),并于1941年创办了一所专门训练水兵的学校,然后逐渐延伸成为军队士兵生存能力的训练。 “拓展训练”也从最早的军事生存训练演变成为社会和经济领域服务的一种人本训练。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2.2 素质拓展训练内容和方式
(1)团队热身。在训练开始时,团队热身活动将有助于加深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队,以便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各项训练活动中去。
(2)个人项目。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设计,每项活动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如跨越断桥、高空抓杠等)。
(3)团队项目。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项目,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和配合(如毕业墙、信任背摔等)。
(4)回顾总结。回顾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通过总结,使学员能将训练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去,以实现整体训练目标。②
3 素质拓展融入高校军训的可行性分析
3.1 素质拓展训练源于军事
素质拓展训练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军训是国家规定的,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素质拓展不可能也不能够完全替代高校军训。它必须以军事为载体,为军训服务,实现的军训目标。素质拓展训练源于军事为其融入高校军事训练提供了天然的基础。
3.2 素质拓展与军训在德育教育功能方面具有一致性
高校军训的德育目标是强化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军训对其集体主义培养帮助不大。素质拓展通过学生参与拓展训练,经过自我定位、价值冲突、价值融合、价值再造四个阶段完成一个训练循环,获得各项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和改造。
3.3 素质拓展项目与军训科目具有相仿性
素质拓展项目组织形式与军训科目组织形式具有相仿性,在训练过程中都要完成规定的内容,参训人员要以付出汗水、体力和智力,同时以完成思想升华到磨炼意志、锤炼品格为结果。在训练形式上又都是以多人组成群体,通过人人参与,以每个人的成功来争取集体的荣誉为特征。
3.4 素质拓展与军训在作用方面具有互补性
学生对军训作用的认识不全面,他们对军训作用的认识更偏重于对心智德育的教育,而忽视军训的国防教育作用。而实际军训中,更侧重于国防军事技能训练。二者之间的矛盾影响着学生对军训的态度和热情。素质拓展融入军训,弥补了当前军训德育、心智教育功能不足的同时,还解决了学生主体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集体观念。以及学生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
3.5 素质拓展教育方式与军训教育方式具有相辅性
军训教育方式侧重于采用封闭式的,单一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素质拓展的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符合认识的规律。③将素质拓展教育方式与军训教育方式相融合,二者相辅相成,必将使军训取得良好效果。
3.6 素质拓展项目与军训科目相比更具灵活性
素质拓展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项目可根据军训需求灵活改变项目背景,以适应军训需求。(2)教官可根据大纲要求和课程进度调整单个项目时间。(3)拓展训练课程由单个项目进行组合而成,可根据军训内容需求,抽取符合军训要求的项目进行组合,形成切实可行的军训课程。
3.7 素质拓展项目与军训科目相比更具趣味性
目前军训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投入度不高。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有关军训态度的调查,调查结果为55%的学生愿意参加军训,但有68%的人不喜欢军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目前军训项目和内容缺乏吸引力。而拓展项目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的结果而设计的游戏活动,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4 结论
将素质拓展融入军训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素质拓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素质拓展融入军训教学之中,可以将情景性、趣味性、挑战性和教育性完美的结合起来,以解决当前军训出现的问题,完善军训教育过程,进一步提高军训效果。
注释
①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
②刘国同.对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引入拓展训练的思考[A].2006.
③金鹏.将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理论研究[G].东北师范大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