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张炎词的“清雅”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etyo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南宋推崇雅乐,古琴在文人中地位显著,并逐渐对词人的创作产生影响。张炎承袭自浙派琴人杨缵,其一生皆与古琴有不解之缘。他“清空”“骚雅”的词风,深受古琴曲调风格、典故内涵的影响。研究古琴在张炎清雅词风构建中的作用,有利于探究宋代乐器与词学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张炎 古琴 南宋雅词 音律
  宋代是古琴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北宋太宗始,各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偏爱古琴,其宫廷中还设有琴待诏。”南宋时,在临安及其周边还形成了较有影响力的古琴流派——浙派。古琴在文人间盛行:斫琴、赏琴、弹琴、听琴等成为宋代文人风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古琴,宋代文人创作的琴诗、琴文、琴词为后世琴学研究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张炎生于南宋末年,见证了浙派古琴的萌生,又师承古琴大家杨缵,琴技高妙。其词论、词作皆受古琴的影响。琴曲的典故、风格等皆是张炎“清雅”词的重要组成因素。
  一、琴与雅正的词乐风格
  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左传·昭公元年》有“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a。先秦时期,琴便象征着礼乐道德,有着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同时,古人认为琴声微弱克制,有着“止淫邪,正人心”的作用。可以说,琴是“雅正”的代名词。宋词又称曲子词,源于民间,起初俚俗粗鄙,多配以燕乐。燕乐是酒席宴会上助兴的曲子,演奏燕乐与歌唱宋词的皆是底层乐工、歌妓。宋初,文人填词,虽字句日渐风雅,但其词乐风格仍旧是柔媚婉转的。
  南宋时期,词与音乐逐渐分离,词的押韵取决于前人作品韵脚的平仄四声,失去了统一的标准。针对当时的词坛现状,张炎提出恢复按谱填词的创作方式,将词的文学性与音乐性重新结合起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要恢复唐末、宋初的词乐风尚。
  在乐论方面,张炎讲求音乐表达效果的风雅婉转。《词源》上卷记载的八十四调是按照隔八左旋的方法得出的,采用的是“之调式”系统。这不同于唐末宋初流行的“为调式”系统,而与北宋大晟府采用的调式相同。《词源》下卷分析过各代乐风的异同“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至唐人则有《尊前》《花间集》。迄于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订古调”。相较于唐末宋初“尊前”“花间”的绮靡乐风,大晟府的乐曲风格具有复古倾向,浑厚和雅。张炎在调式上对大晟府音乐的靠拢,正是其“雅正”词乐观的体现。
  张炎在词乐中的“雅正”追求,反映在器乐选择上,便是对琴的推崇。关于两宋词作与乐器的关系,清代的宋凤翔有“北宋所作,多付筝琶,故啴缓繁促而易流;南渡以后,半归琴笛,故涤荡沉渺而不杂”的评价。b琴本就是礼乐的象征,在儒家社会中居于正统地位。琴音色“松沉”,声微而淡远。汉魏以来,文人便借琴曲来抒发自身幽远、风雅的情操。词与诗不同,宋初词乐尚未完全洗脱“浮艳”风气,其 “簸弄风月”“声出莺吭燕舌间”的曲风,多搭配筝、琵琶等音色明亮而声音悠扬的乐器。在北宋,以琴曲来填绮靡之词是不合适的。赵令畤《侯鲭录》中便有这样的例子。苏轼认为琴曲《瑶池宴》曲风与歌词不协调,因此“变其词作《闺怨》,寄陈季常去”,并叮嘱他“此曲奇妙,勿妄与人云”c。《瑶池宴》本为琴曲《越江吟》,其曲调怨咽婉转。苏轼依其声而写《闺怨》,本来是非常切合曲风的,然而终究还是要顾及古琴的正统形象,以“此曲奇妙”来遮掩,强调这乃自己的戏作,要陈季常“勿妄与人云”。
  南宋词人推崇“雅词”,而“词合乐”作为张炎“雅正”词论的标准之一,其“乐”必然不能沿袭宋初“簸弄风月”的绮靡之音。诚如其词《南楼令》中所云“且向琴书深处隐,终胜似、听琵琶”。可以说,琴以及其背后代表的正统文化观念,在张炎实现“雅正”词乐风格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这个角度上讲,词的内在精神与琴得到了统一。
  二、琴与张炎的雅词创作
  南宋词人中,精通乐理者不在少数。不同于善鼓琴而词作中鲜有琴踪的姜夔,张炎在词及词论中多有琴的描写。当然,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是密不可分。少年时期,张炎深受其父张枢及父辈词友的影响。张枢精通音律,又善古琴,他建造“吟台”,是西湖吟社的重要组织者。张炎常随父亲参加吟社的活动。他的音律知识大部分承袭自杨缵。陆文圭便曾说张炎 “得声律之学于守斋杨公、南溪徐公”。值得注意的是,杨缵不仅是西湖吟社的组织者、格律词派的代表,更是浙派古琴的核心人物。周密说他 “洞晓律吕,尝自制琴曲二百操。又尝云:琴一弦可以尽曲中诸调”。在杨缵的组织下,吟社成员不仅探讨词的格律,还常以琴来商榷音律,如《词源·下卷》就有“近代杨守斋精于琴,故深知音律,有圈法周美成词”。吟社成员周密、施岳、李商隐等“每一聚首,必分题赋曲”。又如周密曾回忆吟社活动,说杨缵畜素琴一张,弹“新制《琼林》《玉树》二曲”。可见,古琴在西湖吟社的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张炎随其父参与吟社活动,又师从杨缵。在他的前半生,琴可以说是他生活中较为重要且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乐器。比如《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便是他在听琴曲《樵歌》后的所思所感。“透云远响正丁丁。孤凤划然鸣。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写出琴声的清空,而曲终“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则将琴声的余韵与听琴者的悵然写得入木三分。同时,浙派琴曲风格有晋人风度,其《泛沧浪》《潇湘水云》《山居吟》等琴曲,皆寄幽情于山林之间,吟咏高逸的情怀。在这样的熏陶下,张炎的词风、乐风自然会受到浙派琴曲“清泛骚雅”的影响。
  《词源·下卷》有“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张炎认为,在雅词的创作过程中,仅仅“合于音律”且追求词乐风格的“雅”是不够的。“词欲雅而正”,还需要“言志”。 袁桷在《述郭楚望〈步月〉、〈秋雨〉琴调二首》中指出,琴曲具有抒发内心感受而“言志”的作用。宋末时局动荡,当时张炎被罢黜,而其门人郭楚望深感压迫,借《潇湘水云》以抒性遣怀。张炎的词中,有不少是借琴曲来“言志”的。试看他写给友人袁桷的《徵招》词:
其他文献
摘 要:《昆明的雨》侧重于描写昆明雨季中的见闻与感受,看似未直接描述昆明的雨,实则句句提及。以 “我想念昆明的雨季”一句为依托,细致解读《昆明的雨》中所描述的令人心生愉悦的事物,从美与景物、美与食物、美与人情、美与氛围切入,展示了昆明雨季所呈现的四重“美”。  关键词:《昆明的雨》 文本细读 多重审美  朱潜光曾说:“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
摘 要:作为一种火爆的文学现象,《人民的名义》有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它的火爆开始于电视剧的热播,进而引起了读者对于原著的追捧。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它顺应了观众痛恨贪腐的心理以及满足了普通身份读者对于未知职业领域的好奇心。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受众 期待视野 文本 审美距离 隐含读者  《人民的名义》讲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调任H省检察院审
摘 要: 作为一部神话重述之作,叶兆言的《后羿》自诞生之日起引起的争议就从未间断,以往研究多从《后羿》对神话的重述角度着手,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互文性研究入手,从人物形象的隐喻和情节、作品风格等角度重新剖析《后羿》文本,旨在剖析小说在对神话的致敬和重述中的文学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后羿 嫦娥 互文性 神话重述  人们通常认为互文性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互文性在文本解读研究中更多地被类似“隐喻
摘 要:太宰治笔下的角色几乎都具有边缘性。这些角色几乎都在主流社会与自身的理想世界间游走,呈现出一种边缘性人格。简单来说,所谓的边缘人是指被所在的社会文化群体所孤立,亦不为主流社会群体所接受的人,也指具有边缘性人格的一类人。太宰治作为日本二战后的代表作家,也多次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窥见日本二战后的生活百态,而透过他笔下的人物,我们又可以窥见二战后日本百姓的内心以及他们在生活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角色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姜季泽以及苏童《妻妾成群》中陈飞浦这两个男性人物形象的建构问题。通过分析笔者将指出这两个人物角色在各自的文本里所承担着的相同的叙事功能,同时笔者也将指出张爱玲和苏童对这两个具有相同角色功能的人物形象的不同处理方式。  关键词:姜季泽 陈飞浦 角色功能  一、 引言  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普罗普于1928年所著的《故事形态学》,自问
摘 要:《相似形》是日本女作家高桥多佳子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母亲的视角和心理活动,反映出一对母女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与传统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同,文中的母亲不再仅仅是集母爱与无私奉献于一体的形象,而是交织爱与恨、罪感与抑郁的母亲形象。本文通过分析母亲这一主要人物,梳理母女间关系,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和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家梅兰尼·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探求母亲对女儿有复杂情感的原因和作品对改变女性
摘要:李存葆的《飘逝的绝唱》以文化为视点,在古今对话中,重新阐释王实甫的《西厢记》,肯定《西厢记》的文学文化价值。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飘逝的绝唱》彰显了鲜明的文化意识,流淌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在两万五千余字的大篇幅中,充盈著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思考,奠定了文本“大气”而雄浑的风格;《飘逝的绝唱》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文化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有效避开了同类散文写作的弊病,成为21世纪初
摘 要: 青年诗歌现场是当下诗坛最活跃的诗歌现场。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年,是青年诗人表现强烈个性精神、袒露诗歌生命密码的关键时期。从诗歌现场与历史之间的微妙关系看,2019年度,青年诗人们在处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呈现个体存在以及发挥创作的历史想象力这些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诗歌历史对现场的选择可以从这些方面的文本来进行检验和审视。  关键词:现实 个体历史 狂想曲 想象力  抛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宏
摘 要: 婚姻生活一直是小说创作中的高频热点题材。在池莉的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婚姻生活客观而冷静的描写,而婚姻的悲剧更是其主要聚焦的中心。在笔者看来,造成池莉小说中婚姻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的婚姻观、男性的强势心理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现实视野 婚姻悲剧 功利主义  20世纪末“新写实小说”作为现实主义的“回归”登上文学舞台,池莉以其先锋的姿态成为这一流派的领军人物。池莉根植于现实,从 “
鄙视链一词,衍生自食物链一词。食物链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鄙视链,则是大鱼看不起小鱼,小鱼看不起虾米。为何看不起,因为我自认为我比你高端啊。虽然鄙视链一词是近几年媒体发明的,但鄙视链现象早就存在,无论是社会学还是心理学都可以找到一大堆相关理论。  朋友圈里之所以也有鄙视链,一方面是人类本性的攀比、嫉妒;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们社会关系就潜藏着一个等级秩序,朋友圈则是这一社会关系的浓缩。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