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数学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数学变得丰富多彩。但在这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的新的教学方法,感觉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广大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热烈的气氛,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此问题,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绝大部分从师范院校毕业来到教学第一线,重复而又繁忙的生活很快使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心理。教学生活失去了原本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失去了应有的新意和兴趣,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无法挖掘其学习潜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教师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自发思考,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当然问题情境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更不能偏离教学主题。问题情境要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能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比如,从2-1=1,思考1-2=?从这个问题出发引入负数,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发现教学的目标,这就是一个可取的情境。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有效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有效手段,是师生沟通的纽带。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思维,也能使课堂充满情趣和艺术的魅力。当然要问到位,否则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判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时,教师可以提问:“两个三角形具有相等的面积,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当然不一定。”教师又问:“两个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且具有相同的周长,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迟疑,开始思考。教师:“两个直角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且具有相同的周长,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学生:“大概全等了吧!”该问题可能一时拿不出结论来,但是学生想要证实这种猜想的欲望一定很旺盛,教师提供证明思路,即使最后证不出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重要知识的核心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选择适当教学方法,以达成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在数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提到的数学方法千奇百怪,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学条件等,确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根据不同的数学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主要用于知识的传授,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保证所有学生学习步调一致,为学生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小组活动法可以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得到很多的认同和帮助,学会多种沟通交流的技巧,更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中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自学辅导法多用于有关概念、技能的理解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及心理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现阶段学生的整体认知状况和个体差异,选择能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心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和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是教学方法选用时的一个制约因素
有的教师形象思维水平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问题的现象和本质描绘得生动具体,然后从所讲事实出发,由浅入深地讲清道理,依据这一特长,可以多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而有的教师不善于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但善于运用直观教具。在直观教具的配合下能有效地讲清道理,就可选择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总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采取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三、课后反思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升华
一个人如果学会反思,就可以不断地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教师要使教学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就必须学会自我反思。学生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学有所成,也要学会自我反思。
教师在课后反思自己课前准备的例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习题的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练习题的数量是否合适,教学方法选择的是否成功,学生接受的好与不好等。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然,在要教师反思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反思。学生反思在课堂上哪些知识点没听明白,哪些方法没学会,课堂习题中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或者和教师讲解不同的方法;本节课所学的新方法能否运用到新的题目中去。这样周而复始,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不断进步。
总之,教师是一堂课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本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控制好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闫祥)
一、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绝大部分从师范院校毕业来到教学第一线,重复而又繁忙的生活很快使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心理。教学生活失去了原本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失去了应有的新意和兴趣,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无法挖掘其学习潜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教师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自发思考,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当然问题情境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更不能偏离教学主题。问题情境要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能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比如,从2-1=1,思考1-2=?从这个问题出发引入负数,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发现教学的目标,这就是一个可取的情境。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有效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有效手段,是师生沟通的纽带。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思维,也能使课堂充满情趣和艺术的魅力。当然要问到位,否则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判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时,教师可以提问:“两个三角形具有相等的面积,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当然不一定。”教师又问:“两个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且具有相同的周长,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迟疑,开始思考。教师:“两个直角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且具有相同的周长,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学生:“大概全等了吧!”该问题可能一时拿不出结论来,但是学生想要证实这种猜想的欲望一定很旺盛,教师提供证明思路,即使最后证不出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重要知识的核心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选择适当教学方法,以达成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在数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提到的数学方法千奇百怪,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学条件等,确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根据不同的数学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主要用于知识的传授,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保证所有学生学习步调一致,为学生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小组活动法可以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得到很多的认同和帮助,学会多种沟通交流的技巧,更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中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自学辅导法多用于有关概念、技能的理解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及心理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现阶段学生的整体认知状况和个体差异,选择能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心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和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是教学方法选用时的一个制约因素
有的教师形象思维水平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问题的现象和本质描绘得生动具体,然后从所讲事实出发,由浅入深地讲清道理,依据这一特长,可以多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而有的教师不善于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但善于运用直观教具。在直观教具的配合下能有效地讲清道理,就可选择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总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采取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三、课后反思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升华
一个人如果学会反思,就可以不断地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教师要使教学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就必须学会自我反思。学生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学有所成,也要学会自我反思。
教师在课后反思自己课前准备的例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习题的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练习题的数量是否合适,教学方法选择的是否成功,学生接受的好与不好等。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然,在要教师反思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反思。学生反思在课堂上哪些知识点没听明白,哪些方法没学会,课堂习题中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或者和教师讲解不同的方法;本节课所学的新方法能否运用到新的题目中去。这样周而复始,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不断进步。
总之,教师是一堂课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本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控制好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闫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