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骑马 中年骑驴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用某种动物做坐骑,我觉得人到40岁以后应当骑驴。骑驴的节奏很缓慢,适合养身静心。
  驴是一种出行的交通工具。在古代,武士骑马,文人骑驴,陆游的“细雨骑驴入剑门”,读这句诗时,我就担心,路湿蹄滑,稍不小心,会闪失一个趔趄。
  驴背上摇晃,才会有时间琢磨那些難以琢磨的问题。孔子坐驴车周游列国,正因为驴蹄嗒嗒,撵车嘎吱,人生的顿悟,驴车上偶得。所以说,诗人的灵感来源于酒,酒精刺激大脑中枢,神经处于亢奋的状态,思维是跳跃的。而哲学不同,需要冷思维,坐在真实的、没有喧哗和追逐的安静驴车上,什么事情都可以想,什么事情都不着急,便于一种冷静的理性梳理,赶路倒在其次。
  陌上骑驴,宜二、八月。这时候,和风拂面,心旷神怡,虽不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坐在驴背上,悠闲自在,野草闲花,倒也看得真切。
  陌上骑驴,宜走亲戚。驴背上坐着衣着光鲜的小媳妇,驴负布囊,里面装满山货果蔬,一副平民百姓的世俗做派。
  在远离山梁峁原的水网地区,小时候,我幸运地遇到过一头驴。街坊邻里有一位驼背杨二爹,开爿磨坊,将驴蒙上眼罩,拖着两片大石磨,一圈一圈地原地跑,磨成的面粉,从两片石磨的罅隙间倾泻而出。杨二爹驼着背,跟在驴屁股后面,将米不断地倒入石磨的注口中,那节奏,不疾不徐。当时,我想杨二爹给驴蒙上眼罩,驴就莫辨东西,一直往前跑,完成机械而单调的任务。驴,大概是世界上最听话的动物。
  黄胄画纸上的群驴图,一只只竖耳蹶蹄撒欢。许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他与毛驴感情笃深。有一段时间,黄胄与驴相依为命,把它视作朋友,以至于路过酒馆时顺便停下来,直到黄胄先生从酒馆微醺而出,小毛驴蹄声轻叩,重新上路。驴通人性,会顾及主人。
  赵本夫小说《卖驴》,那条大青驴趁主人犯困迷糊,酣睡之际,半道上,见一户人家出殡,被异性所吸引,一路尾随那头草灰驴,到了不该到的地方,主人很气恼,就暴打驴。那头驴真的不应该挨打,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年轻时,幻想骑马、喜欢一溜烟,激腾起一行尘沙的奔跑的羚羊,追望天空绽放、转瞬即逝的绚丽烟花……追逐,是身心前倾的释放。
  人生是一瓶剧烈晃荡的水,到了中年,慢慢沉淀下来。梁实秋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陌上骑驴,是一种心态。有人看过了大红大紫,五彩缤纷;经历过熙攘和喧哗,张扬转入内敛、急促转入舒缓,渐渐归于平静。这时候就想,有一头驴,沿着油菜花掩映的乡村阡陌缓缓而行,走进恬淡的时光深处。
  (庄妃轩摘自《郑州日报》)
其他文献
偶翻《韩诗外传》,看到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颇有发人深思处。  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臣子算是贤臣呢?”孔子回答:“比如说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子贡表示不理解,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他们的名气更大呀。”孔子说:“子产是由子皮推荐的呀。”子贡有点理解了:“这么说来,能举荐贤臣的人比贤臣更好了?(然则荐贤贤于贤?)”孔子说:“知贤,知(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
清朝时,泗洲城出了个神童,叫曹文衡,十多岁便考上了秀才,被人称为“秀才娃”。由于家里贫穷,曹文衡便一边放羊一边读书。这天,曹文衡正赶着羊在道上行走,稍不提防就和新上任的知县迎面相对。县太爷坐着大轿好不威风,不想却被曹文衡赶的一群羊挡住了去路,县太爷顿时无名火起,命手下狠命地抽打道上那些羊。“住手!”曹文衡见状,大喝一声来到了县太爷的轎子旁,“敢问县太爷,为何驱打我的羊?它们何罪之有?”  “它们不
那天,再次读到了苏轼的那句词:人生有味是清欢。一时感慨。清欢是什么呢?是我们倾心向往的清雅恬适之乐吗?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与明净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恬然吗?  慨然冥想之际,心绪一下回到了老家,静夜、明月、蛙声,一起带我神游故乡。  老家的夜晚是从黄昏开始的。晚风托起缕缕炊烟,送来阵阵饭香,村子醉倒在了晚霞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里。暗影中,蜻蜓蹁跹飞舞,水蚊嗡嗡哼唱,
表哥种了二十多年桃树,有几十亩桃园。几年前,我从他那儿移了棵嫁接好的桃树苗,栽在院子里。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这农谚准得很。桃樹栽下后的第二年,料峭春寒尚未消退,枝丫间便冒出了一个个花骨朵。随着“春风又绿江南岸”,仿佛一夜之间,那小小的桃树,竟“满树和娇烂漫红”了。  我兴奋地打电话向表哥报喜,表哥却叮嘱我:每条枝上只留五六朵桃花,其余的都摘掉。电话这端的我一下子惊掉了下巴,问他
清朝初年,有个叫沈子均的人。一天,他家中不幸发生火灾,家财被烧了个精光。有朋友前来向他表示慰问,沈子均叹息一声说道:“没什么没什么,弄不好也可能是件可贺的事。”朋友不解,问:“可贺个啥?”沈子均道:“国破,家不还在?家毁,人不还在?我也没什么万贯家财,就我一个人。这人好好的,还不可贺?”要是与生活较劲的话,一把火把沈子均烧得一无所有,真的没法活了,只好呼天抢地。可他换个角度看问题: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竺可桢先生(1890—1974)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也是中国近代地理科学和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他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竺可桢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是中國现代教育的先行者和实践家。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数十年,亲自为浙江大学制定了“求是”的校训。这个只有两个字的校训,被誉为浙大这所百年老校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据说,浙江大学每年
1  大姐过40岁生日时,她老公刚好到瑞士出差,于是花4万块钱买了一块精美的女表当生日礼物。表上是一只振翅飞翔的蝴蝶,从不同的角度看,蝴蝶的翅膀会变色。大姐只在40岁生日当天戴了一次,就把表锁进了保险柜。  最近,为了搭配一条绣满蝴蝶的长裙,她想起这块表来。她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这块表,有懂行的朋友提醒她,8年没有戴,表里的机油都挥发得差不多了,硬上弦会伤到机芯,必须让师傅替你开盖上油,最后还给她介
凌乱的画室里,满头白发的蒋勋拿着画笔,在画布上涂抹着鲜艳的颜色。夕阳已至,金色的光线笼罩在他苍老的皮肤上,凸显出岁月在他身上的划痕。  71岁的年纪,蒋勋的身体老了,但他对岁月之美的捕捉,却依然敏锐。作为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勋把“美”当成了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他说:美,是要用一辈子去完成的。他的画作是美的,他的文字亦然。在他的笔下,岁月的美经历了一个纯净的过程,是最值得每个人品尝的味道。  蒋勋的父
翁同龢曾撰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道出了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有“静气”之人。  他是晚清时期风云人物,曾做过两朝皇帝老师,是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士。他所言的“静气”,是阅尽历史而得出的结论。静气是一种人生态度,静气也是一种面对周遭世界的气度。纵观古今,凡能成大事者,都有一个共性:在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不紧张慌乱,不手足无措,不面如土色,不自乱阵脚,往往沉着镇定,从容应
我认识一位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屡得欧洲科技奖,把奖金全部用于科研,带着一帮讲师做课题。他的长子“各色”,别的孩子睡觉前,让父母读童话书,而他却让爸妈读菜谱,一边听一边流口水。他中学毕业后,不想升高中上大学,而要上烹饪中专。教授父亲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儿子。刚学了一年烹调,移情别恋又迷上了自行车,想退学专修脚踏车。教授对他说,只要你愿意,爸妈永远是你的后盾。前不久教授过六十大寿,我打电话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