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95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要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与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3. 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并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高低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的图形美。要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遵义县团溪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全自动控制系统,在控制方式、机械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等方面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技术要求.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安全可靠,定时定位准确,操作维修方便等独特之处.
针对湖北电网500 k V变电站已出现的多次不同厂家类Unix系统监控服务器设备,由于磁盘空间满而造成频繁重启或无法进入操作系统,以及监控数据无法刷新的现象。文中开发与设计
摘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指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自主发现的创新课堂。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信息技术课
为有效提高地震勘探记录的信噪比,文中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梯度投影稀疏重建(GPSR)算法引入到地震勘探随机噪声压制领域。该方法首先将含噪信号通过压缩感知理论进行稀疏表示,
本文阐述了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的基本原理,并使用SystemView软件对数字基带系统进行仿真设计。我们修改信道噪声和基带信号的码元传播速率,并观察比较接收波形和发送波形,直观
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PSoC的自主式模拟出租车系统。本设计采用PSoC 4作为主控芯片,通过多个红外光电传感器对小车运动方向进行检测,使其沿着引导线前进,运用PWM直流电机调速技术,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我认为物理学科的有效学习模式主要有三个要素构成:良好的认知水平、成熟的学习经验和积极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