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垃圾,怎么办呢?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so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9日,日本东京大学外科博士吕洛衿在科学网上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钢抄袭自己的一篇旧作。吕博士当初为了写这篇4000字的原创文章,耗费了不知多少精力整理学术资料,并且在文章里详尽注明了信息来源和出处。而现在,刘博士轻而易举地抄袭了他的文章。
  较真的吕博士在微博上向不较真的刘博士发起了攻击,“科学网的这位刘钢博士,这样做也太不像一个科学人该做的吧。完全盗用我的文章,又假模假样地把一些段落顺序变动一下,然后装出一副自己写的文章的样子来。做科研的要这样也太让人轻视了吧。堂堂正正署上原作者名有那么难吗?”
  刘博士赶紧在不起眼处标注了出处,还@了吕博士,“感谢你对该文章的关注,我已经将该文的出处标注出来”,轻描淡写的态度让吕博士很不满意,他认为,一个人犯错被捉,怎么也要撤下文章,向对方道歉认错吧。
刘钢犯了学术圈的大忌,却辩称脸(皮)就是厚、人至贱则无敌是真理,下限之低堪比国产动画片《汽车人总动员》被质疑抄袭后,导演指斥质疑者是“新时代的汉奸”。

  吕博士再次隔空质问刘博士,“没见过这样的博士。被发现了在文章后面加一句‘本文的写作内容基本参考了吕洛衿的,现在有人说我的这篇文章涉嫌抄袭,我就把出处罗列出来’这叫处理了?感谢我的关注?你是基本参考?移动几个段落顺序就叫自创了?”
  事情到这里开始起了变化。按理说,刘博士面对人家原主找上门来,挺丢人的,赶紧认错道歉,事也就过去了。但他偏不,竟然回复吕博士“什么是原创,什么是盗版?”还坚称,自己只要不是出于商业用途,大段大段抄别人的文章还不标注来源,就没有关系。有些人就是这么混淆概念,还自以为是。
  吕博士彻底愤怒了,也不再顾及什么斯文人的脸面,直指“你的博文就是100%的盗版”。谁知道对方竟然说,“我承认那篇文章就是剽窃了。又当何如?我还不信邪了。”各位看官只能呵呵。如果一个写字的人连嘴里出来的话都控制不住,如果一个搞科研的人连流氓习气都染上了,那他真的是厚颜无耻到家,没救了。
  这种奇葩逻辑,引得网民寻臭而来,潮水般的骂帖涌向刘钢的微博,一场两个博士之间的个人恩怨最终升级为网络公共事件。
  面对网民的声讨,刘钢摆出一副“我还不信邪了”的姿态,跟网民对骂上了,“让批判来得更猛烈吧,看看我的耐受力如何”、“什么是脸”、“我是垃圾中跳出来的,怎么样呢”、“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我这样不要脸的吧。”
  网民形象地把刘钢的行为称为“抓屎糊脸”,按照刘钢的流氓逻辑,很多恶行就有了逻辑支撑,比如:“你为什么插队?”“因为我没素质!”“你为什么剽窃?”“因为我没廉耻!”“你为什么耍流氓?”“因为我是个流氓!”
  死不认错的刘钢最终引火自焚,“人肉搜索”将他的个人信息翻了个底朝天。他在2014年写过的一篇论文《中国科研成果评价的反思》被挖出来,其中写道:“在科学论文上剽窃、做假的事件呈上升趋势”、“越是在有名望的单位发生,其破坏性就越大,影响越深远,甚至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声誉。因此,倡导科学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最后,连《环球时报》也加入批判刘钢的行列中,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发表了“耿直哥”的评论文章,指骂刘钢“厚颜无耻地狡辩”。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刘钢最终将相关微博全部删除,科学网博客也设置成隐私模式。
  什么鬼?感觉这个世界已经无法好好面对面谈话了。要么隔空喊话,要么流氓气死书生。质疑者、维权者比那些个耍流氓的多付出几倍的代价,结果,你还只是对着一堆垃圾在讲保护知识产权如何重要。
其他文献
廣西警方打击传销行动中查获的传销者  反传销志愿者易铁,网名“一贴杀绝传销”。5年东奔西走后,他发现,北海等传销重灾区内,传销洗脑术早已不断进化,无论传销体系“老总”还是末端“新人”,往往因难以全身而退而选择继续骗下去。  “我上来了,我赚钱了,但我下面还有二三十个亲戚朋友。怎么办?只能咬牙不说,或者玩消失。”记者调查发现,传销团伙中,即使“老总”翻开最后一张底牌,清醒认识到骗局,也往往面临囚徒困
孝感乡里把外曾祖父称为姥姥,我的姥姥生于1912年。姥姥很瘦,个子不太高,后来满脸只剩皱纹,连眉毛也没了,有时光着头有时露出花白发茬,夏天打赤膊,松弛的皮肤打着皱垂在胸前。他住大舅家的一间厢房,里面塞着农具杂物,粮柜上放着一口棺材。我去外公家就一定会转到他屋里,里头昏暗,一张铺着稻草的木床,挂着一顶洗得分不清颜色的蚊帐,床头地上放着一个自制的捕鼠器,是从水车上拆下的木页子再压上石头。房里随处可见老
中国的商业文明,蹒跚走到当下,一个重要的母题逐渐浮现:如何关切和放置作为公司主体的人的感受?  前几年有一本名字很“伤人”的畅销书——《海底捞你学不会》,被它刺激之后,许多企业管理者还是对海底捞模式表现出巨大热情,似乎非学不可。比此书更另类的一本《德胜员工守则》,两百多页,刊载的是一家公司的极其琐碎、具体的规章制度,居然卖出六十多万本——你我都知道,中国人平时对“制度”一词有多么厌烦。  海底捞是
王平红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赶回来,一坐下就开始激情“分享”。他这段时间一直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有时一整天忘记吃饭,回家上床就睡,其余时间跟几个老板一块儿,在各个企业义务“诊断”。  当天上午,他刚参与了一个做钢材的家族企业的诊断会,发现那位老板执行力不够,他们当场逼着他写了承诺书,目的是让各个分公司的员工一起做预算,定出今年的任务和利润,责权明确到个人,如果一周内定不出结果,公司立刻解散。接着那位老板还
见到猫力是在摄影棚中,二十多个工作人员在幕布两侧忙进忙出,灯光下的她每两秒钟变换一个姿势,两个小时的拍摄时间共产出了两百多张照片,最终由摄影师选定了其中一张作为最终刊登的成品。  “她算是镜头表现力不错的拍摄对象吧?”我问摄影师。“是很不错,”摄影师说,“生动,干净,甜美,真实。”他想了想,又强调了一遍“生动”。  2012年,这个高喊着“自由就是路再长,都长不过我35码半的脚步”的姑娘闯入世界,
图/本刊记者 梁辰  2015年苏迪曼杯决赛前,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被问到男单派林丹还是谌龙时抛下一句话:打韩国上林丹,打日本上谌龙。可到了决赛,与日本男单选手上田拓马隔网而立的仍是林丹。因此,半决赛与印度尼西亚选手乔纳坦的对决成为谌龙此届苏迪曼杯最后的表演。  在那场实力差距悬殊的比赛中,因对方女单选手伤退而提前进场的谌龙热身节奏一度被打乱,上场便被17岁的对手打了个4比0。迅速进入状态的谌龙并
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我喜爱研究政治领袖,除了他们的功过和领导课之外,也包括他们的起居饮食等生活习惯。  所以当我知道《The Butler》(港译《白宫管家》)这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便第一时间先睹为快。  故事根據在白宫工作长达34年、先后服务过7位美国总统的前白宫管家尤金艾伦(Eugene Allen)的真人真事改编。  我本以为在片中可以看到很多美国前总统的趣闻轶事。看完之后,发现关于总统的趣闻
今年夏天是“二战”以来欧洲最热的一个夏天,本以为深秋不会像去年那么炎热,因为照理只有像去年那样的冷夏(法语里叫“L’ETE POURRI,意为腐烂的夏天”)之后,法国才会在秋天有一周左右短暂的炽热。但这几日的巴黎依然热情未减,很有“印第安夏日”的感觉。好天气当然不能待在家里,于是决定去公园转转。  市内最方便的公园当然是市中心的卢森堡花园,海明威每次去见斯坦因小姐都要穿过那里,卢森堡博物馆也是当时
马三在30岁当天收到了一封生日贺卡,里面有一张游戏体验券,提供服务的公司名叫“视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地址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离他办公室所在的金贸大厦不远,甚至透过窗户都能看到。但他近半年的行程已经排满,而且除了早期的魔兽和后期的英雄联盟,他已经很久没有触碰过游戏,那早已成了孩子的玩意儿。  直到在酒店的行政酒廊约人谈事,他隐约从隔壁两人的谈话中听到了同一间公司的名字,那两人年纪明显比他大不止一
我在小地方生活过,知道人们渴望什么。  空荡荡的街头,有两个人站着说话,很快就会有第三第四个人加入;小卖部门口,有两个人铺张棋盘开始下象棋,很快就会聚起一群人。要是有人跳舞,那更了不得,一架录音机、几条彩灯搭起的临时舞厅,瞬间就会挤满半条街的人,门口还不断有摩托车呼啸而来,刹车的声音混合着打招呼的声音,一下就把小镇煮沸了。  又有一年秋天,十五的晚上,月亮出来了,大得骇人,几个早早吃完饭的孩子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