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篇论文从小说《惊心动魄一小时》的作者凯特•肖邦的生活背景、写作特点、小说情节及其主要修辞手法入手,细致分析,认为这篇小说展现了大约两世纪前妇女的生活状况:那时的女性身处男权社会,被置于从属的地位,深受压迫与束缚,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进而挖掘出了小说中所包含的女性主义中心思想:妇女们应联合起来反抗所有不平等的旧观念、旧传统,获得身心的真正解放和自由。
【关键词】《惊心动魄一小时》;女性主义;精神自由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219-02
作者简介:梁冰(1980.12-),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在男性独裁的时代里,女性深受压迫与束缚,处于从属的地位,几个世纪过去了,男权的声音始终没有削弱,长久以来,妇女们一直生活在这种被男人压迫的道德体制下。在男性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常常附属于男人,角色定位于家庭,却忽视了作为个人的神圣权利;然而,在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惊心动魄一小时》中,却流露出对女性自由与解放的强烈渴望。
1 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对作品的影响
以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为代表的美国女性文学兴起于十九世纪末,那时的女性作品已经开始客观地反映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模糊的反抗意识。凯特•肖邦写了大量的小说来探讨生活、婚姻的重要性和女性所处的困难处境,作为一个带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凯特•肖邦被视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女权运动的激进分子。毫无疑问,凯特•肖邦的作品与她的个人经历是不无关系的。1851年,凯特•肖邦出生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她五岁丧父,她的母亲是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徒,凯特•肖邦自幼参加天主教协会,受修道院教育,并学习社交礼仪。十九岁时,凯特•肖邦嫁给了奥斯卡•肖邦,移居新奥尔良。
凯特•肖邦真正开始其文学生涯是在她的丈夫去世之后。凯特•肖邦写了很多短篇小说,并出版了两本选集,代表作之一《觉醒》是她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可是,作品在问世之初却遭到了社会的强烈批评,这给了凯特•肖邦很大的打击,使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再创作新的作品,因为,她的作品触碰到了一些社会的敏感问题,这在她的小说中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其作品经常重复的一个主题就是——婚姻是一个牢笼。在凯特•肖邦生活的时代,第二次妇女运动开始席卷全国。在她的作品中,女主人公常常不满她们的家庭生活,并且努力寻求道路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她们不想再扮演传统的女性角色,她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
2 对《惊心动魄一小时》的情节分析
2.1 噩耗:短篇小说《惊心动魄一小时》中的女主人公马兰德太太是这样一个女人:她有一个温柔、和善的丈夫,在别人眼中她的生活是完美无缺的,可是,事实上在她内心深处却一直渴望着独立和自由。故事的一开始,马兰德太太丈夫的死讯让读者对这个患有心脏病的女人既担心又同情,读者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她的丈夫死于车祸,她伤心欲绝,她身边的亲人、朋友也极力帮助她,尽量减轻给噩耗给她带来的痛苦。此时,作者引导读者通过这些信息得到这样的暗示:马兰德太太心脏脆弱,她几乎不能承受这样巨大的打击。
2.2 重生:实际上,马兰德太太起初是感到暴风雨般的悲伤袭击了她,“她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带着麻木接受的神情听这个故事。她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泪如泉涌”[1]。但是当她独自回到房间后,“她看到了屋外广场上,充满新春气息的树梢是那么的兴奋。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窗户下面的街道上,小贩正在叫卖他的器皿。远处传来缥缈的歌声,那是数不清的麻雀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1]。这些景物此时在马兰德太太眼中全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她灵魂里的乌云好像全被吹散了,这一刻她完全有可能开始过属于自己的全新生活了。通过她眼睛所观察到的,读者可以感受到她的变化,突然之间她意识到自己可以不再依附于她的丈夫,她有自由去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 “自由,自由,自由!”[1]这是从她心底迸发出来的最快乐的呼喊,让她的眼睛变得“机敏、炯炯有神”[1],让“她的心跳加快,热血温暖了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使她感到身心放松”[1]。这强烈、欢快的声音也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作为妻子,马兰德太太的负担是多么沉重,对路易斯•马德兰来说,做马兰德太太实在是太辛苦了。
很多妇女都感觉到受丈夫的压迫,这并不一定是指丈夫的暴力,而是女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不能被禁锢。马德兰太太承认丈夫很爱自己,但她认为男人常常抑制女人,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女人身上。她意识到尽管她也爱自己的丈夫,但她更渴望自由,因此,当她得到解放时,“她看到了长远的未来,那些只属于她自己的未来岁月。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活着只是为了别人,而只为她自己”[3]。路易斯•马德兰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宽广、多彩起来,从前禁锢她的锁链也突然消失了,在她眼中,窗外的美景正是她生活的象征和希望,路易斯的自我意识在刹那间觉醒了!
2.3 绝望:在大家正和路易斯分享喜悦展望未来的时候,一件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人用钥匙打开了前门,进来的正是她的丈夫布伦特•马兰德,他毫发无伤,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车祸,也不知道在他离开时发生的事情。大家都感到异常得吃惊,马德兰的朋友理查兹本想挡住马兰德太太的视线,但太迟了。医生说她死于心脏病——死于无法承受的兴奋,但大家都不知道,马兰德太太其实死于绝望伤心,因为她又得回到以前那种她所不能忍受的生活中,又得重新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之下。小说结尾的讽刺运用得恰到好处,马兰德太太没有因丈夫去世突发心脏病而死,却因为看丈夫安然无恙地回来而死去。更讽刺的是,大家以为她死于过度兴奋,但读者们都知道,她是因为感受到了那片刻自由的美好,实在无法再忍受那过去的灰暗了。
路易斯•马兰德这一生,她的个人意识觉醒只有短短的一小时,一个女人要想获得身心的真正独立,这片刻的觉醒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能够发现,路易斯对于男权社会的反抗只限于被动的心理的反抗,当她看到丈夫回来,强烈的失望和无助沉重地打击了她的心灵,正是这个原因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在路易斯生活的十九世纪,没人能帮她解决她内心的问题,包括她自己,在那种社会环境下,即使她的丈夫死了,她也很难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也许死亡对她来说才是她能获得的真正的自由。
3 《惊心动魄一小时》中的修辞技巧
在《惊心动魄一小时》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讽刺等。这些修辞使小说变得更为生动、易懂,让读者通过文字更方便想象,更容易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感情,加强了文章的原有内涵,传达了女性主义精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讽刺手法的运用,它强化了结尾所包含的苦涩情感,鲜明地揭示出了小说的中心。
小说中的以下一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她很年青,她那白皙、安详的脸上线条,说出了她心中的压抑甚或说是一种力量”[1]。这里拟人的手法明显地显示出了马兰德太太内心的压抑,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她对这种方式的生活特别不满。
下面两段文字同时运用了拟人和比喻:“她看到了屋外广场上,充满新春气息的树梢是那么的兴奋……远处传来缥缈的歌声,那是数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1],“她的眼里充满了兴奋和胜利,她不知道自己看起来就像胜利女神一样”[1]。作者通过这两种修辞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在那一刻的心情,马兰德太太突然之间感到自己获得了解脱,终于得到了一直向往的真正的自由,她的身心都得到了解放,感到了无比的快乐。
这篇小说中最重要、鲜明的修辞手法是讽刺。小说的开始马兰德太太被告知了她丈夫的死讯,对于一般女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马兰德太太却具有讽刺性地对待这个悲剧,她认为丈夫的死使她又重获了自由;可没想到更加讽刺的是,结尾她的丈夫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她最终死去了,她没有得到一直向往的自由,反而却成为了婚姻的牺牲品。
4 结语
在这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热切地希望拥有真正的自由,她尊重她的丈夫,却又不敢反抗丈夫的特权,不敢打破男权礼教,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小说中流露出浓浓的女性主义思想,它鼓励女性拥有独立的个人意识,让人们认识到女性要团结起来,积极反对一切不平等的传统思想,获得身心的真正自由。
参考文献
[1] CHOPIN K. The Story of an Hour[M].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2] HARLAND R. Literary Theory from Plato to Barth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STINEMAN E. Women’s Studies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9
[4] 彭贵菊.真实的束缚,虚幻的自由[J]. 外国文学评论, 2003,1:130-136
[5] 钱青.美国文学名著精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6] 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惊心动魄一小时》;女性主义;精神自由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219-02
作者简介:梁冰(1980.12-),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在男性独裁的时代里,女性深受压迫与束缚,处于从属的地位,几个世纪过去了,男权的声音始终没有削弱,长久以来,妇女们一直生活在这种被男人压迫的道德体制下。在男性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常常附属于男人,角色定位于家庭,却忽视了作为个人的神圣权利;然而,在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惊心动魄一小时》中,却流露出对女性自由与解放的强烈渴望。
1 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对作品的影响
以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为代表的美国女性文学兴起于十九世纪末,那时的女性作品已经开始客观地反映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模糊的反抗意识。凯特•肖邦写了大量的小说来探讨生活、婚姻的重要性和女性所处的困难处境,作为一个带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凯特•肖邦被视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女权运动的激进分子。毫无疑问,凯特•肖邦的作品与她的个人经历是不无关系的。1851年,凯特•肖邦出生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她五岁丧父,她的母亲是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徒,凯特•肖邦自幼参加天主教协会,受修道院教育,并学习社交礼仪。十九岁时,凯特•肖邦嫁给了奥斯卡•肖邦,移居新奥尔良。
凯特•肖邦真正开始其文学生涯是在她的丈夫去世之后。凯特•肖邦写了很多短篇小说,并出版了两本选集,代表作之一《觉醒》是她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可是,作品在问世之初却遭到了社会的强烈批评,这给了凯特•肖邦很大的打击,使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再创作新的作品,因为,她的作品触碰到了一些社会的敏感问题,这在她的小说中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其作品经常重复的一个主题就是——婚姻是一个牢笼。在凯特•肖邦生活的时代,第二次妇女运动开始席卷全国。在她的作品中,女主人公常常不满她们的家庭生活,并且努力寻求道路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她们不想再扮演传统的女性角色,她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
2 对《惊心动魄一小时》的情节分析
2.1 噩耗:短篇小说《惊心动魄一小时》中的女主人公马兰德太太是这样一个女人:她有一个温柔、和善的丈夫,在别人眼中她的生活是完美无缺的,可是,事实上在她内心深处却一直渴望着独立和自由。故事的一开始,马兰德太太丈夫的死讯让读者对这个患有心脏病的女人既担心又同情,读者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她的丈夫死于车祸,她伤心欲绝,她身边的亲人、朋友也极力帮助她,尽量减轻给噩耗给她带来的痛苦。此时,作者引导读者通过这些信息得到这样的暗示:马兰德太太心脏脆弱,她几乎不能承受这样巨大的打击。
2.2 重生:实际上,马兰德太太起初是感到暴风雨般的悲伤袭击了她,“她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带着麻木接受的神情听这个故事。她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泪如泉涌”[1]。但是当她独自回到房间后,“她看到了屋外广场上,充满新春气息的树梢是那么的兴奋。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窗户下面的街道上,小贩正在叫卖他的器皿。远处传来缥缈的歌声,那是数不清的麻雀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1]。这些景物此时在马兰德太太眼中全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她灵魂里的乌云好像全被吹散了,这一刻她完全有可能开始过属于自己的全新生活了。通过她眼睛所观察到的,读者可以感受到她的变化,突然之间她意识到自己可以不再依附于她的丈夫,她有自由去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 “自由,自由,自由!”[1]这是从她心底迸发出来的最快乐的呼喊,让她的眼睛变得“机敏、炯炯有神”[1],让“她的心跳加快,热血温暖了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使她感到身心放松”[1]。这强烈、欢快的声音也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作为妻子,马兰德太太的负担是多么沉重,对路易斯•马德兰来说,做马兰德太太实在是太辛苦了。
很多妇女都感觉到受丈夫的压迫,这并不一定是指丈夫的暴力,而是女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不能被禁锢。马德兰太太承认丈夫很爱自己,但她认为男人常常抑制女人,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女人身上。她意识到尽管她也爱自己的丈夫,但她更渴望自由,因此,当她得到解放时,“她看到了长远的未来,那些只属于她自己的未来岁月。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活着只是为了别人,而只为她自己”[3]。路易斯•马德兰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宽广、多彩起来,从前禁锢她的锁链也突然消失了,在她眼中,窗外的美景正是她生活的象征和希望,路易斯的自我意识在刹那间觉醒了!
2.3 绝望:在大家正和路易斯分享喜悦展望未来的时候,一件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人用钥匙打开了前门,进来的正是她的丈夫布伦特•马兰德,他毫发无伤,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车祸,也不知道在他离开时发生的事情。大家都感到异常得吃惊,马德兰的朋友理查兹本想挡住马兰德太太的视线,但太迟了。医生说她死于心脏病——死于无法承受的兴奋,但大家都不知道,马兰德太太其实死于绝望伤心,因为她又得回到以前那种她所不能忍受的生活中,又得重新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之下。小说结尾的讽刺运用得恰到好处,马兰德太太没有因丈夫去世突发心脏病而死,却因为看丈夫安然无恙地回来而死去。更讽刺的是,大家以为她死于过度兴奋,但读者们都知道,她是因为感受到了那片刻自由的美好,实在无法再忍受那过去的灰暗了。
路易斯•马兰德这一生,她的个人意识觉醒只有短短的一小时,一个女人要想获得身心的真正独立,这片刻的觉醒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能够发现,路易斯对于男权社会的反抗只限于被动的心理的反抗,当她看到丈夫回来,强烈的失望和无助沉重地打击了她的心灵,正是这个原因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在路易斯生活的十九世纪,没人能帮她解决她内心的问题,包括她自己,在那种社会环境下,即使她的丈夫死了,她也很难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也许死亡对她来说才是她能获得的真正的自由。
3 《惊心动魄一小时》中的修辞技巧
在《惊心动魄一小时》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讽刺等。这些修辞使小说变得更为生动、易懂,让读者通过文字更方便想象,更容易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感情,加强了文章的原有内涵,传达了女性主义精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讽刺手法的运用,它强化了结尾所包含的苦涩情感,鲜明地揭示出了小说的中心。
小说中的以下一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她很年青,她那白皙、安详的脸上线条,说出了她心中的压抑甚或说是一种力量”[1]。这里拟人的手法明显地显示出了马兰德太太内心的压抑,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她对这种方式的生活特别不满。
下面两段文字同时运用了拟人和比喻:“她看到了屋外广场上,充满新春气息的树梢是那么的兴奋……远处传来缥缈的歌声,那是数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1],“她的眼里充满了兴奋和胜利,她不知道自己看起来就像胜利女神一样”[1]。作者通过这两种修辞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在那一刻的心情,马兰德太太突然之间感到自己获得了解脱,终于得到了一直向往的真正的自由,她的身心都得到了解放,感到了无比的快乐。
这篇小说中最重要、鲜明的修辞手法是讽刺。小说的开始马兰德太太被告知了她丈夫的死讯,对于一般女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马兰德太太却具有讽刺性地对待这个悲剧,她认为丈夫的死使她又重获了自由;可没想到更加讽刺的是,结尾她的丈夫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她最终死去了,她没有得到一直向往的自由,反而却成为了婚姻的牺牲品。
4 结语
在这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热切地希望拥有真正的自由,她尊重她的丈夫,却又不敢反抗丈夫的特权,不敢打破男权礼教,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小说中流露出浓浓的女性主义思想,它鼓励女性拥有独立的个人意识,让人们认识到女性要团结起来,积极反对一切不平等的传统思想,获得身心的真正自由。
参考文献
[1] CHOPIN K. The Story of an Hour[M].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2] HARLAND R. Literary Theory from Plato to Barth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STINEMAN E. Women’s Studies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9
[4] 彭贵菊.真实的束缚,虚幻的自由[J]. 外国文学评论, 2003,1:130-136
[5] 钱青.美国文学名著精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6] 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