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景画在产生之初,地域性便潜藏在其中。作为影响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地域性不仅为风景画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积累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赋予风景画以文化内涵。因此从地域性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可以推动油画风景创作中的为使地域性特色与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而进行的积极探索,还可以使中国的油画艺术在世界的艺术之林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面貌。
关键词:风景画 地域性 分析 探索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风景画作为油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题材表现形式,不仅在美术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从文化传达角度上讲,风景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了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是人们的审美情感的真实流露。风景画是主要以室外大自然为主要内容的图画。凡山石、树木、街道、建筑、庭院、森林、原野、天空、云雾、雨雪、江湖、海洋等均可作为风景画的内容。从风景画所描绘的这些题材上看,我们也可以较为直观地发现,这些对象大多都是客观存在、相对静止的生物。作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不管画家所选择的题材是自然的风景,还是人类改造自然后的风景,也不管其表现手法是具象、意象还是抽象的,都离不开画家所生活的地域,即地域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风景画在创作过程中明显的带上了地域性的特点。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在其名著中提出了制约文化艺术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时代并不是决定文化艺术发展的唯一要素,种族环境,即民族地域环境,也是决定艺术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鲍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只代表艺术的一半,代表着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永恒不变的。变化的是“艺术的躯体”,不变的则是“艺术的灵魂”。事实上,在早起许多史学家在论述古希腊艺术的成因的时候,很多艺术理论家也讲希腊艺术的成就归功于希腊所处的环境,因此使希腊艺术成为一个不可企及的范本,也成为了西方艺术发展的光辉源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一个启示:作为艺术创作的地域性的重要性所在。本文则从地域性因素对风景油画创作题材和风格的影响出发,对风景画中的地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旨在对地域性在风景画创作中的价值与地位有一个较为客观认识与了解。
一 风景画地域性题材中的自然因素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由于要求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是能够体现主题思想的事物。这就决定了在题材选择上,画家不可能也不可以摆脱自己生存的地域文化,创造出完全虚构的对象。事实上,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上而言,在绘画创作阶段无论在创作中画家所采取的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形式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这一点在风景画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由于画家自身因素的制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画家所选择的题材都会明显地受当地气候、自然环境的影响。
作为风景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虽然这一题材形式在发展过程中的时间相对较为短暂,但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这一绘画题材形式却凝聚了人们对自然事物的美好观望,代表了人们对生活在自我身边的大自然对象的细微的观察与认识了解。事实上,在风景画发展之初便形成了一股相对强烈的绘画题材表现形式的因素。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的画中便充斥了自己对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密切关注。从塞尚的言论中我们得知了自然在其心中的地位,但是从他的绘画中我们也相对深刻的了解了在塞尚心目中的自然与自己的故乡、与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描绘,无疑对这一场景的描绘也正是成为了绘画表现范畴的内容,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讲解了地域性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二 风景画地域性中的艺术风格因素分析
艺术风格是指创作者或者某一创作集体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就传统绘画而言,艺术风格则主要是指作品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一贯而又稳定的创作个性。著名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其名著《艺术风格学》中从文化、手法等多种要素详细论述了艺术风格形成的若干因素。该书从历史的角度对艺术风格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也重点分析了其衍变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地域性因素对其创作风格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地域性对风景画中的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风景画题材表现形式上而言,这类作品不仅在表现技法上存在着趋同现象,而且在题材的选取上也表现出了一致性。由于美术风格与流派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而每个艺术家又由于出生、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感情等各方面的不同以及创作时选择主题的特殊性和表现手法的习惯性不同,因而也就导致了在作品创作中便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内涵,也就是这一风格往往表现出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属性。事实上,这一类题材往往也就成为了这一风格的代言,而且也成为了画派的代言。纵观中外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在每个时期都有因专门研究某一区域的地域文化风貌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创作风格的流派。其次则是地域文化对风景画风格的影响。美术作品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家对具体物象感知的差异性表现在画面便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美术风格。就从东方美术和西方美术来看,他们就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文化差别,从绘画形式上来看,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并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工具材料方面的不同,而是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中国绘画所表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道、禅的思想。这种思维方式从客观角度上注重对事物的顿悟与参透,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合二为一的思想境界,从而形成了中国绘画特有的“迁想妙得、缘物寄情,物我交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在造型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以形写神。画面处理上则主观性很强,不讲科学透视,构图安排上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而西方绘画却很讲究科学的透视原理,講对景写生客观的描绘对象,特别是古典时期的西方美术更是大量的研究解剖与透视,美术创作更多的是记载和再现历史特定的情景。
三 风景画地域性创作观念中的地域性表达
生活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圈的艺术创作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该地区所特有的民族主体性格、精神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正是这种内在的区别成为了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风貌能够鲜明的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这一依据也正是地域性文化所特有的内涵所赋予的。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状态,地域文化在物质生活中伴随着人们不断地再认识与挖掘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体现与运用。风景画的创作也是一样,总是被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的画家在不同的时代所特有。例如地域性文化因素对“油画山水”创作观念的影响。顾名思义,“油画山水”是将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这两种具有代表性艺术表现形式放在同一层面进行解构、重组,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近几年开始才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美术术语,从这个术语中我们便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油画文化观念相融合的趋势。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阐述了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山水意韵的理解与认知的同时,也拓展了油画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油画的语言结构,油画这个外来画种具有了丰富的中国精神和文化特征。
四 新时期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地域性探索尝试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广阔的疆域。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反映到画面上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题材。特别是在新时期,伴随着文化经济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不仅使西方社会对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形式的相互借鉴与发展,这种借鉴与发展不是建立在对西方文化的复制与模仿层面之上的,而是对西方传统文化内涵的在创作。在新时期对风景画的种种尝试与探索就是典型的代表。
1 西北黄土地题材
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大致范围囊括了东到太行山,西抵日月山,北起阴山,南致秦岭的广袤的地域。 在这一地区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作为黄土高原中心部分的陕北地区,更是由于干旱少雨地面上的植被很少,加之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貌特色,并成为了整个黄土高原的代言,也正是在這样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黄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使他们形成了憨厚、朴实的性情与执着、真实的价值观,从而滋润着西北的各种艺术形式。
在当代一直把西北黄土高原景色作为绘画描绘对象的画家很多,崔国强便是其中之一。在崔国强的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目睹到西北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而且还可以领略到在这一风貌下所寓有的特有的人文文化风情,也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形式的探索树立了典型的地域性风格。《残雪》便是他众多西北地区作品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画面上看,画家所描绘的对象虽然只是西部地区农村随处可见的情景,然而恰恰也正是在这平凡之中无不透露着画家极具写意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敛的情感表达以及传达给观者的深邃的审美体验,使观者在观看时总能感受到一种惆怅与乡思之情。对黄土地的深层体悟和笔耕不辍的写生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崔国强的油画风景中的西北地域性气息充斥到了整个画面之中。这在彰显了西北地区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自己所特有的绘画风格,使外人对西北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也掀起了对西北地域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
2 西南丘陵地题材
在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分部较为明显,主要为盆地、山地、丘陵地带,其中广西地区溶岩地貌分布更为广泛,是中国溶岩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相对集中的地方。西南丘陵地题材风景油画的产生也和广西的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也给油画风景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契机与发展平台,经过数年的发展现已经成为了在全国油画风景表现形式中较为有特点的地域文化分支。其中尤以张冬峰为代表。在他的油画风景中通常把西南丘陵地风景作为自己主要的创作题材,描绘的是广西南方农村较为平常的田间景色,偶尔的几所农舍点缀在田间地头,田埂道旁几洼清澈的池塘。从不同程度上彰显了西南地区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也强调了西南地域特有的文化审美情调。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在中国风景画地域性探索过程中的两个简单的例子而已,事实上在还有很多区域性的地方风景油画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中国风景油画发展的纬度与内涵,诸如以赵开坤为代表的东北山地题材、吴冠中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题材等等。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在探索着中国风景油画的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发展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 结语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区域文化性是一种共性,是一种内在的表现,渗透在了一个民族的血液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作为一种内在的区域文化观念往往通过多重形态外化显现出来,并通过外在的形式诉诸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性与内涵性。因此,生长在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应该深入挖掘哺育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和历史在上面留下的深厚的文化印痕,用自己手中的笔和情感与对象交流,来真实地描绘感动自己的生活场景。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要想创作出更加具有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的作品,只有深深地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美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 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 李蓓蕾:《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2年版。
[3] 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4] 刘淳:《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5] 克莱夫·贝尔:《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蒋伟华,男,1977—,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风景画 地域性 分析 探索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风景画作为油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题材表现形式,不仅在美术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从文化传达角度上讲,风景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了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是人们的审美情感的真实流露。风景画是主要以室外大自然为主要内容的图画。凡山石、树木、街道、建筑、庭院、森林、原野、天空、云雾、雨雪、江湖、海洋等均可作为风景画的内容。从风景画所描绘的这些题材上看,我们也可以较为直观地发现,这些对象大多都是客观存在、相对静止的生物。作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不管画家所选择的题材是自然的风景,还是人类改造自然后的风景,也不管其表现手法是具象、意象还是抽象的,都离不开画家所生活的地域,即地域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风景画在创作过程中明显的带上了地域性的特点。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在其名著中提出了制约文化艺术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时代并不是决定文化艺术发展的唯一要素,种族环境,即民族地域环境,也是决定艺术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鲍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只代表艺术的一半,代表着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永恒不变的。变化的是“艺术的躯体”,不变的则是“艺术的灵魂”。事实上,在早起许多史学家在论述古希腊艺术的成因的时候,很多艺术理论家也讲希腊艺术的成就归功于希腊所处的环境,因此使希腊艺术成为一个不可企及的范本,也成为了西方艺术发展的光辉源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一个启示:作为艺术创作的地域性的重要性所在。本文则从地域性因素对风景油画创作题材和风格的影响出发,对风景画中的地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旨在对地域性在风景画创作中的价值与地位有一个较为客观认识与了解。
一 风景画地域性题材中的自然因素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由于要求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是能够体现主题思想的事物。这就决定了在题材选择上,画家不可能也不可以摆脱自己生存的地域文化,创造出完全虚构的对象。事实上,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上而言,在绘画创作阶段无论在创作中画家所采取的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形式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这一点在风景画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由于画家自身因素的制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画家所选择的题材都会明显地受当地气候、自然环境的影响。
作为风景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虽然这一题材形式在发展过程中的时间相对较为短暂,但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这一绘画题材形式却凝聚了人们对自然事物的美好观望,代表了人们对生活在自我身边的大自然对象的细微的观察与认识了解。事实上,在风景画发展之初便形成了一股相对强烈的绘画题材表现形式的因素。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的画中便充斥了自己对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密切关注。从塞尚的言论中我们得知了自然在其心中的地位,但是从他的绘画中我们也相对深刻的了解了在塞尚心目中的自然与自己的故乡、与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描绘,无疑对这一场景的描绘也正是成为了绘画表现范畴的内容,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讲解了地域性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二 风景画地域性中的艺术风格因素分析
艺术风格是指创作者或者某一创作集体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就传统绘画而言,艺术风格则主要是指作品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一贯而又稳定的创作个性。著名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其名著《艺术风格学》中从文化、手法等多种要素详细论述了艺术风格形成的若干因素。该书从历史的角度对艺术风格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也重点分析了其衍变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地域性因素对其创作风格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地域性对风景画中的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风景画题材表现形式上而言,这类作品不仅在表现技法上存在着趋同现象,而且在题材的选取上也表现出了一致性。由于美术风格与流派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而每个艺术家又由于出生、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感情等各方面的不同以及创作时选择主题的特殊性和表现手法的习惯性不同,因而也就导致了在作品创作中便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内涵,也就是这一风格往往表现出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属性。事实上,这一类题材往往也就成为了这一风格的代言,而且也成为了画派的代言。纵观中外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在每个时期都有因专门研究某一区域的地域文化风貌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创作风格的流派。其次则是地域文化对风景画风格的影响。美术作品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家对具体物象感知的差异性表现在画面便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美术风格。就从东方美术和西方美术来看,他们就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文化差别,从绘画形式上来看,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并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工具材料方面的不同,而是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中国绘画所表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道、禅的思想。这种思维方式从客观角度上注重对事物的顿悟与参透,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合二为一的思想境界,从而形成了中国绘画特有的“迁想妙得、缘物寄情,物我交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在造型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以形写神。画面处理上则主观性很强,不讲科学透视,构图安排上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而西方绘画却很讲究科学的透视原理,講对景写生客观的描绘对象,特别是古典时期的西方美术更是大量的研究解剖与透视,美术创作更多的是记载和再现历史特定的情景。
三 风景画地域性创作观念中的地域性表达
生活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圈的艺术创作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该地区所特有的民族主体性格、精神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正是这种内在的区别成为了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风貌能够鲜明的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这一依据也正是地域性文化所特有的内涵所赋予的。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状态,地域文化在物质生活中伴随着人们不断地再认识与挖掘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体现与运用。风景画的创作也是一样,总是被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的画家在不同的时代所特有。例如地域性文化因素对“油画山水”创作观念的影响。顾名思义,“油画山水”是将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这两种具有代表性艺术表现形式放在同一层面进行解构、重组,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近几年开始才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美术术语,从这个术语中我们便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油画文化观念相融合的趋势。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阐述了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山水意韵的理解与认知的同时,也拓展了油画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油画的语言结构,油画这个外来画种具有了丰富的中国精神和文化特征。
四 新时期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地域性探索尝试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广阔的疆域。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反映到画面上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题材。特别是在新时期,伴随着文化经济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不仅使西方社会对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形式的相互借鉴与发展,这种借鉴与发展不是建立在对西方文化的复制与模仿层面之上的,而是对西方传统文化内涵的在创作。在新时期对风景画的种种尝试与探索就是典型的代表。
1 西北黄土地题材
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大致范围囊括了东到太行山,西抵日月山,北起阴山,南致秦岭的广袤的地域。 在这一地区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作为黄土高原中心部分的陕北地区,更是由于干旱少雨地面上的植被很少,加之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貌特色,并成为了整个黄土高原的代言,也正是在這样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黄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使他们形成了憨厚、朴实的性情与执着、真实的价值观,从而滋润着西北的各种艺术形式。
在当代一直把西北黄土高原景色作为绘画描绘对象的画家很多,崔国强便是其中之一。在崔国强的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目睹到西北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而且还可以领略到在这一风貌下所寓有的特有的人文文化风情,也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形式的探索树立了典型的地域性风格。《残雪》便是他众多西北地区作品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画面上看,画家所描绘的对象虽然只是西部地区农村随处可见的情景,然而恰恰也正是在这平凡之中无不透露着画家极具写意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敛的情感表达以及传达给观者的深邃的审美体验,使观者在观看时总能感受到一种惆怅与乡思之情。对黄土地的深层体悟和笔耕不辍的写生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崔国强的油画风景中的西北地域性气息充斥到了整个画面之中。这在彰显了西北地区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自己所特有的绘画风格,使外人对西北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也掀起了对西北地域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
2 西南丘陵地题材
在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分部较为明显,主要为盆地、山地、丘陵地带,其中广西地区溶岩地貌分布更为广泛,是中国溶岩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相对集中的地方。西南丘陵地题材风景油画的产生也和广西的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也给油画风景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契机与发展平台,经过数年的发展现已经成为了在全国油画风景表现形式中较为有特点的地域文化分支。其中尤以张冬峰为代表。在他的油画风景中通常把西南丘陵地风景作为自己主要的创作题材,描绘的是广西南方农村较为平常的田间景色,偶尔的几所农舍点缀在田间地头,田埂道旁几洼清澈的池塘。从不同程度上彰显了西南地区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也强调了西南地域特有的文化审美情调。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在中国风景画地域性探索过程中的两个简单的例子而已,事实上在还有很多区域性的地方风景油画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中国风景油画发展的纬度与内涵,诸如以赵开坤为代表的东北山地题材、吴冠中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题材等等。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在探索着中国风景油画的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发展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 结语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区域文化性是一种共性,是一种内在的表现,渗透在了一个民族的血液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作为一种内在的区域文化观念往往通过多重形态外化显现出来,并通过外在的形式诉诸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性与内涵性。因此,生长在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应该深入挖掘哺育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和历史在上面留下的深厚的文化印痕,用自己手中的笔和情感与对象交流,来真实地描绘感动自己的生活场景。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要想创作出更加具有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的作品,只有深深地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美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 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 李蓓蕾:《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2年版。
[3] 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4] 刘淳:《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5] 克莱夫·贝尔:《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蒋伟华,男,1977—,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