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庄子”《逍遥游》中的“名”与“逍遥”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_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宋平(1990-),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4级外国哲学研究生,方向:宗教哲学。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继承老子“道”这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发展,其思想体系中,名,言,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此截取“庄子”思想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逍遥游》,试着去窥探“庄子”思想体系中,“名”的深刻内涵以及名与逍遥的关系。
  关键词:名;逍遥游;实之宾也;至人
  《庄子》一书中“名”出现133处!单就内篇,共计34处。《逍遥游》这篇文章,“名”共出现七处,用作人名、物名解读的共4处,分别是“其名为鲲”(2处),“其名为鹏”(2处);另外的三处分别是“圣人无名”、“其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此三处,现在达成共识的理解是名声,名望,名誉。然在我看来,这种理解并没有接近庄子的真意。其应有更为深厚也更为广泛的含义。于《逍遥游》中多次出现的“名”,需给以整体式的把握,对“名”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名声、名望这样的表面含义。
  庄子其文,极富幻想,文笔瑰丽,寓言故事层出不穷,幽默讽刺的意味跃然纸上,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引领一代文风。刘熙载在《艺概·文概》言到“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尤以《逍遥游》为最。见“逍遥游”,便生何谓“逍遥”之惑。“逍”在康熙字典里记有:“《說文》逍遙猶翺翔也。《詩·鄭風》河上乎逍遙。又逍遙,與消搖通。”一词一句唯有结合语境才能得到最贴切的解释。
  试想庄子当年,社会动荡,百姓苦不堪言,统治者却荒淫无道,残酷压榨百姓,致使阶级对立异常严重。社会的变动带来思想的变动,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春秋时期就已形成的诸侯卿大夫养士之风,到战国时期更加盛行,大批文人墨客汇聚到各国都城,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司马迁《史记》)庄子的致仕经历促成了其思想不断积厚的过程。无论是战乱文人争相阐述施政理念的背景,还是司马迁的记载都可以清楚的让我们了解,庄子其文非无的放矢,既有渊源又有其针对性——“剽剥儒、墨”。此为背景一。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以“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作答,拒绝此等邀请。何故?“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1)或这非庄子所作,然行文中揭露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庄子、你、我,只要是人就无法摆脱的东西,就是生存所需,这才是阻碍至逍遥最大的“待”。庄子既不想致仕,又不能摆脱生存的需要,这是一种极其矛盾的状态。唯有寄托于行文之中,抒发自己的无奈之情。既要逍遥,又不愿像儒家那样积极入世。此为背景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尔雅·释鱼》中有言:“鲲,鱼子。”王夫之、陈鼓应等很多人都持此观点。然何以以小来命名庞然之物?
  “夫名以定形,字以称可”(2)。就是说名是用来界定外界有形的东西的,但由于这些有形事物都从现实之物中产生,而不是出于“玄虚”,即“名号生乎形状,称谓出乎涉求。名号不虚生,称谓不虚出。”“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3)可见,名对应的是具体有形事物,人们可以言说的仅限于有形之物。他的另一层意思也就是,名依于实,然仅能窥见实之形,而不能触及实之实,是故,名既是对实的一种命名,同时也是用一种“不切实”的名对实进行遮蔽。庄子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萌生了一种命名随意性的观点,而这种随意性似乎更能切合庄子逍遥的观点,名看似完全失去了价值,完全成为舍弃的对象,唯有舍弃方能逍遥。以至小之物,命名至大之物,就在表明,名,只符号而已,任取一名以便言说即可,命名是为了“言”,是为了让彼此了解双方所指。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个伏笔,暗指“名者,实之宾也”。命名,即是言说,命名以后的名,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可命名万物,也可命名道,但不能企及道的符号。
  庄子前还在言及鲲鹏,话锋一转,直指小智大智,小年大年,以“汤之问棘”,揭示智慧、年限、视域等较水风等外物更切己的东西,对人的限制。这种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不知一日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是否寿命越长就越就可以逍遥呢?就可以摆脱命运的羁绊呢?“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现在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都躲不了悲叹的命运?可他仍不逍遥。可见人仍然会受到智慧、眼界、寿命的限制,仍然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此处虽有对比,但是这种对比是为了突出年无论小大,知无论小大,都无法摆脱。这是“知年之限”。而所有的一切都加诸于这副“臭皮囊”。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何谓至人在《庄子·齐物论》中注脚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至人神啊,不吃不喝,不睡不死,不依靠外物而能遨游天际,逍遥也。要想企及这种高度,作为人,最后应该抛弃的是什么?“至人无己”,己,这个限制人达到逍遥的最后一个障碍就是“肉身”了吧!
  “名者,实之宾也”,名为实之附属,实之附属又何止于名声、名望、名位,外界的“水”、“风”、“智”、“寿”“事”、“功”,哪一个不是实的附属物。儒家积极入世,妄图在群雄割据的战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求不正是庄子所批判的不切实的“名”吗?
  而庄子所抛弃的不也正是这些东西吗?只是最后还是无法抛弃这副皮囊罢了。(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钟泰,杂篇·外物,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29
  [2]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3页
  [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9页
其他文献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事实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然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完成开放
近年来,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寻求人口、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环境会计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迫切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使教育也随之改革,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田径教学来说这也是一股新生的教育力量,它的
期刊
作者简介:舒坦(1991-)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在读硕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荀子出生于战国末期,由于“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的社会现实,名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的形态。针对战国之世名实淆乱的现象,荀子继承孔子的正名思想,以儒家政治、伦理原则为根据,明贵贱,辩邪说。他提出“制名以指实”的原则,“知者为之分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而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农村体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剖析农村体育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幅员面积8496平方公里,辖8镇8乡6个国营畜牧林场,总人口36.2万。几年来,全县上下多措并举,构建大信访格局,注重制度创新,以创建“一流的岗位标准;一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行财务报告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和缺陷,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其内容进行改进就势在必行。本文就现行财务报告,提出应改进的
作者简介:李耀(1991-)男,汉族,甘肃金昌人,在读硕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摘要:法家作为先秦百家中最注重政治功用的一派,其治国的方式为法治。而在于法家内部则分为了两派:齐法家与晋法家。两派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他们都强调法治,以及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是对于完成方式又有所不同,齐法家侧重刑德兼备,而晋法家则重刑赏。并且两者对于商业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由于
《成本会计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以及实践性都比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复合型经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