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 时间 虚无——一种解析法律的哲学方法论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h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法律,属于历史反思的范畴。中西方哲学思维的不同进路导致了直觉与建构之间的冲突。对存在、时间、虚无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厘清思维的混乱,同时给予思维以发展的方向。唯有在形而上的正确引导下,对于法律这一实在法才能有充分的了解。既把握自然的脉动又蕴涵人类自身的生存目的,在人与物的对立之间着重关注其中的法律关系、互动和流变。以事物的存在、时间和虚无为先导的三元论,将重塑法律概念、法律关系和法律规则,并以权利的构造为例解析实在法。 To re-examine the law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historical reflection.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led to a conflict between intuition and constructio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xistence, time and nothingness helps to clarify the chaos of think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give dire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Only under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metaphysics can we have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law of law. It not only grasps the pulse of nature but also implies the purpose of human being’s own existence. It focuses on the legal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and change among the antagonisms between people and things. With the existence of things, the timing and the triad of preconceptions, it will reshape legal concepts, legal relations and legal rules, and analyze the real law by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ights as an example.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建立缺陷桩处理程序的建议,通过声波透射法基桩检测实例分析,根据声学参数的不同变化区分缺陷的性质,并对各种缺陷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处治措施。
针对我国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问题,通过加强对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有了慢慢的改善。本文从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有关给排水工程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极大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道路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此起彼伏,沥青路面是公共道路上最常见且非常理想的道路面层,沥青路的质量关系到它的独特性能的发挥
本文主要分析了给排水采暖、消防管道施工方案设计中经常遇见的问题,探讨了施工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运用CASIO,型号为fx-4500p可编程计算器,进行包含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的平曲线坐标计算的程序开发过程,以及程序的使用。该程序能快速、准确、智能地完成整个曲线坐标
在路桥工程施工中,钻孔灌注桩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技术发展较快,施工工艺相对较为成熟,具有沉降量小、稳定性优异以及承载力强等优点,在溶岩地区属于最安全的一种桩基础施工方
WTO 直接影响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及各国人民的生活,这要求增强其透明度和民主,加大议会对 WTO 事务的参与和监督。对 WTO 的议会监督传统上指国内议会的监督,用以审查在 WTO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公民关注的住房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近些年,国内建筑工程行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工程的安全问题也频繁发生,建筑工程
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认为,应当将“八荣八耻”由行为规范上升为道德原则,由文化内容上升到文化方向上来理解。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表现其道德文化的特殊方式,这种方式构成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使公民政治参与需求与需求满足之间形成“时滞性差距”,这种“时滞性差距”进而向政府体制输入压力信号。政府则根据需求强度选择“体制改良”或“体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