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男性神的传说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0028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我们都知道洛河水神名叫宓妃,是一位女性神。但在历史传说中,洛神是有争议的,除宓妃外,还有三位男性神。
  第一位叫洛伯用。据《竹书纪年》记载,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关于河伯冯夷,神话记载较多,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指黄河水神。《韩非子·内储说上》:“河伯,大神也。”称“大神”的原因在于黄河之水为“大水”。从自然地理条件看,洛水是大黄河水系的一支,汇入黄河,与“大水”比较,只能算是“小水”。因此,洛伯用与河伯冯夷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原始人关于不同河流复杂交错争夺水系主导权的认识和想象。《水经注·洛水》所引《竹书纪年》条语,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传说洛伯用到黄河游玩,被河伯冯夷发现,要赶他出去—正像在自然界动物为了领地权而互相争斗一样,两位河神各不相让,打起架来。结果不难猜想,洛伯用失败,回到洛河,从此再不露面。二指在黄河岸边居住、主持祭祀河神的部落首领。如屈原《楚辞·九歌》就把河伯描绘成有血有肉的人,十分形象。在这个意义上,洛伯用与河伯冯夷的争战应当看做远古时期两个不同地域氏族部落之间矛盾的反映。最终,河神部落打败了洛神部落,把整个河洛地区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文化联盟,也即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这样看来,洛伯用也是一个部落首领,一个主祭者,一个历史人物。但或许是因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他失败了,所以就在史官的历史视野中消失了。有关他的记载,现在所知仅《竹书纪年》一例,足以说明问题。
  第二位叫骆子渊,出于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骆子渊自称洛阳人,于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戍守彭城(今江苏徐州)。同营樊元宝得暇还京师(洛阳),子渊托他捎一封家书,言其家居京师灵台南洛河边,只要找到地方,家人自会出来迎接。樊元宝遵嘱传书,遇到一位白发老翁,即骆子渊的父亲,引他到家。只见馆阁楼台,华丽照人,堂皇无比。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婢女抱一死小儿从厅前走过,须臾酒至,色甚红,香美异常。樊元宝吃喝完毕,告辞出府,行走不远,回头观望,老人及房舍皆倏然不见。唯高岸对水,碧波东流,沙滩上躺着一个新淹死的约莫15岁的儿童,鼻中仍然流血不止。这时,他才想起来,厅上所饮红酒乃此儿血也!他急匆匆赶回彭城,寻找骆子渊,却已不知去向。他终于明白,骆子渊原来是洛河水神。这段故事内容荒诞不经,读后令人惊骇不已。其实,从源头上看,不过是上古时代人祭习俗残留的曲折反映。在古代小说、笔记中,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著名的如干宝《搜神记·李寄》所写,东越闽中每年以十二三岁童女祭庸岭山神(按:大蛇);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所写,车迟国元会县陈家庄每年以童男、童女祭祀通天河水神“感应大王”(按:鲤鱼精)。庸岭的大蛇被女英雄李寄杀死了,通天河的鲤鱼精也被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降服了。至于骆子渊,他身为地方神,不一心专任保佑洛河流域风调雨顺之职,却以人祭为交换条件,降祸生灾于百姓,使得众生惊惧恐怖,其不得在民间广泛流传,也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三位指住在洛河里的龙神。据《洛阳县志·艺文志》卷二十四“杂记”载,唐代武则天时,天下大旱,禾苗半死,人心似煎。武则天为安定民心,选洛阳百名僧众,念经祈雨。洛水神、伊水神化作两位须眉皓白的老者前来听经。主持僧昙林请他们帮助求雨。二老告曰:只要找一个有德行的人,给天帝写一本奏疏即可。武则天特召孙思邈飞章急奏,当晚果然大雨滂沱,京畿百姓一片欢腾。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在洛河边盖了一座龙王庙,让二老永享祭祀。龙王庙故址在今洛河桥以东数百米处,即今洛阳市南关雷家口街南口偏西洛河边上,现已毁。在这里,洛水神成了龙王,能化老翁,且能致雨,与前两种说法有很大不同。然而,龙神的传说在江河湖海神话中带有普泛性,不为洛河所特有。《西游记》里描写东、南、西、北四海有龙,鹰愁涧溪水中有龙,甚至乌鸡国御花园的井水中也有龙。龙王能幻化男子形象、能播云布雨,这也是一切龙神共通的特点。《西游记》中袁守诚与泾河龙王赌斗的故事,《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的故事,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还有,需要指出的是,洛河龙王故事出现在唐朝——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比较泾河龙王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龙王作为水神的权威已经不再是至高无上,不可亵渎、侵犯的了,相反,它的行动要受人力的约束和限制。洛、伊二神没有“药王”孙思邈这样可以通天的人物向上天递奏疏,不能施雨;泾河龙王不仅斗不过通天彻地的袁守诚,而且还被管天管地的人曹官魏徵斩掉了。神话与传说,是原始思维的产物,以神道设教为温床。唐代唯物主义思想获得了较大发展,以柳宗元“天人不相预”、刘禹锡“天人交相胜”为代表的天人关系论,冲破了汉代的神化哲学樊篱,大大提高了人的地位,带来了人的自由与解放。恰如我们所阐述的,洛河龙王和泾河龙王在天人关系中的失势,无疑正是这种哲学思想在民间故事中的鲜明反映。在这样一种文化思潮中,所谓的“神”是没有地位的,所造出来的“神”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龙王庙虽然建在洛河岸边,但洛河中的龙王终究没有几个人知道。
  如果我们把整个洛河神话理解为一个独特的结构,那么,像洛伯用、骆子渊、洛河龙王等三位神显然是这个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传述着洛河文化的无限魅力,又汇合、集拢起来,从男性神的视野诠释着洛河神话的绚丽多姿。尽管出于如上所述的种种原因,这三位洛河男性神的传说受知面并不广,并且现在也不再流传了,但是作为洛河原生文化情感的一部分,他们内底里所潜隐的激情和动力,仍将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等待后来者去追寻与叩问。
  ——————————————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