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NSS的空间PM2.5检测系统设计及应用

来源 :全球定位系统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uang2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PM_(2.5)浓度空间检测难度大、传统检测设备灵活性低下等缺点,提出了基于GNSS的空间PM_(2.5)检测系统.系统包括主控、PM_(2.5)传感器、GNSS定位模块、电源模块、数据记录模块、4G网络模块等部分,在工作过程中可同时获得位置信息和PM_(2.5)浓度数据,并将两者进行匹配、保存及发送.该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活性好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大大拓展了空气质量监测的作业空间,提高了传统作业方式的灵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介绍了基于L曲线法的抗差岭估计模型及其在抵御系数阵病态和观测粗差影响中的作用,给出了抗差岭估计模型的推导公式及L曲线法确定岭参数的基本原理。最后结合实际算例作出五种方案的计算比较,结果表明:基于L曲线法的抗差岭估计模型能够有效地改善和抵御系数阵病态和粗差观测值带来的影响。
基于青岛站2000年8月至2006年4月间半个太阳活动周的GPS和测高仪的同步观测,提取期间的电离层TEC和foF2的小时观测数据,联合分析该地区电离层板厚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随太阳
准确的空速和高度是进行飞行试验和确保飞行安全的基础,最新的民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要求在飞机全包线范围内都要进行空速系统校准。飞机在地面滑跑阶段和失速过程中速度是急剧变化的,而传统的空速校准方法只适用于飞机稳定平飞的状态。介绍了DGPS综合法的原理,利用DGPS高度差与飞机压力高度差之间的关系,获得了非稳态条件下空速系统的位置误差结果,并成功应用于国产支线飞机的合格审定试验。
介绍了利用准电离层(QIF)方法和MW(Melbourne-Wubbena)方法进行模糊度固定的原理,在得到的卫星轨道浮点解的基础上,用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模糊度的固定,并分析了两种方法对于不同长度基线的模糊度固定成功率。结果显示:在固定模糊度的成功率上,MW方法优于QIF方法,在基线长度为1 000~4 000km时,两种方法都保持着较高的模糊度固定成功率。
针对常用的几种钟差预报模型进行了研究,对其计算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计算过程,以BLOCK IIR-M卫星钟为例对几种钟差预报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利用多项式模型、切比雪夫多项式模型进行预报时,随着采用的观测数据量的增大,无论短周期还是中、长周期预报,预报效果不一定会好,灰色系统模型只需要采用少量的观测数据来建模,减少了数据量,提高了建模速度,而且预报卫星钟差时精度有显著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资源被滥用、环境恶化、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多样复杂,污染防治和环境执法难度不断加大。虽然这几年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取得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