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展子虔及其《游春图》的艺术特色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隋代展子虔在我国美术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作品《游春图》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画卷,也是我国青绿作品中里程碑式的开创。本文从展子虔的生平、《游春图》的艺术特色、对后世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展子虔 《游春图》 青绿 色彩
  一、展子虔生平介绍
  我国古代经历了一个很短暂的朝代——隋朝。隋朝时期经济社会一片繁荣,对外交流广泛,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隋代运河的开通使得人们交流更加便捷,宗教与绘画的融合更加密切。展子虔作为隋代最为重要的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两个朝代,隋朝和唐朝。他的幼儿时期在战乱中度过,自幼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绘画天赋,之后入朝为官,直至晚年衣锦还乡。在官场展子虔不得志,他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拜访名山大川,游历大江南北。从他的山水作品中就看得出他的性格耿直,不为世俗所染,保持自己的秉性,寄情于大自然。他在绘画方面涉猎广泛,对人物画的描写十分传神。因为隋代文化交流广泛,佛教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寺庙中的壁画盛行,展子虔曾在许多寺庙中绘制壁画,其线条流畅,对马的画法也是十分逼真。正是因为展子虔将不同年代的绘画技法不断学习,又融入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在初唐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被合称为“唐画之祖”,在整个绘画史上有他不可磨灭之功。
  二、《游春图》的艺术特色
  《游春图》长80.5厘米,宽40厘米,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描绘的是初春二月游玩的场景。《游春图》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将山水画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画科,而在这之前山水只用作人物画的衬托。《游春图》中表现的视角更宽广,人物不再占有主体地位,主要表现的是山石、树木和云水,人物在画面中只是作为点缀,不再刻意描写,与之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南北朝时期风格截然不同。在此之前,人物画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了,“以形写神”的观念已有,各类素材在画面中都已经出现过,但这些素材能够在一个画面中出现是之前画作中没有过的,也打破了之前特定的模式,使其面貌一新。
  《游春图》采用的是全景式构图方式,在画面中近实远虚,近大远小,通过山石的转折把画面往后推进,形成前后关系,通过水的遮挡,让画面中的层次更加丰富,显示出层峦叠嶂之景。在水系中点缀人物、小船、楼阁,所有景物在整个画面中恰到好处。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展子虔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来展现人物的神态等,在画卷中,虽然人物形象的轮廓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神态,每个人物的风格也略有不同。在笔墨上,整张画面的山石全部用线条勾画出来,没有一点的皴擦,勾出山形态之后再用石青、石绿色分染,山脚下用泥金分染,在山石的勾勒上注意了山石的变化,行笔运笔上变化多端,很好地表现出了山石的质地,画面节奏感十足。画卷中左面勾画了几个小土丘,与右边巍峨的高山形成一种对比,整个画面中节奏感更强烈。在对树木的勾画上,先勾出外形然后直接填色,树干用赭色染,叶子双勾后用绿色染。松树的树干直接染色,不画出树纹,松针用墨绿色染,其余草木用粉红色、白色表现,既古朴又艳丽。远山的树木用点状表示,与远山的质感相结合,丰富了整个画面。在云水的勾勒上,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般,反反复复地叠加,使层次感更丰富。水在整个《游春图》中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的画面,在水的表现上有湖水、溪水,还有瀑布景观,各具特色,动态静态相结合,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美。用笔上更体现出“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的法则使青绿山水画区别于水墨以及其他形式的绘画,表现青绿山水独特的美。在《游春图》中,山石用石青石绿色分染,石桥屋宇用朱砂色、赭色分染,亮出点点白色。这几种色彩的运用一直成为山水画创作当中的基调。山石上的分染能够表现出山石前后的层次感,水的分染表现出水的体积感。在整個画面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染色的方法,在整个画面中充分发挥,塑造了画面的整体感与韵律。多种色彩交会使用,注意层次的变化,冷暖协调,表现出青绿山水独特的魅力。
  三、对后世的影响
  展子虔之所以与前人的山水不同,是集前人的笔法开创新色彩理念,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对后世青绿山水的创作有着启示作用。这也对我们当代绘画艺术提出了要求,在当今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并驾齐驱的时代,发扬和继承我们的青绿山水,既要遵循古法又要推陈出新。我们要学习古人在构图上的法则和对不同山石树木的不同笔法。用古人的用色技法来表现当代事物,不同于油画的写实,更具有笔墨效果与韵律。如何将色彩的运用发挥到极致,是当下我们新时代绘画者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思智.展子虔艺术成就考[J].美术观察,2008(06).
  [2]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永颖,男,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鼓励学生大胆创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校特色乐器色空鼓为媒介,通过探求
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征信制度的建立.介绍了征信制度及制度变迁的涵义,认为征信制度不仅是一种制度变迁,而且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学中已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教学中,从而在职业教学中对学生展开素质培养,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却不理想,由于对公共艺术的认识以及观念不同,并没有在教学中实现理想效果。对此,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困境以及途径进行探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艺术 教育改革 困境途径  一、高职院校公共
摘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出现了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年幼的孩子、年迈的老人独自留在农村的现象。这些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这些老人就成为留守老人。笔者通过分析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油画创作,表现对隔代家庭普遍的关注和思索。  关键词:孤寡老人 留守儿童 绘画创作  一、关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数据和生活现状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的绘画体系,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上的一些差异,才造成了他们的不同,也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画风带给我们的震撼与美感。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各自的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较长的时间形成的。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艺术 表现形式 差异  绘画作为一种承载着文明的艺术,随着地域文化的变化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艺
摘要:21世纪城市的大发展大繁荣,给自然界造成了压力,保护自然环境无疑成为当今话题的焦点。设计师创作作品的思路同样在向自然界靠近,渴望唤醒人类沉睡的意识,通过有机字体的设计,使观赏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就在身边,这些有机的自然界的提取物,就成了人类的期待。在拥挤的城市环境中,需要自然形态的中和,办公场所的字体设计有必要使用有机的自然形态,舒缓人类竞争的压力,发挥无意识的最大潜能。  关键词:字体设计
二维动画具有画面优美、线条流畅的优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二维动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三维动画逐渐产生并成熟化,给人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三维技术的使用对于二维动画来说具有重要价值,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其应用效果。本文分析了三维技术应用于二维动画制作的优势,提出了三维技术在二维动画制作中的应用措施。
我们强调记者的建设意识,就是在新闻的选材、写作、编排等各个环节上,牢牢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时时处处注意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维护国家稳
北京促消费新政力度进一步加大,家电、家居、家装的消费将与保障房挂钩。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工作会议上获悉,商务部门将配合保障房政策,组织家电、家居、家装三个与住房商品相
摘要:宏观来看,而今中国画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莫过于中西艺术间的碰撞与融合。“融”在此指的是画家对古今中西传统在观念乃至技法方面的取法,“变”则指画家作品风格的演变,具体表现为笔墨形态的嬗变。李可染笔墨的“融变”,呈现了李可染从绘画观念至技法实践的一个嬗变姿态。  关键词:融变 中西艺术 笔墨  一、李可染笔墨融变内因分析  在《谈学山水画》这篇文章中,李可染指出,绘画的基本功至少有三个方面,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