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抗癌记:妻子的爱让我“满血复活”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51岁的李开复被查出身患晚期淋巴癌。医生说,他活不过100天。这位商界巨擘从云端坠入谷底。绝望之际,妻子给了他向死求生的勇气,与他携手闯过人生风暴。
  2015年夏,李开复成功地“满血复活”。12月6日,他出席“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眼含热泪地说:“这场意外变故让我看到了比事业成功更珍贵的东西,我感谢妻子。”
  


  癌魔来袭,“科技牛人”万念俱灰
  2013年夏,曾任Google、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世界百大人物”之一,他意气风发地携妻赴美领奖,风光无限。与此同时,他创建的旨在帮助年轻人创业的投资公司“创新工场”,也在国内做得风生水起。
  在回北京的飞机上,相伴30年的妻子谢先铃提醒李开复:“你回京后做一次体检吧。这两年你常常失眠、痛风,还患了几次带状疱疹,身体明显不如以前了,要珍惜‘革命的本钱’啊!”
  李开复心知肚明,自己是个“工作狂”,甚至认为睡眠是浪费时间,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常常在凌晨三四点种还给员工回E-mail,用这种“独特爱好”向下属证明他工作有多么努力。但种种迹象表明,他的身体出现了隐患。
  一个月后,经常发低烧的李开复被妻子拉进北京一所大医院——淋巴癌晚期!主治医生告诉李开复,淋巴癌是无法治愈的疾病,一辈子都会潜伏在他的体内。这就像身上背着一个定时炸弹,只要病人一不注意,“炸弹”就会把人体摧毁!医生坦言相告:“您的生命可能只剩下100天。”
  这位毕业于美国名校的计算机博士、闻名全球的互联网大佬,心头的震撼难以言喻。当晚,妻子含泪在客厅打电话,向医疗界的亲朋好友挨个咨询怎样治疗淋巴癌,但得到的回复令她如坠冰窟:“既然已到晚期,再好的医院也回天乏术了,何况你们去的那家医院就很知名。”
  李开复的心情万分沉重,妻子自22岁那年嫁给他,就把全部精力投在了家庭上,他和孩子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假如自己真有个三长两短,妻子和两个女儿怎么办?他静静地躺在床上,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往事……
  李开复原藉台湾新北市,后移居北京。1982年,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回家过暑假时认识了谢先铃——一个长着甜美娃娃脸的台湾女孩。刚恋爱时,单纯善良的她经常上李开复的当。比如,她问他:“今天去看什么电影?”他打开手边的报纸装出仔细研究的样子,然后认真说:“今天有一部《装修内部》看起来不错啊!”她兴高采烈地说:“是吗?那就看《装修内部》吧!”两个人来到那家影院,她发现被耍了——电影院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呢。对于李开复这种恶作剧,谢先铃并不恼怒,反而觉得和他在一起每天都充满新奇。
  李开复在美国时,两人鸿雁传书。李开复突发奇想,把谢先铃寄来的信复印一份,然后把复印件上的字一个一个剪下来,再用胶水贴到另一张信纸上,组成了一封“肉麻情书”。在信中,他告诉谢先铃,她写信的风格应该是这样的:“开复,自从你回美国后,我每天看着月亮都在想着你,我好不习惯,很伤心、很难过,真痛苦!我为你断肠,一蹶不振,甚至多次想不开,现在已经欲哭无泪。你是那么的聪明,可爱,温柔,体贴、完美!”她接到这封信后,哭笑不得。
  1983年8月6日,两人在台北举行了婚礼。婚后,夫妻俩在美国租的房子很简陋,经常忙着赶老鼠。几年后,李开复去了苹果公司,在加州买了一套房子。
  生死相依,爱妻为她撑起一片晴空
  结婚30年来,谢先铃一直在家相夫教子,李开复就是她的精神支柱。现在丈夫病倒了,她却擦干眼泪,变成了一个沉着冷静的“汉子”,一步步引导丈夫走出慌乱的情绪。“不怕,现在医疗科技那么发达,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一定可以渡过这道坎的!”
  妻子笃定而自信的样子,让李开复安心了许多,没想到妻子竟然这么坚强,每天气定神闲地陪他聊天,还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让他决心全力一搏。
  医生为李开复制订了一套“化疗和标靶治疗双管齐下”的方案。接受治疗前,他想拟一份遗嘱。面对一叠从律师手中领回的遗嘱表格,想到自己时日不多,他惊慌失措地把表格扔回抽屉锁起来。这份遗嘱,李开复重写了几十次,真是痛苦不堪!想着要对得起妻子的关爱,他开始接受化疗。
  李开复对化疗药物副作用反应厉害,第一支预防性抗生素针剂刚打下去,他的胃里就开始翻江倒海。谢先铃手足无措地为他端茶、递水、送毛巾,都无济于事。两个疗程后,李开复的两只手臂因为频繁打针,造成血管萎缩、硬化,等到做完第三次化疗,所有血管都打不进去针了。无奈,医生只好向他建议,通过手术安置一个活动式人工血管,从而方便从他的静脉注射药物以及输血和抽血。
  由于手术是局部麻醉,李开复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看着医生在自己脖子上划刀。术后,他经常梦见有人拿着白光闪闪的刀子来割自己脖子,吓得尖叫着醒来。谢先铃赶忙抱着他,像哄孩子一样轻轻抚摸着他的脸颊:“不怕,有我当你的守护神呢!”他放松下来,倒头睡去。
  化疗期间,一些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够影响治疗进度和疗效。所以,他每天吃什么,喝什么,都要计算容量和重量,甚至连大小便和呕吐物也要一一测量并记录,这些事情简直不胜其烦,但是谢先铃始终亲力亲为。
  因为大量地口服、针剂注射药物,李开复的口腔里随时都会涌出奇怪的药物味道,加上口腔黏膜被破坏,让他的食欲大受影响。过去他最爱的美食,现在才吃两口就作呕,可是医生又不断叮嘱,要尽量吃。谢先铃每天费尽心思、变着花样给丈夫准备健康的食物——无油、无盐、无糖、无添加剂。
  李开复的口味变来变去,脾气也变得很古怪。一次,他刚做完化疗,谢先铃忙完家里的一摊子事,又特地赶到市场,买了新鲜的鲑鱼头给丈夫炖汤喝,这是李开复从前最喜欢的一道汤。当她匆匆忙忙来到医院,刚准备掀开盖子,李开复却感到一阵止不住的恶心,脱口而出:“走开,走开!”妻子被他这么一吼,手忙脚乱,一锅鲑鱼汤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才好。   几天后,等李开复心情平复,跟谢先铃说抱歉时,她笑着说:“哎呀!你不知道,那锅汤最后便宜了你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还抱怨好久没吃到我烧的鱼汤了呢。”妻子的“没心没肺”,令李开复的内心如释重负。
  浴爱重生,夫妻携手闯过“死亡谷”
  李开复病急乱投医,只要听见哪种疗法可能有效,就一定要试试。除了饥不择食乱看医书、乱听建议,他还吃了一堆所谓的保健药品。
  谢先铃却比丈夫理智得多。在李开复坚持采用极端手法治疗时,她就亲身体验,证明这样的疗法有种种弊端,很危险。李开复跟妻子闹脾气,谢先铃就警告他:“这么吃下去,小心将来肾会坏掉!当然,到时候我可以摘给你一个肾,但之后我的身体就会变得虚弱,不能好好地照顾这个家了。”李开复心一颤,不禁眼眶泛红地说:“好吧,我听你的,不再乱吃药了。”
  半年后,他终于捱到最后一次化疗结束。又经过一年多的标靶药物治疗,CT检查显示,他腹部的肿瘤大都被清除干净了!夫妻俩走过了一条长长的与病魔抗争的隧道,终于重新来到蓝天白云下,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新鲜而芳香的。那一刻,李开复和谢先铃相拥而笑,泪落如雨。
  跨过死亡的幽谷,李开复真切地体会到健康的可贵,而重生的喜悦,更让他心里充满了感恩。“这32年来,我一直忙于事业。过去,我总觉得时间还很多,总想着等我准备好这个演讲、做完那个采访、忙完这件投资案子、更新好今天的微博内容……然后再如何如何。似乎每件事,都比关注身体这件‘小事’重要。结果到头来,我才发现,自己竟把最重要的事情搁到一边,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沬上面。”谢先铃握着他的手,调侃道:“那以后你就要洗心革面,好好做人了哦!”
  其实,谢先铃的心里并不踏实,即使丈夫病愈后,她依然担心某一天癌细胞会在他体内扩散。于是,她对李开复严加看管,不准他熬夜,定时去医院做康复治疗和体检,每天还陪他锻炼身体。
  劫后余生的李开复,决定把父母和妻女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秋天,他带着父母和老婆孩子去夏威夷度假。两个女儿房间的天花板上挂满了繁星,那些亮晶晶的小星星,是他病愈后一个一个贴上去的。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他花3%的时间管教她们,剩下97%的时间做她们最好的朋友。陪妻子逛街时,他不再频频地看表催促她,而是开心地牵着她的手,一家一家不厌其烦地帮她选购具有品位的漂亮衣服。以前很少下厨的他,甚至还看着食谱练手,时不时地系上围裙到厨房秀烹饪技艺,犒劳父母和妻女。
  2015年夏,李开复结束了长达16个月的病假,重返工作岗位。他从北京出发,先飞往香港,再去台北、新加坡、欧洲,一站一站拜访投资人。出发前在帮他整理行李箱时,妻子问:“你不会又过回从前的生活吧?”李开复深情地看了她一眼:“不会,你放心。”他知道她担心什么。她说:“我希望我的一切付出都是在为你创造幸福,而不是为你创造效率。”李开复握着妻子的手,饱含深情地说:“你将是我一生最稳固的轴心力量。”
  2015年7月,李开复在新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动情地写道:“我和先铃都是彼此的初恋,一辈子只有这么一份感情,22岁就结了婚。正是因为有了稳定的感情依靠,所以我在美国读博士期间,不感觉孤独,也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科技研发。结婚32年来,她任劳任怨,默默支持我的工作。无论是每天6点钟起来为全家榨新鲜果汁,还是亲手缝衣服和被子,或是把我的西服熨烫得笔挺,我在生活的每一处都能看见她的关怀。这次我身患绝症,妻子更是表现得坚强而伟大,没有她,我可能已经告别这个世界……”
  2015年12月6日,在北京出席“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时,李开复说到这段“向死而生”的经历,泪洒会场:“这场意外让我的生命有了深刻的回旋,也让我看到了比事业成功更珍贵的东西,感谢妻子和家人,陪我闯过生死险关!”
  编辑 魏光
其他文献
自闭的女孩用生命画画,辞职给著名画家当模特  2005年9月的一天,罗敏被一位女同事拉着走进了位于武汉市文联办公楼的一间画室。一个戴着眼镜、穿着很朴素的男人正在画画,地上散落着一些旧报纸、油彩墨迹,屋子看上去虽乱,却充满浓浓的艺术气息。  女同事介绍说:“冷老师,这是我同事罗敏,她特别喜欢画画,非常崇拜您,所以我自作主张带她来拜访您了!”冷军抬起头,透过镜片打量着有些不安的罗敏:“我确实准备创作人
期刊
琴棋书画,她样样精通,出版过个人书画集、画集、小说、个人音乐专辑……她就是被西方人称为“东方文化的天使”的林曦。    人们好奇:如此标准的中国式才女,究竟是怎样炼成的?2015年5月,林曦将自己母亲的教育理论披露出来。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林曦光环的背后,隐藏着一位母亲超然的智慧。  枯燥大法  1983年,林曦出生于重庆,母亲是位成功的广告人,很有个性和主见。也可能是这个原因,母亲的婚姻并没能维
期刊
得知即将复婚的前妻和别人好过,丈夫醋意翻腾,决定偷偷潜入情敌的别墅去占有他的女人,以换取“平衡”。结果,血案发生了……  废弃手机的秘密,打翻了前夫的醋罐子  2011年6月的一天,郑州市一家印花公司老板刘蔡瑚正在家里准备与前妻复婚一事。当清理几件废旧物品时,他偶然发现一部妻子废弃的诺基亚手机。他给手机充电启动后,在手机信息栏里,发现一个名叫“树”的男人和前妻互发了十几条暧昧短信,看看日期,都是发
期刊
与女友闹别扭了,怎么办?把手写情书“打印”成一张巧克力煎饼,送给她当“情调早餐”吧,保准她会被这件“神作”感动得一塌糊涂!  孩子厌食,怎么办?将他随手涂鸦的小黄人打印到香喷喷的煎饼上吧,惊喜之余,熊孩子一定会狼吞虎咽!  让3D打印技术“爱”上中国煎饼的,是两位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他们卖煎饼,不仅获得千万元的投资,而且将这种“高科技小吃”卖遍全球,年赚千万元,堪称中国第一“煎饼侠”。  创客狂想曲
期刊
别人玩收藏,都是花钱买名作,而林依轮收藏的名作很多都是他用一碗汤、一道菜换回来的。    林依轮15岁的儿子林子濠,在《变形记》中的表现震惊了所有人。这原本是一档讲述城市“问题少年”与农村孩子交换生活的节目,但林子濠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黑点,他有才华有礼貌有教养有内涵,2岁学英语、5岁学钢琴、9岁学网球、12岁学拳击……让人惊叹。唯一“坑爹”的是,他一不小心说了这么句话——“广州是我去过最穷的地方”
期刊
田朴珺终于坐实了“王的女人”这个头衔,她与王石在伦敦举行了订婚宴,怡和家族掌门人、丘吉尔孙女、查尔斯王子表妹、薇薇安·韦斯特伍德以及张朝阳等众多名流大佬悉数到场。在米兰世博会驻留期间,两人甜蜜选购婚床,王石更是大方地向人介绍“这是我媳妇”。    在很多人看来,能配得上王石这种霸道总裁的应该是那种温婉贤良的小女子,但田朴珺偏偏是个大女人,甚至可称为女强人。  毕业证比结婚证重要  田朴珺与王石并非
期刊
胡歌越来越MAN了,无论是《伪装者》中的造型还是《琅琊榜》中的扮相,这个以古装美男走红的偶像派男人身上有了更多坚硬、坚韧、坚强的味道。小鲜肉扎堆的秀场上看不到他,但在海拔6000多米的西藏启孜峰、青海格尔木……却总能发现他的身影。    车祸之后的崩溃疗法  胡歌经历过死里逃生,当年的一场车祸使他身受重伤,同车的助理丧生,而他经历了六个半小时的抢救才捡回一条命,缝了一百多针,经历不下十次手术,休养
期刊
2015年8月,南京市鼓楼区公安分局破获一起跨越北京、江西抚州、江苏徐州、溧阳、河北、杭州等7省10地的特大制假售假案,捣毁假药生产窝点2个、储存销售窝点9个,收缴涉嫌假减肥胶囊20多万粒,抓捕涉案人员21人,涉案金额近千万元。    这起案件背后的总指挥,竟是一位23岁的“女学霸”,她通过微信朋友圈,把同学和同学的同学“发展”为自己的客户,还把男友的妈妈发展为自己的“助手”。  “女学霸”开办“
期刊
7年前的一个雨夜,妻子在下班途中遭人强暴,此后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每天不停地清洗自己的身体,更因为觉得夫妻生活肮脏,将丈夫推入孤寂之中……丈夫对妻子不放弃,用尽全力爱护她,并让自己做心理医生的同学与妻子成为好友,希望能早日治愈妻子。女心理医生爱上了这个好男人,深陷情海的她为爱痴狂……  幸福家庭深藏难言寂寞  2015年3月18日清晨6点多,家住南京市某小区的张健发现妻子翟娟昏迷不醒。张健和岳父
期刊
“浪漫小妖”,开家“卖诗的花店”    刘敏,北京妞,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到《时尚芭莎》工作。她美丽、聪颖、开朗,同事们都喜欢她的打扮——干净、素雅,成熟中又透着些小性感和小文艺的女人味。  刘敏喜欢一切美的东西,她做过编辑,做过资深广告销售人,和娱乐圈、时尚界的明星、老板打交道,经常出入咖啡馆、西餐厅之类的场所,拿着不菲的薪水,令人艳羡。  自从当上妈妈后,刘敏觉得时间被绑得特别死,广告工作相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