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的足迹 辉煌的成就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b15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东隔黄河与吴忠市利通区相望,南以牛首山为界和中卫市中宁县接壤,西至明长城毗邻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北连银川市永宁县。南北长60多公里,东西宽30多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2525平方公里。青铜峡市原为宁朔县,建置较早,历史悠久。1960年8月15日,撤销宁朔县,设立青铜峡市(县级),市人民委员会驻青铜峡镇。1963年6月29日,撤销青铜峡市,设立青铜峡县,县人民政府迁址小坝。1984年12月17日,撤销青铜峡县,恢复青铜峡市。1985年2月9日,青铜峡市正式挂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小坝镇(2003年7月更名为裕民街道)。截至2017年底,全市辖峡口镇、青铜峡镇、大坝镇、小坝镇、瞿靖镇、邵岗镇、陈袁滩镇、叶升镇8个镇,裕民街道办事处,国营连湖农场、树新林场、良种繁殖场3个农(林)场,共计86个行政村512个村民小组;辖区内行政机构56个、事业单位243个、城镇社区2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5家。全市常住人口283842人。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一个甲子转瞬即逝。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浪潮,青铜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生深刻变革,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不断繁荣,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自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到2018年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是青铜峡市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60年,全市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青铜峡市同全国一样迈入改革开放“快车道”。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58年青铜峡市地区生产总值为0.3亿元,1978年增长到1.2亿元,2017年达到144.6亿元,分别是1958年的482倍、1978年的120倍。1978~2017年,近40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06%。经济总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的是人均生产水平的大幅提高。1958年,青铜峡市人均生产总值仅209元,1978年上升到792元,2001年突破万元大关,2006年攀升到2万元。2017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5万元,是1958年的239倍、1978年的63倍。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958年的46.4∶38.9∶14.7,调整为1978年的23.9∶67.6∶8.5,2009年的11.9∶66.2∶21.9,再到2017年12.7∶60.3∶27,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017年,全社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36亿元,分别是1959年283万元的4806倍、1978年2034万元的669倍。
  农业农村深刻变革。自治区成立之初,青铜峡市农业生产处于较低水平,生产基础和生产能力非常薄弱,基本以手工为主和靠天吃饭。195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586万元,粮食总产量为4.6万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农村改革的号角,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改革率先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青铜峡市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区域优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市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示范基地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2家,入选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叶盛镇被评为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01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0.5亿元,比1958年增长129.3倍,比1978年的4385万元增长46.8倍;粮食总产量为28.7万吨,比1958年的4.6万吨增长6.24倍、1978年的9.6万吨增长2.14倍。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1958年,伴随国家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实施和青铜峡水利枢纽建设工程开工,宁朔县委提出《关于发展地方工业十年规划意见》,成立地方工业建设委员会。相继建成县砖瓦水泥厂、服装厂、小坝水电站、公安砖厂、制糖厂、棉花加工厂、粮油加工厂和麻袋厂,由此奠定了青铜峡市工业经济起飞的基础。196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83万元。1967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首台机组发电,青铜峡造纸厂、青铜峡铝厂、青铜峡水泥厂、青山试验机厂和青铜峡县电机厂、农机修造厂、化肥厂等中央、区属和地方工业陆续建成投产,古峡大地现代工业体系初具规模。1978年至1999年,青铜峡市依托能源充足、交通便利等有利因素,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吴忠市大力支持,先后筹建青铜峡树脂厂、磷肥厂。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青铜峡市强化政策扶持、强化项目带动、强化创新驱动、强化协调服务,紧盯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样板区”目标,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1号工程,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纺织、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坚持政策向工业倾斜、资金向工业集聚、精力向工业集中、目光向工业聚焦、服务向工业覆盖,抓大与扶小并举,内育和外引并重,扩张和提速并进,持续“盘活存量、做足增量、做优质量、做大总量”,奋力开创调优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企业逐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纺织等新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能源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装饰、农副产品加工、皮草制作、装备制造六大支柱产业工业集群基本形成,规模以上工矿企业达到近130家,初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工业向现代化新型工业的转变。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1.7亿元,分别是1958年283万元的7834倍、1978年14084万元的157倍。全市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51%。先后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城市”等称号。   消费市场繁荣升级。6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地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商贸流通业作为改善人民生活、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消费品市场在改革中逐步走向繁荣。特别是近几年,青铜峡市围绕打造“印象黄河·彩虹之上”文化旅游品牌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目标,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提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整体规划布局全域,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模式,丰富旅游发展内涵,创新旅游发展业态,健全旅游发展体制,提档升级黄河岸边旅游线,拓展开辟稻花香里旅游线,优化布局贺兰山下旅游线,力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产品的旺盛需求。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市场经营主体总量达到16511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3亿元,分别是1959年1117万元的199.6倍,1978年4543万元的49.1倍。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27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1.5%。
  民生民利大幅改善。60年来,青铜峡市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以赴解民憂、惠民生。2017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69900元,是1958年年平均工资水平483元的144.7倍、1978年720元的97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47元,比1983年443元增长56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3135元,比1978年的121元增长107倍。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96649人和216982人。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青铜峡市深入推进“生态立市”战略,扎实开展“蓝天碧水·绿色城乡”“绿盾2017”专项行动,持续深入实施防护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3.5%;切实保护耕地和矿山资源,土壤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全面落实“河长制”,有效推进河湖沟渠保护和水源地治理,黄河过境段断面水质监测达标率100%,总体保持稳定。青铜峡鸟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并授牌,正式进入国家湿地公园行列。昔日随处可见的臭水沟、黑烟囱基本消失不见。如今的青铜峡,碧水蓝天,栖鸟飞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美画卷。青铜峡市二代林网工程建设项目被评为全区一等奖,进入“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行列。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全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回顾过去,励精图治;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认真总结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铜峡市的硬件基础仍需加强,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快发展的任务仍异常艰巨而繁重,仍需我们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喜迎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的起点上,青铜峡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深信,有60年经济社会发展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坚实物质基础,青铜峡市各族人民一定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主攻工业转型和旅游业提升“两大主题”,突出经济转型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事业进步、党的建设“四个重点”,狠抓“七项工作”,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务实进取,为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和谐、幸福青铜峡,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吴忠市委常委、青铜峡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花菊萍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强调,“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创造性为着力点”。在传统党建的基础上探索推进党建工作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互联网+党建”模式,已成为新时代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共产党网——全国党建网站联盟”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国党
期刊
青铜峡市叶盛镇五星村地处青铜峡市北部,与永宁县接壤,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五星村通过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让上千户入股农户走上了“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的共同富裕之路,五星村也先后荣获自治区“村民自治模范村”“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工程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土地入股收租又分红  五星村村民郑玉山一家日子越过越美:家中11.5亩土地全部入股村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每亩地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旗帜鲜明地夯实思想基础、擦亮监督探头、织紧制度笼子,有效激发党员干部建设“五个人社”的热情,为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注入强大动力。扭住思想认识“总开关”,营造不想腐的氛围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解
期刊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40周年。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4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新时
期刊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講。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68年后的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发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著名讲话,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历史之问,确
期刊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申了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同年11月,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新闻记者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为新闻工作者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成为新时代新闻
期刊
理论宣讲是基层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政治任务。强化基层理论宣讲,对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平罗县着眼于促使基层干部“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圍绕“加强培训提素质,强化保障添动力,规范制度促履职”的思路,加强思想引导,不断探索完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这篇署名文章中,把“红船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并作了深刻阐述。“红船精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党的先进性之源,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具有穿越历史的永恒生命力,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期刊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6月29日至6月30日在银川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自治区党委委员68人、候补委员8人。自治区纪委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在宁党的十九大基层代表、部分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基层代表列席会议。  全会由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主持。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代表常委会作了讲话。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期刊
“红船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伟大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党的先进性之源,具有穿越历史的永恒生命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鲜活纯正的红色基因。“红船精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历久弥新、永放光芒,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大力弘扬传承,使其成为注入我们奋斗血液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  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弘扬“红船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为贯彻落实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