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一篇课文选的是毛泽东的经典名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在中学语文教学语境中已经形成了定性的理解,一般都认为这首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抒发了领袖人物的豪情壮志,现有的很多课例都说明了这一点。苏教版必修一教学参考书说,这首词“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倘若我们真正做到了“知人论世”,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尽管对这首词具体的写作时间有过争议,但通行的认识是: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为1925年秋,即毛泽东8月28日离开韶山去长沙至9月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之间。在这段时间,毛泽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这对我们把握《沁园春·长沙》的主题至关重要。
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传》可知,1923年6月,年仅30岁的毛泽东在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局(相当于后来的政治局)秘书。根据规定,“秘书负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之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毛泽东第一次进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之后一年毛泽东的个人发展稳步前进。国共合作后的1924年2月,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成为中共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随后,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中央分设组织、宣传、工农、妇女各部,毛泽东担任组织部长。这时的毛泽东可谓年轻有为,在革命道路上一帆风顺,但随着国民党右派与共产党的矛盾日益公开化,毛泽东在国民党内不断遭到排挤,加上积劳成疾,就在12月请假回湖南老家养病。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局,毛泽东没有继续当选,他原来的组织部职务也由陈独秀兼任,这对年轻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这个时候回到湖南老家,毛泽东是心不甘情不愿,但也无可奈何。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著名的“五卅运动”,影响波及全国,刘少奇、李立三等人尽显风流。而此时在湖南的毛泽东又有什么作为呢?1925年6月,他秘密组建了中共韶山支部;8月,组织韶山农民开展“平粜阻禁”谷米斗争取得胜利。这对胸怀天下,一心救国的毛泽东来说的确算不上什么大事。
此时的毛泽东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对比1923年6月中共三大之后一帆风顺的人生历程,32岁的毛泽东应该不缺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郁郁不得志之情。少年得志却又被困乡里,其他中共领导人都在全国开展如火如荼的斗争,而他却局限在湖南省内,还面临着被军阀赵恒惕悬赏通缉的险境,刚过而立之年却遭遇如此波折,若论毛泽东此时的内心世界,沉郁、压抑和彷徨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而不应该全都是高涨的革命热情和满腔的救国情怀,这在《沁园春·长沙》中是可以找到印证之处的。
写《沁园春·长沙》时毛泽东已经由韶山到了长沙,准确地说是躲过追捕逃到了长沙,篇首“独立寒秋”就是其心境写照,一般都认为是作者以哀景衬豪情,倘若联系当时毛泽东的处境,或许就能理解这四个字确含真实情感。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运动的地方。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一批同窗好友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发起成立新民学会。1919年,毛泽东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如今故地重游,面对这一幅如画般的湘江秋景,面对自由的“万类”,毛泽东不禁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诘问。结合前文所论背景可知,这一问并不是抒发领袖舍我其谁的壮志豪情,而是暂时不得志的惆怅之情。想想早年在长沙开展的革命运动,而如今空有救国热情却困守一隅,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宏伟抱负,毛泽东不禁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这一问非常清楚地告诉了读者毛泽东内心不可避免的彷徨。这一问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拷问,也是毛泽东对自己革命前途的拷问,他能主宰这纷乱中国的命运吗?所以这一问并不是一味的慷慨激昂,而是一声低沉的喟叹,是毛泽东对遭逢挫折的自我反思。理解了这个问句就能把握上片的情感基调,不是豪迈奔放,而是彷徨低沉。
下片紧承上片惆怅低沉的情感基调,开始回忆“同学少年”的往事。故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本是人之常情,再加上此时的毛泽东内心异常失落,更是容易想起自己当年在长沙领导学生开展革命运动的辉煌过去。人在彷徨失落的时候,总是会想起自己过去种种的辉煌,既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毛泽东此时抒写青年一代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正是如此。“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末这个充满自信的问句更是充分凸显了毛泽东的豪情壮志,这种豪情壮志是一种绝对的自信,是在遭遇挫折、处境艰难、内心失落时对自己的一种巨大的勉励。尽管前路多艰,“谁主沉浮”还未可知,但毛泽东用自己青年时期的经历勉励自己奋勇前进,这才是革命领袖的大勇本色。
毛泽东虽是领袖人物,但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着正常人的正常情感。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过挫折、彷徨失落过的毛泽东或许才是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年仅32岁就遭遇如此巨大的挫折,毛泽东并没有哀叹或抱怨,反而勉励自己奋勇前进,这才是毛泽东的过人之处,也正是《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所在。
尽管对这首词具体的写作时间有过争议,但通行的认识是: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为1925年秋,即毛泽东8月28日离开韶山去长沙至9月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之间。在这段时间,毛泽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这对我们把握《沁园春·长沙》的主题至关重要。
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传》可知,1923年6月,年仅30岁的毛泽东在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局(相当于后来的政治局)秘书。根据规定,“秘书负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之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毛泽东第一次进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之后一年毛泽东的个人发展稳步前进。国共合作后的1924年2月,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成为中共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随后,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中央分设组织、宣传、工农、妇女各部,毛泽东担任组织部长。这时的毛泽东可谓年轻有为,在革命道路上一帆风顺,但随着国民党右派与共产党的矛盾日益公开化,毛泽东在国民党内不断遭到排挤,加上积劳成疾,就在12月请假回湖南老家养病。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局,毛泽东没有继续当选,他原来的组织部职务也由陈独秀兼任,这对年轻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这个时候回到湖南老家,毛泽东是心不甘情不愿,但也无可奈何。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著名的“五卅运动”,影响波及全国,刘少奇、李立三等人尽显风流。而此时在湖南的毛泽东又有什么作为呢?1925年6月,他秘密组建了中共韶山支部;8月,组织韶山农民开展“平粜阻禁”谷米斗争取得胜利。这对胸怀天下,一心救国的毛泽东来说的确算不上什么大事。
此时的毛泽东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对比1923年6月中共三大之后一帆风顺的人生历程,32岁的毛泽东应该不缺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郁郁不得志之情。少年得志却又被困乡里,其他中共领导人都在全国开展如火如荼的斗争,而他却局限在湖南省内,还面临着被军阀赵恒惕悬赏通缉的险境,刚过而立之年却遭遇如此波折,若论毛泽东此时的内心世界,沉郁、压抑和彷徨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而不应该全都是高涨的革命热情和满腔的救国情怀,这在《沁园春·长沙》中是可以找到印证之处的。
写《沁园春·长沙》时毛泽东已经由韶山到了长沙,准确地说是躲过追捕逃到了长沙,篇首“独立寒秋”就是其心境写照,一般都认为是作者以哀景衬豪情,倘若联系当时毛泽东的处境,或许就能理解这四个字确含真实情感。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运动的地方。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一批同窗好友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发起成立新民学会。1919年,毛泽东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如今故地重游,面对这一幅如画般的湘江秋景,面对自由的“万类”,毛泽东不禁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诘问。结合前文所论背景可知,这一问并不是抒发领袖舍我其谁的壮志豪情,而是暂时不得志的惆怅之情。想想早年在长沙开展的革命运动,而如今空有救国热情却困守一隅,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宏伟抱负,毛泽东不禁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这一问非常清楚地告诉了读者毛泽东内心不可避免的彷徨。这一问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拷问,也是毛泽东对自己革命前途的拷问,他能主宰这纷乱中国的命运吗?所以这一问并不是一味的慷慨激昂,而是一声低沉的喟叹,是毛泽东对遭逢挫折的自我反思。理解了这个问句就能把握上片的情感基调,不是豪迈奔放,而是彷徨低沉。
下片紧承上片惆怅低沉的情感基调,开始回忆“同学少年”的往事。故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本是人之常情,再加上此时的毛泽东内心异常失落,更是容易想起自己当年在长沙领导学生开展革命运动的辉煌过去。人在彷徨失落的时候,总是会想起自己过去种种的辉煌,既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毛泽东此时抒写青年一代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正是如此。“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末这个充满自信的问句更是充分凸显了毛泽东的豪情壮志,这种豪情壮志是一种绝对的自信,是在遭遇挫折、处境艰难、内心失落时对自己的一种巨大的勉励。尽管前路多艰,“谁主沉浮”还未可知,但毛泽东用自己青年时期的经历勉励自己奋勇前进,这才是革命领袖的大勇本色。
毛泽东虽是领袖人物,但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着正常人的正常情感。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过挫折、彷徨失落过的毛泽东或许才是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年仅32岁就遭遇如此巨大的挫折,毛泽东并没有哀叹或抱怨,反而勉励自己奋勇前进,这才是毛泽东的过人之处,也正是《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