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多次曝光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ko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次曝光在胶片时代就被广泛应用,如今有些品牌的数码单反相机也保留了多次曝光功能,如尼康、宾得等。机内多次曝光的魅力在于方便性。但很多专业数码单反相机,都不具备多次曝光功能。因为把几张照片在Photoshop中叠加也可实现多次曝光,即把两张照片以两层方式打开,然后在图层混合模式里面选择“叠加”即可。如果需要继续叠加,则先合并图层,再继续“叠加”新素材。其他混合模式如:滤色、柔光、亮光等,也有多次曝光的一些特点,配合图层透明度的调整,能达到多种丰富的叠加效果。
  
  『叠什么,怎么叠?』
  
  无论是在相机中多次曝光,还是后期Photoshop中模拟多次曝光,都应该事先准确预见,成竹在胸后,再一步一步地实施。多次曝光的难点在于叠合的元素不应互相破坏、互相干扰,而因该相辅相成、相互扩展,其效果不是多组元素之和,而是多组元素之积。通过多次曝光,可以超时空叠合任意对象,可以实现许多独特的、赏心悦目或寓意深远的艺术效果。说来容易,实际操作中叠什么,怎么叠?摄影师们各怀绝技。
  
  『冷叠暖』
  
  毛森:冷色与暖色对比是构成明显色彩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赋予色彩以表现力的重要方法。通过日常经验,人感觉色彩有了冷暖之别。而且,暖色有前进和扩张感,冷色有后退和收缩感。运用在风景摄影中,除了冷暖的温度反差之外,冷暖色的远近感也增强了作品的空间表现,提高了画面的深度感、层次感。多次曝光中,有意把冷色对象与暖色对象互相叠合,就是充分运用了冷暖对比。如右面这幅作品,中心意图是冷暖叠合,具体技法是四次曝光直接拍摄而成。第一次曝光拍摄瀑布局部,慢速1/8秒;第二次曝光移动位置拍摄野花和树枝的局部,正确对焦,速度1/125秒;第三次曝光稍微移动相机,故意虚焦,速度1/8秒;第四次曝光再次左右移动相机,故意虚焦,并等待小风吹动那一刻,速度1/8秒。连续在两个拍摄点不停蹲点走动,经过多次尝试拍摄,最终选择了比较满意的一幅,后期局部适当调整裁剪。
  
  『虚叠实』
  
  王梅: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看到一棵梧桐树,发现其中某一段的树形有可塑性。我决定用多次曝光的手法来表现这棵大树的灵性。选用多区测光和手动对焦以及手动曝光模式,没带三脚架,我便在周边找到了一个可以支撑身体的地方以保持稳定,手持相机原位不动先用大光圈减一挡曝光,虚焦拍摄树的轮廓,然后再缩小光圈正常曝光,实焦拍摄“大鸟”的雏形。尝试了几次才得到满意的效果。创作重点在于虚焦程度的把握,包括曝光量的增减要多次尝试后才能做到心里有数。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说:“我不是去物色那些不寻常的题材,而是要让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拍摄熟悉的景物却给观者带来不熟悉的感受是我创作的主旨。
  
  『大叠小』
  
  赖钟鸣:秋越浓,婺源石城的景色就越美。晨雾、炊烟、蓝天、青山、人家、粉墙、青砖、黛瓦天人合一的乡村美景在摄影家镜头中十分常见。怎样能拍得和别人不同,怎样表达我对这一风景的解读,我想到了以大叠小的多次曝光手法。徽居最有特点的就是粉墙黛瓦,我先用长焦镜头拍摄了墙面与瓦,抓住其精髓,再用广角镜头拍摄挺立于古村落前后高大的红枫和整齐的民居。后期在Photoshop中,将两幅画面以两个图层叠加的形式混合。制造出虚实掩映、大小对比、如梦似幻的特殊效果。
  
  『动叠静:A.方向性移动』
  
  王同领:拍摄动静结合的多次曝光,首先,选好画面内容,心中有数,再找好动感方向。以拍摄枝叶为例,有时真有风,只是没有多次曝光形成的效果大,仍需要自己营造动感。其次,用逆光可凸显枝叶的反差和移动时形成的风感。画面上的“风沙”颗粒是感光元件上的污点造成,故意没擦掉。右面作品由三次曝光而成,第一次对焦清晰,光圈F8,速度1/200秒正常曝光;第二次手动对焦故意虚焦,光圈F8,速度1/200秒正常曝光;第三次清晰对焦,光圈F22,速度1/6秒,正常曝光,为了创造秋风的动感,在慢门速度下,按动快门的同时,由画面的左下方向画面的右上方晃动照相机,形成了秋风劲吹的画面。三次曝光要在同一画面上,不可偏差太大。
  
  『动叠静:B.后期动感』
  
  梁春立:我按照红叶点测光,以有些发白的天空为背景拍摄了一张照片,后期再利用Photoshop适当调整反差,让天空纯白,红叶曝光准确。再进行枫叶色彩的调整,选择菜单“调整”—“可选颜色”,选择红色界面,调整滑块,直至枫叶的色彩合适为止。一幅《枫》的作品就算完成一半儿了。但还缺乏深秋寒风的意境,又后期制作了动感效果。先复制图层,再在滤镜中选择“模糊”-“动感模糊”进行调整,自左上向右下调整动感模糊的角度,约水平25°角。根据风力的大小感觉,调整滑块,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调整完成后,再将该图层的透明度调整到40%-60%之间。最后合并图层。
  
  『动叠静:C.无规则晃动』
  
  郭正翔:为了营造风中舞动的真实效果,我使用了一次慢快门速度、一次高快门速度。第一次慢门减少曝光4挡,速度1/20秒,在按快门拍摄同时移动并无规则抖动、晃动相机。如果用正常曝光则会白成一片。无规则晃动相机是为了让风的效果更为真实。第二次用高速快门正常曝光,以凝固住清晰的影像。由于是叠加,其实把两个步骤反过来用效果也是一样。
  
  『连续之叠』
  
  黎武扬:日全食百年难遇,我想到了数码后期叠加模仿多次曝光效果,分阶段地连续表现其变化过程。使用三脚架、300mm以上镜头、自制减光滤镜。首先了解整个日全食初亏至复圆准确时间,精确到分或秒,提前选好地方,建议找有地方标志性建筑物作前景,在傍晚拍一张素材,例如西湖雷峰塔。初亏至食既、生光至复圆必须用减光滤镜,以防灼伤眼睛。光圈宜F5.6-8,用点测光测太阳,每分钟拍几张。到了太阳成一条细缝时,钻石环马上会出现了,这时拿走减光滤镜,将光圈调至F11以上,小光圈可以带出钻石环的星光,用点测光测亮位,建议用包围曝光,到了生光后套上减光滤镜再拍,直至复圆。
  
  『抒情之叠』
  
  郑庆祥:我想要把自己的意图,甚至遐想、情感等融入艺术摄影的拍摄之中。上面这幅作品则是我采取多次曝光技术,将雄伟壮观的宛平城楼与天空中的飞云融为一体,直接拍摄而成的。旨在进一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通过创意形成了一幅乱云飞渡的单色调悲惨景象,而又不失宛平城的真实建筑风貌。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正是我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明暗之叠』
  
  方展军:本人在机械行业工作,对工业题材最有感情,为了展示现时代工人们的创新精神,我利用Photoshop,仿相机多次曝光功能,应用经典的明暗叠加的方式,制作了下面这幅作品。共利用了三张素材。素材a,一张具有现代气息的计算机图片;素材b,一张平时拍摄的剪影头像作品;素材c,一张有产品图纸和工具在一起的图片。制作过程如下:先创建所需尺寸画布,再把素材a调到画布上作背景,再把素材b抠出调到背景图层之上,再按照头像形状选用椭圆选框工具选取素材c的一部分,选取前,羽化半径设为50,使边缘叠合更加自然。选定后拖移到剪影头像上,合并图层,即创作完毕。明暗叠加清晰明了,是多次曝光的一种好办法。
  
  『梦幻之叠』
  
  郭朝晖:摄影是拍出来的,也是玩出来的,《梦幻》这幅图片就是用电脑“玩”出来的“多次曝光”图片。黄色的树林其实是夏季拍摄的绿色树林,人像是在一次车展上偶然拍摄的。使用Photoshop,把树林打开,在菜单中选择“图像”—“调整”—“色相/饱和度”进行调整,调成黄色。然后在应用“滤镜”—“模糊”—“高斯模糊”,调成模糊状态。再打开人像图片,在菜单中选择“图像”—“调整”—“去色”,转换成黑白,再进行色阶调整,调成高调黑白人像,用套索工具选择背景,填充成白,再把人像的嘴唇用套索选取,调成红色。最后一步就是把人像图层拖到树林的图层上,用“不透明度”工具把人像的透明度降低,最后合层并调整色阶、对比度。
  
  『重复之叠』
  
  李卫侨:在一片树林中,我发现了这样一组形式感很强的枝叶(作品的右下部分)。以天空为背景,逆光下,按照叶片曝光,不仅叶子的脉络清晰可见,而且叶片之间相互重合处也通透明快。尽管比较美,但是单纯拍摄枝干效果还是略显平淡。我想到了用重复的方法进行叠加。很简单,用Photoshop打开之后,复制图层并选择该层,在菜单中选“编辑”—“自由变换”,按住Shift键拖动节点,等比例缩放该层。再将小图旋转方向、移动至左上方的空白处,形成了左面这幅形式有呼应,节奏有变化的作品。用好“重复”这一多次曝光技巧,在重复中注意变化是需要掌握的重点。
  
  『相关之叠』
  
  石广智:我是使用120胶片单反相机用反转片拍摄的,首先选取一处竹竿群局部作为画面主体,以机内平均测光后,减一挡曝光量(光圈F16)进行第一次曝光。再将镜头对竹林高处一局部竹叶取景并对天空点测光减一挡曝光量(光圈F8)第二次曝光完成。通过两次曝光把竹竿与竹叶融合在一幅画面上。竹叶叠加时所处的画面位置是关键,画面的布局、结构要合理,可反复多拍几张,从中择优。
  剪影效果的竹叶与欠一挡曝光的竹竿既有着直接相关的联系,又因为不同的视觉效果与日常之所见拉开了距离,美便由此产生。
  
  『综述』
  
  摄影师们成熟的多次曝光技巧,活跃的创作思想,积极探索的审美追求,富有感染力的精美作品,共同表明,无论是前期多次曝光,还是后期的电脑合成,都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等待我们去开拓。
其他文献
数码摄影时代,许多光学的彩色及色温类滤光镜被淘汰了,但是也有少数滤光镜的作用还很难被代替,偏振镜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偏振镜也是各个传统滤光镜厂商所极力开发和推广的产品。近来,一些偏振镜采用了更新的镀膜技术,使偏振镜这种颇为传统的光学产品展露出新的能力和活力。    『什么是偏振镜』  偏振镜也叫做偏光镜,英文标志是“PL”。它是由两层玻璃中间加上一层含有极细光栅状的胶膜黏合而成,极细的光栅均按一个方
在雪花啤酒年度古建筑摄影大展中,有关徽居建筑的来稿居多,并且独拔头筹获得了特级佳作和一级佳作。由此可见徽居建筑对于摄影爱好者的吸引力和徽居本身在民居古建筑中特有的魅力。    『渊源及发展』    留存至今徽居建筑大部分为太平天国以后建成的,是徽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中叶以来,徽商以外贸、当铺、钱票等商业运作逐步起家,富甲一方。许多商人荣归故里,大兴土木,修建祠堂、居舍、牌坊等建筑。徽商“贾而
湘潭,曾有“金湘潭”、“小南京”的美誉,也曾是江南最大的“药都”和“米市”。窑湾,古湘潭城的一条街,生活过东晋军事家陶侃,安葬了明代抗清名将何腾蛟,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创建共和流血献身的女革命家秋瑾的故居。当年的窑湾非常富庶繁盛,码头上商船云集,樯桅林立,船上装满茶叶、中药、大米,运往全国各地。窑湾的街道两边,房子精致典雅,商铺生意兴隆,行人摩肩接踵。是热闹之地、时尚之地、流金之地。  现在走过
|编者按|在“江郎山”杯江山风光摄影大展中,有这样一组精致的作品,让人过目难忘。它凭借突出的主题、唯美的形式、细腻的质感,获得了一级佳作。该组照内容丰富,执行到位,绝非轻易或偶然就能够完成。就让我们看看作者都做了哪些准备吧。    『初步踩点』    廿八都整条街巷,成片成群是明清和上世纪初的古建筑,徽式的马头墙,浙式的屋脊,赣式的檐橼,闽式的土墙,欧式的门庭。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我走过风雨桥,沿
近几年,旅游摄影持续升温,针对旅游摄影推出的器材也层出不穷,三脚架可以说是其中改进变化最大的,从反折到平板再到功能的丰富,总体趋势都在向轻便小巧又好用上发展。比较典型的像百诺的旅游天使系列,y一直很受欢迎。最近,百诺又对老款旅游天使做了新的改进,其中正在热销的A1691TB0套装就是升级版之一。    『新产品的主要特点』  1.脚架的腿部关节是旋钮式设计,并做了改进,开合伸缩比老款更加舒适快捷。
人像摄影专家张华斌在摄影界声名远播,曾获中国人像摄影十杰、第六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是中国人像摄影国家一级评委,作品多次在上海、北京、台北、香港、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展览。然而,接触以后他却给人很平易的感觉,有问必答,细心指导。  9月21日,几名业余摄影爱好者通过网上报名,被选中参加“佳能邀您与名家面对面”活动,跟着张老师实地演练了一把漂亮MM的拍摄,学到了不少人像摄影的诀窍。佳能公司特地
说是四季风光,其实风光无时不在。我们的眼里,我们的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道风光,差别只是有没有通过手中的镜头表现出来而已。许多时候,许多人似乎都不够自信,没能去发现和展现属于自己的风光,而是简单模仿那些既有的早已成为别人经典的照片,这当然也可以拍出好看的画面,拍摄失败的概率确实小了,不过从创作的角度讲成功的几率也更小了,因为那必定需要超过绝大多数人的眼光和技艺,有时还要加上幸运。当我们脑中不再总
“新经典风光”,一个大胆的定义,一个《大众摄影》紧随时代为风光摄影赋予的定义。  2009年《大众摄影》第7期推出了“新经典风光”专题,从此,如石投大海一般,风光摄影界泛起层层涟漪。读者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何为“新经典”展开了激烈讨论。回到初哀,我们在这本增刊中,进行正论。  “新经典”,顾名思义,一为“新”,二为“经典”。“经典”在多数人看,是对旧事物的回味。新与旧之间是对立,如何又统一了呢?
雾中树木黑色弯曲的枝干具有剪影一般的图形效果,而大面积高色温造成的蓝调使本就清幽的画面更显冷峻和雅致,作者在后期又将飘摇的粉红花朵与之合成,冷暖色调的对比使画面多了几分生命力,也形成了略带虚幻和凄美的点缀。  雾天的空气通透性大减,近景较为清晰,景物稍远则显淡化。拍摄者在雾天拍摄时,宜选取具有一定轮廓、色调有明暗对比的景物,并处理好前后景的关系,表现出画面远近、浓淡的层次,可以用长焦镜头尽量将不同
奥林巴斯E-410数码单反相机使用评析    数码单反相机的价格越来越便宜,这无疑会吸引更多的普通消费者加盟单反军团,毕竟单反相机看起来更“专业”,镜头也可以随时升级。但是,多数数码单反相机身材偏厚,外出携带时总是显得有些累赘,而奥林巴斯E-410便是一款让单反不再成为负担的机型。    小巧便携的机身  虽然,小巧化一向是数码单反相机的趋势,但由于受到快门结构、影像传感器、电路板、液晶显示屏及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