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是一本无字书”导写示例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拟金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世间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有字书”,一种是“无字书”。“有字书”,尽管卷帙浩繁,远不止“汗牛充栋”,但毕竟还能以卷数计算;而“无字书”则充塞宇宙、囊括古今、遍布社会、总揽人生,是无法计量的。
  请以“______是一本无字书”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任选一个名词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使作文题目完整,然后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思路导引】
  “_____是一本无字书”是一个比喻,填写的名词就是本体,而“书”则是喻体。题目还暗含要去“读”这本“无字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这样打开思路,写作的空间就极其广阔。无论写什么,都要写出自己阅读某“无字书”的收获。如果文章只见本体不见“书”,则是不行的。行文必须扣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自然而然表现或揭示出深刻的蕴含。
  这道题适宜写记叙文,当然,也能写议论文。如果要写议论文,就要注意,题目是一个比喻,需要根据这个比喻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然后展开论证。例如,以“大自然是一本无字书”为题,可以确立中心论点:从大自然这部无字书中汲取智慧。先论证“为什么”,即从大自然这部无字书中汲取智慧有何意义?首先,天行有常,大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相生相克,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平衡和谐,对立统一,只有认识其规律,顺应自然,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好的结果,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次,大自然中许多事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具有了适应环境的特性,可谓万物有灵,用心阅读,可以发现其奥秘,并“拿来”为我所用,有许许多多的仿生成果就是明证……再论证“怎么样”,即怎样才能从大自然这部无字书中汲取智慧?首先,要放下人类可笑的狂妄之心,而持有虚心向大自然学习的谦虚态度,才有收获。不少人自以为是万物之灵,可以凌驾于万物之上,对大自然毫无敬畏之心,动辄就要“征服”“战胜”,于是胆大妄为,为所欲为,贻害无穷。人类只有抛弃这种狂妄,才能尊重自然,虚心向大自然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要对大千世界具有好奇心,充满探究欲,并养成仔细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样展开说理,也能顺理成章。
  【佳作示例一】
  馍馍是一本无字书
  ◎北京市十一学校 曹航宇
  老饕是不会迷惑于夺目的霓虹招牌的。父亲绕过西安鼓楼的纷杂,转向回民巷子的青石路上。他翕动了一下鼻子,对我说:“就在前面,不远了。”
  老店油浸浸的味道窜进鼻腔。“伙计,两个馍。”那跑堂的小伙朝父亲点了点头。“那我要三个馍。”那跑堂小伙却嗔怪地看着我,“三个太多,先给你上两个。”我反问其为何,那小伙不语,忙不迭地溜进了后厨,端来两个装有干馍馍的素底青花海瓷碗,笑道:“馍来了,二位先掰着。”
  父亲娴熟地揉捻起手中白底黄印的虎皮馍,食指与拇指的默契配合使那海碗里堆起了一小撮大小均匀的馍粒。而我抠着硬邦邦的烙馍,指肚上却泛起了生疼的红印。父亲看见我碗里的大大小小的馍渣,打趣地奚落我的“外行”:“伙计不是怕你吃不完,而是怕你的馍掰不完。”我问这巴掌大的馍要掰多大才算“内行”,父亲笑道:“约莫蜜蜂头大小吧。”我一时语塞,暗想这吃馍贪心不得,否则真得掰到打烊了。
  “二十年前在这扛枪的时候,这馍可比烧火棍还硬。”父亲一边掂量起第二个馍,一边说,“冬天西北风太冷,吃饭时手又不能被僵住,便要用馍馍来锻炼一番,一练抗冻,二练耐疼,三练耐心……”我听得有些出神,自己碗里也开始有模有样地堆起一小座馍山,便嘱咐跑堂伙计端走浇汤去。从汉朝起打仗吃的干粮,到李唐朝廷佐汤的吃食,再到父亲关中当兵时陪衬羊肉的佳物,这馍的地位,说小也小,说大也大。
  “馍,两碗咯!”小伙的吆喝使我喉头开始翕动起来,只见那热腾腾蹿着白气的海碗中,油亮亮的奶白色汤汁中浸满了一整碗的“蜜蜂头”。馍粒恣意地吸收汤汁,迸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原本的干馍霎时变得富有活力起来,竟涨成黄豆粒一般大小,变得丰腴饱满。馍馍看起来不会说话,但舌头却告诉我——它会;馍馍尽管颜色单调,可在食客的眼睛里却能绽放出一朵花。顾不上之前掰馍手指的胀痛,我抄起筷子,囫囵地吸溜着一碗辛勤劳作的成果,稀里糊涂,酣畅淋漓。
  一碗见底,父亲似乎连脸上的皱纹都被馍汤胀平了,一边打着饱嗝,一边抹着嘴角感喟道:“馍掰得好,它就对你好,胃舒服,心里也舒服,这东西长得不咋地,却能让人顶饱啊。”
  我一边哈着气,一边点点头,馍馍在手指上镌刻下的印痕没了艰辛感,反到平添了一丝快慰,我索性扯开嗓子喊道:“伙计!再加一个馍,我自己掰!”
  品味馍馍,如同品读一本很有味道的书。
  【评点】
  作者跟父亲去西安吃馍馍,辛辛苦苦将馍细细掰碎,浇上汤汁,馍粒在奶白色汤汁中丰腴饱满起来,再酣畅淋漓地享用,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在此过程中,听父亲讲自己入伍时借掰馍馍“一练抗冻,二练耐疼,三练耐心”,了解到馍馍的历史,于是,对馍馍的情感也深沉起来。作者从一道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上,不仅品出了生活的滋味,也品到了人生的况味,还品出了历史的意蕴,文章耐人咀嚼。
  【佳作示例二】
  芦苇是一本无字书
  ◎北京市十一学校 吴宇霏
  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
  过分年少的人,是无法品咂出芦苇的好的。当一千只大雁从横无际涯的芦苇丛上扑棱着掠出一池碧影,年少者忽地明白了什么,于是这一片芦苇便摇曳出了最朴素的追求,这才知晓了芦苇的好。
  爷爷是颇爱芦苇的老中医,常年,家里就有几束干透了的芦苇做装缀。我也不懂,这芦苇不就一片白茫茫的棉絮样吗,有什么好?爷爷也总是笑而不语,拍拍我的头,不做解释。
  家住在一条小溪旁,每到秋天就开满了芦花。这时爷爷时常驾一叶扁舟,在无人来访的时刻,闲闲地晃出一池秋色潋滟。而有人来访了,他便从小船上下来,给人诊脉、开药。我就看着他日复一日地重复这样相似的生活。爷爷也曾问我,半开玩笑似的,愿不愿意将来接替他的职业,也做一名中医。而想到这样毫不新奇的日子和平凡无趣的生活,我摇了摇头。爷爷的嘴角却又扬了起来,堆着皱纹,转身抚上他的芦苇,说:“爷爷我就像棵芦苇啊。”
  他的确像棵芦苇,是随波漂浮、日夜奔波的那种。有一次大雨滂沱的夜晚,家里的小门重重地被人撞开了,对方气喘吁吁地进来,拉着爷爷的手,求他一定要去看看他日薄西山的老母亲。爷爷二话不说,草草披上蓑衣就破门而出,抄起船桨,披开层层芦苇,在那人的指点下划去。而我,倚着摇摇欲坠的门,就看着他的身影,隐没在千顷月明的芦苇里。
  仿佛是五更,爷爷方才归来。除了药箱子,两手空空。“他们说家里实在没有钱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他对此这么解释。那连门都没得修了,这引得年少的我一阵更大的不快。原来,任何一个人对他都可以这样呼来喝去,而他竟还无动于衷!
  但在这个秋天,在我回乡参加爷爷的葬礼时,我仿佛蓦地明白了。葬礼那天,几乎全乡的人都自发地为他来送行,为他扯碎芦苇,洋洋洒洒地铺满在他的棺材里。他们议论着他的往事,抒发对他的缅怀,情真意切,不亚于他的直系亲属。
  对着一池的芦苇,我又想起了他破门而出的背影渐渐隐没在芦苇丛中的样子。他的确是像芦苇的。
  因为芦苇这种东西啊,以泥为根,聚族而居,平凡得无以复加。但它却生生不息、年复一年地蔓生,一根长出来了,便接连盈满了一整个池塘,让我看不见淤泥。爷爷读透了它,故他虽平凡卑微,却医者仁心,济世救人。他一生清平疏淡,却使一乡人都为之感慨。
  芦苇虽不似秋菊荣耀,也不似春松华茂,却灿烂千顷。它是爷爷一辈子的无字书,那么,我也希望它将会成为我的无字书。
  【評点】
  与一般以某种自然物为写作对象的作文相比,本文的意蕴要丰厚一些,因为文章写了一个像芦苇一样的人。爷爷一生以芦苇为无字书,而“我”将以芦苇为无字书,其实包含了以芦苇为无字书和以像芦苇一样的爷爷为无字书两层含义。这正是作者构思的用心之处。
其他文献
深圳市罗湖区翠园初级中学青青翠园文学社成立于八十年代,自成立以后,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称号,并培养了以“全国十佳小记者”孙腾、“阳光写作少年”罗小禾、“全国十佳小作家”刘宇珊、“提名小作家”凌小芳、陈钟瑜,“模范社长”陈思斌、邱丽蓉,“校园文学新苗”陈钟瑜、陈茵、王睿鑫等一批又一批写作能手。  近年来,文学社打造了“汉服诗经”与“雾锁红楼”两大课程,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自2017年起,连续举行了四
【模拟金题】  生命是一方饱满的森林。心情好了,阳光会格外灿烂,晴空之下,生命便显得格外有棱角:生命之树的枝桠上,栖息着阳光的因子,斑驳如画;生命的叶片,因了阳光的折射,斑斓多姿;生命之花,因了阳光的滋养,格外娇艳,最终,结出硕大多汁的果实。  请以“那一天,阳光明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思路导引】  审清题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那一天”要求记叙的事件集中在特定的时间点,也就
看见满树红豆,立马选角度,拍了几张。转身欲走,一个镜头出现在我眼前:满脸欢喜正在拍照的我自己——是一位喜欢摄影的老人抓拍的。看着镜头里的自己,心兒蓦地柔软了。也就是在那一刻,觉得老人像菩萨,他按下快门的手神奇地抚去了我内心因长相而沉淀经年的自卑。照片好像提示我:长得丑点也不打紧啊。瞧,美好的姿态不也自成风景?  (小宝摘自2018年11月19日《今晚报》)
每一朵花都是归途,我想。在万花之中,我尤恋风信子,每每看到她,连呼吸都变成绵长的了。我想,我不愿讓自己的任何过失给她添上伤痕,她必须是完美无瑕的!  现在我书桌上的这株风信子,繁密的六瓣小花已经完全盛放,成为紫色的一团。花气袭人,浓郁得根本化不开,却又让人觉得舒服。但她其实只能算是一枝鲜切花了,因为是我把她足有笔杆粗的花茎拦腰斩断,浸在玻璃瓶里,里面的水正微微映出水袖般飘荡着的紫色。  就在昨天,
左手青田石,右手白钢刀。一痕痕白色的圆润灵动的笔画,是金石碰撞中绽开的花。  篆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近来对此颇有兴致,便自己摸索,随心而刻,不求甚解,只图消遣,偶有所感,记于斯文。  一块石料,在底面刷上墨水,静候片刻待墨干。一把刻刀,或执或握,轻轻触及石面,找准角度,便可以下刀刻石了。刀法大致分兩种,切刀与冲刀。所谓切刀,便是用一下又一下的“切”组成一条线。先以某个合适的夹角将刀的一角嵌入石面
一指流沙沦落海角天涯,一指流沙纪念天真年华。  ——题记  秋风习习,白云悠悠,大雁南归的身影洒落在怡人的小院里。  我烦躁地把面前堆积如山的作业一把推开,一抬头,忽然看到蓝天上飘过一只漂亮的风筝,心中一动,放下作业,疾步走出了家门。  “哈哈!我的风筝飞得最高,我是最棒的!”“不对,我的风筝飞得最高,我最厉害,我最棒呢!”  听着小孩子们喧闹的声音,我已经按照记忆中的路线走到了广场。心想自己曾经
【话题分析】  每年的中考作文题,都有大量的“我”出现。究其原因,是出题者希望引导同学们去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特长,所蕴含的力量,也明白成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总是需要经历困难坎坷,才能取得成功。文学即人学,让同学们在写作中反思自我成长历程,收获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的写作要求。  要写好“自强类”作文,应对“自强”精神的内涵有所认识。《易
“爷,你为什么把柿子留在树上啊?”小女孩疑惑地问。  “柿子树老了,摘干净了,它就太孤单了。”爷爷慈祥地笑了笑,岁月的痕迹堆了满脸。  早在小女孩出生那年,爺爷就在后院里栽下了一棵柿子树。春天悄悄融化了镶嵌在玻璃边角上的霜花,它也悄悄地破芽而出,探出小脑袋,在风雨中茁壮成长。爷爷带着小女孩,她穿着小小的鞋子,在小柿子树旁又唱又跳,她憧憬着,欢笑着。  夏日的烈阳嚣张跋扈,小女孩躲在树荫下,兴奋地看
【中考真题】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袁隆平以及他的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请将“做一粒____的种子”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文题解读】  仔细阅读题干,会注意到“人就像一粒种子”,那么半命题“做一粒____的种子”就很直白了,即“做怎样一个人”。  从题干里,会在行文与构思上得到怎样的提示?  
作为2020年第十四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强黑马”影片,《棒!少年》拿下了“最佳纪录片”“观众选择荣誉”双料大奖,还收获了影展开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掌声和欢呼,豆瓣8.8的高分,被网友评价为“2020最值得带孩子去看的电影”。  《棒!少年》是2020年12月11日公映的一部纪录片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前棒球国家队队长孙岭峰建立了爱心棒球基地(强棒天使队),收留了一群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