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规划研究

来源 :华中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q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人民城市”的治国方略,15分钟生活圈作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是营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将推动我国基层治理单元的不断完善.该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西安高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区域层面“自下而上的生活空间单元识别与自上而下的15分钟生活圈划定”相结合的生活圈划定方法,并聚焦解决现阶段15分钟生活圈的设施均好性问题,提出多元共治的规划策略,以期创新生活圈的划定方法,并建立一种共建共治的实施管理机制.
其他文献
湘西民居的火塘在取暖、做饭、照明、祭祀方面有较大作用,而调研发现柴火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在通风较差的传统民居中对居住者危害较大.该文以湘西凤凰老洞村为例,从平面布局、立面设计、节点结构逐级深入,分析了火塘空间特征,量化模拟了污染物浓度,并采用CFD模拟的方式探索其优化方法,研究发现迎风面增加高窗及窗地比、屋顶增加天窗、面积和改变功能布局能显著改善空气品质,背风面开口能产生穿堂风,带走有害气体,并且开口大小与进风口相等时,优化效果显著.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总部办公楼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持续使用至2017年,老旧建筑更新面临着结构安全,以及场所精神缺失,空间模式无法适应新发展,以及视觉形象和城市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场所更新改造迫在眉睫.项目改造聚焦于建筑文脉的协调、空间模式的创新、空间软环境的升级和进化几方面着手,来达到平面织补、记忆唤起、立面重塑、景观焕新、设备升级、艺术介入等目的.建筑的升级,场所的改造无一不是对城市更新添砖加瓦,物理场所的环境更新也将重塑新的城市精神.
从形态学角度,该文通过构建一个明确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层次系统,采用质性分析法,从整体空间、内部空间、宅居邻里空间及建筑单元空间4个层面研究上甘棠古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并从内生、外生、约束机制探讨其形成机理,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有益参考,为传统村落规划建设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现阶段,我国面临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大城小圈”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社区电影院作为社区的重要文化场所,将走进更多居民的文化生活.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温州洞头老城发展正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该文通过对洞头老城的深入调研,进行中心街社区电影院的科学策划,通过修补城市功能,以“点”的更新激发区域的活力,打造浙南海岛城市的有机更新样本,以期为未来社区电影院策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现阶段城市小气候、微气候环境恶化的负面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现象,城市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应当进行合理的调整,将不良气候环境产生的几率降到最低,营造合理的街区和群体空间,形成城市内部舒适的气候区.该文运用CFD模拟的方法对金帛岛城市风道格局进行验证与分析,以城市设计方案为基础进行模拟,找出局部的气候环境问题区域.基于CFD气候环境模拟实验的结果,完善金帛岛地区的商业街区网络,营造良好的风热环境,合理利用地块内的季节性自然通风条件,确定街区内的建筑群体的总体排布方式,对建筑群体空间布局以及建筑形态的合理性进行
滨水地区是体现城市风貌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将“文化”作为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的重要动力的背景下,该文结合国内外城市文化复兴研究和实践,从五邑文化复兴的角度出发,结合江门市江门水道城市设计实践,提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具体策略,以期对国内类似地区的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该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初学者、熟练者和卓越者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层面、策略层面和执行层面的心理学机制,辨析了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和思维传承性.进而根据电脑编程和人工智能的特点,分析数字时代给建筑设计过程层面、策略层面和执行层面带来的变革.最后,结合数字时代脑机结合的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建筑学专业原有教育体系的局限,并提出STEM教育理念下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新架构.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研究的目标与重心发生了转变.通过城市设计过程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有效控制,已成为新时期城市空间发展与管控的必要手段.该文基于我国城市规划管控的发展历程、现实需求与实践经验,提出了城市设计过程中空间肌理形态控制的内容与方法;通过类型控制、参数控制与量效控制三个层次的深化研究,提升城市空间肌理形态控制的科学性、完整性与精确性,为新时期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管控提供借鉴.
新冠疫情背景下区域综合防灾规划成为热点.站前广场作为联系城市与城市的集散地,是区域防灾,特别是都市圈防灾的重要节点,但我国目前对铁路客站站前广场及周边综合防灾效能和潜力的研究尚无定论.该文选取武汉都市圈56个铁路客站站前广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所在区位将站前广场划分为中心型、边缘型、外围型三种类型,从站前广场的有效避难面积、环境空间比和所在站房最高聚集人数三个要素出发,结合相关规范,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站前广场作为紧急避难场所的适宜性,分析了站前广场作为避难场所的潜力并提出若干改进措施,以期对今后区域综合防灾及
以视觉认知为基础,采用视觉认知画面为手段,对城市地标建筑的影响作用进行了量化研究.以画面占有率的平均值反映地标建筑在不同观察距离上对城市空间的平均影响程度,以画面占有率的样本方差值表示地标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作用是否跳跃或者连续稳定.以此为基础对城市区域中多处地标建筑开展研究,通过对各观察距离范围上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考察地标建筑对城市空间影响的相似性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