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让课堂生动起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wd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是一堂课的前奏,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师应该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探究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是开展课前预习。本文试就数学中的“预习”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课前预习 自学能力 数学学习
  随着小学、初中到高中教学内容、难度的不断增加,课堂上能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就上课,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必然会影响听课效率,学生始终不能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来听课,课堂效率就不言而谈了,所以预习是一堂课的前奏,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师应该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一、 定义——预习作用
  在现在课程改革的大风吹遍全国的情况下,新的课程标准和课改理念,为教师确定了新的角色定位,即转变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学生课前预习,旨在把独立学习引进教学过程,同时意味着教师必须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不能再充当面面俱到、照本宣科的单纯讲授角色。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或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质疑、操作、实验、探索中消除假如,获得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下面我就联系我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我对数学中预习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二、阐述——预习重要性
  1、预习,带着问题来
  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就会产生了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例如:我在进行数学圆锥体积教学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去预习圆锥体积的推导,学生在预习后对书本当中提到的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的转化非常感兴趣,能自己动手去收集材料按照书本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课前还盼望我给他们进行演示和教学.这样我在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就都自然而然的集中在我的课堂当中,不用我去费尽心思地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到我的教学中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的课堂的教学效率。
  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如果预习前学生就明确了学习目标,上课就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找到了“拦路虎”,能在学习过程中重点突破,那么理解其它的新知识就会很顺利。课堂预习给了学生自学的空间一般小学生都没有一定的自觉性,但是他们好奇性比较强,接受新知识快,我们在课堂上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其实也就给了学生自学的空间,也给了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2、预习,老师的有的放失
  很多数学教师都是放不开,认为学生自己看书看不懂,怕浪费时间,所以数学课堂总是满堂灌,常常忽略课堂预习。其结果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实仔细想一想,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较短时间的预习,大部学生对蕞基本的概念就有一定的认识。而且通过预习,学生就会了解这节课的大概内容,同时也就产生了问题,带着问题学生学习起来的兴趣要浓得多。同时通过预习老师也能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就做到真正的有的放失。
  例如:我在进行<<统计图>>的教学当中,上课之前我就让学生自己去预习统计图的内容.在预习后学生基本上已经认识了统计图,并且也掌握了统计图的基本知识----怎么样画统计图,但是课堂中我对学生的练习当中发现了在预习中学生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画统计图时单位刻度的取值问题.很多同学对它是模棱两可的,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在单位刻度的取值上我们要按照从0到第一个刻度的取值去确定并且要参考题目给出的数字的具体大小的情况来考虑,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就有了估计的标准,这课画统计图的内容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就做到了抓住问题,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有的放失的去教学.
  3、预习,让学生“提炼”问题
  在课堂预习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是难免的,也是因为有问题,在老师讲解时,学生格外的注意。
  再比如:在学习比例当中有一个只是是让学在四个数字当中判断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学生在预习时都基本上抓住了前面学习的”比例的意义”(两个比相等的式子)的知识来解答.如:8102430这四个数字,学生在做题时是去凑两个两个数字之间能不能变出比值相等的来,8:24=10:30.但是课堂中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你自己的方法的时候,有个别的学生就提出了其他的方法,可以参照”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来解答.先找出四个数字当中最大的两个数字,分别用最大的和最小的去搭配,其他两个搭配相乘8*30=10*24,这样非常容易能判断出是否成比例,再根据定义转化成比例的形式.同过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其实那节课的内容我基本上没有上全部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得出来的,教师只是在关键的主一点进行提示和强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感,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总结——预习必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大敢地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找到问题,并且一同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通过预习学生也会找到很多的学习方法,教师给学生时间在课堂上预习,也就是给学生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放开的想,有时学生也找到许多方法,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所谓“教学相长”可能就在在这里。所以首先是我们数学老师要放开,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韩愈曾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时间预习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争取时间,从而有利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数学老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习,不仅要把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应该把预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来培养。
  参考文献
  [1]戴钰:《预习的好处》
  [2]聂仁芳:《课前预习好处多》,《现代学校》编辑部,上海
  [3]金海忠:《以预习来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上海教育网
其他文献
思维能力是学好各门学科、特别是数学,以及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创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而作为教师,也必须在培
期刊
摘要:化学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能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意识。而初中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周围的化学现象。课堂教学是学生提升学科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化学课堂进行教学设计。但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设计,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教学内容缺乏整合和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和创新探索新知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既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沐浴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的方法也会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
期刊
数学,一个让人看见,内心就有种莫名恐惧的字眼!  算数——算术——数学——高数(大学)这一连串的名字都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从简单的数数到算数,从单纯的数字到算式,从表层的演算到深层的钻研,只是为了要把这门学科学透彻。  走过小学、初中的简简单单,我们迈到了高中数学的门前。高中数学与初中知识有联系,但更重要的是,他把中学数学知识系统化了!高中数学中我们将学习函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它在高中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
【摘要】课堂的引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影响着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热情,左右着学生是否坚持听完这节课,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引入方法 二次开发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亦如此,第一锤就应敲打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新教材改革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