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人民大众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pa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大钊对中国文化发展作了深入的思考,认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两大主体力量是知识青年与人民大众。知识青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是“历史纯正的主位”,知识青年应该作为民众的先驱,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近代中国的确立。
  关键词: 知识青年 人民大众 李大钊 文化发展 主体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他在“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作了认真的思考,特别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方面作了深入的剖析,彰显了近代知识青年和人民大众这两大主体在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知识青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力军
  近代中国的特殊现实,每一个社会成员,除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外,还必须忖度“兼济天下”的现实意义。李大钊经过艰难的探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他逐步注意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生力量,并认为这支新生力量的崛起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力。他说的青年不是指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左右的人,而是指能够励志以行、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人,是精神意义上的“青年”。随着思想的发展及对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考察,他认为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生力量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力军,这观点在其著作《<晨钟>之使命》、《青年与老人》、《新的!旧的!》、《青春》、《青年与农村》等文章中均有提及。
  (1)青年富有朝气和创造精神,与国家前途密切相关。李大钊认为:“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①“青年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能发掘未来的文明”。“破坏与创造,征服与奋斗”是青年的“专擅之场”,知识青年不仅具有知识与技能,而且具有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意识,所以李大钊大力倡导发挥知识青年在建立、传播文化中的作用。他认为:“国家丧其青年,则其国无生机。举一国之青年,自沉于荒冢之内,自缚于偶像之前,破坏其理想,黯郁其灵光,遂令皓首皤皤之老翁,昂头阔气,以陟于社会枢要之地,据为首丘终老之所,而欲其国不为待亡之国。其族不为濒死之族,乌可得耶?”②中国青年现在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变‘求’之幸福为‘取’之幸福……盖青年者,国家之魂”。③在这里,李大钊突出地要求青年在创建青春中华过程中,焕发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改造社会的创新精神,并认为青年与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
  (2)青年的历史使命是构建“青春之中华文化”。李大钊认为,知识青年在国家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青年应当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复兴中华民族、创建睿智活力的新中国。他指出:“旧民族之复活,非其民族中老辈之责任,乃其民族中青年之责任也”④,“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⑤同时他还指出,仅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够的,还应该为创建一个生命力旺盛、永葆青春活力的国家而奋斗。他指出:“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进而纵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一在脱绝浮世虚伪之机械生活,以特立独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机柚。……此固人生唯一之蕲向,青年唯一之责任也矣。”⑥他还举例说明青年对于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德意志民族回春”并在短时间内使“其民族之声威,文明之光彩”,“足以震撼世界,征服世界,改造世界有余”,主要归功于“青年德意志”。所以李大钊期望“我们新青年打起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打破矛盾生活,脱去二重负担,这全是我们新青年的责任”。⑦
  李大钊认为“过去的中华,老辈所有之中华,未来之中华,青年所有之中华”,⑧中国能否实现“第三文明”道路,青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他以俄罗斯青年作为例子,说明青年在革命当中,在推动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激励中国青年为创立新国家而努力奋斗。“诸君须知创造今日的新俄罗斯的,是由千八百五十年顷自杀的血泡中闯出去的青年,创造将来的新中国的,也必是由今日自杀的血泡里闯出去的青年……我不愿青年为旧生活的逃避者,而愿青年为旧生活的反抗者!不愿青年为新生活的绝灭者,而愿青年为新生活的创造者!”⑨他号召青年“前进而勿后顾,背黑暗面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⑩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纯正主位”
  李大钊在《史学概论》一文中指出:“把人类生活,作为一个整个的解释,这生活的整个便是文化。”{11}从这个意义讲,历史就是文化,当然是广义的文化。历史是“人类的生活”,人类的生活是不断发展的,其进程是流变的、发展的。所以文化也是发展的。李大钊在论述历史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说明文化发展的主体,因为人是文化的传承者。
  面对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李大钊也是经过痛苦的探索,认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少数英雄人物的身上,拯救中华民族的命运只能依靠人民群众,特别是袁世凯称帝直至失败后,他的这种认识更加坚定。他指出:“吾国民今日救国之责维何?曰:首须认定中国者为吾四万万国民之中国,苟吾四万万国民不甘于亡者,任何强敌,亦不能亡吾中国于吾四万万国民未死之前。必欲亡之,惟有与国同尽耳。”{12}历史进化的真正动力是人民而不是英雄。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创造历史,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意志顺应时代的必然而构成一种时代之势,这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他说:“其为势也,不以常达必以偶达,不以正达必以变达,不以顺达必以逆达,不以和达必以激达。不谋达以常正顺和之道,必遏之使出偶变逆激之途。”{13}
  十月革命后,伴随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成长,李大钊不再把社会历史进步和力量简单地归为群众的意志和要求,而是找到了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合理定位。他指出,历史发展的原因“只能在人民本身的性质中去寻,决不在他们以外的什么势力。最要紧的,是要寻出那个民族的人依以为生的方法,因为所有的进步,都是靠着那个民族生产衣食方法的进步与变动”{14}。“一个智识的发现,技术的发明,乃至把是等发现发明致之于实用,都是像我们一样的社会上的从劳作的结果。这种生活技术的进步,变动了社会的生活,改进了历史的阶段”。{15}这些论述说明,李大钊已经认识到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他指出:“人类真实历史,不是少数人的历史。……历史的纯正主位,是这些群众,决不是几个伟人。”{16}“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做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17}因为“民众势力,是现代社会上一切构造的唯一基础”。{18}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能够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们要晓得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19}他坚信,群众真正的解放,不能靠上帝或别人的恩赐,只能靠自己不懈的努力,群众只能自己解放自己,民众力量是无敌的。
  李大钊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肯定了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他认为:“个人在团体的生活中,实亦有其相当的影响,即亦有其相当的意义,故史学不能全置个人于度外”。{20}但是个人的作用再大,与民众比较起来,个人也不是“要紧”的,而是“附随”的。领导者“只不过是一个效忠于民众大本营的先驱,经后要始终听民众的指挥,为民众效命”。{21}
  3.知识阶级与民众势力的双向互动关系——“知识阶级是民众的先驱”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以后广泛传播,极大地启发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使他迅速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开始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迫切要求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以建立牢固的物质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也迫切需要获得本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以上升为“自为阶级”。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和随之而产生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中国,李大钊首先意识到这一点。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生活全体的利病”。{22}因此,人们应当把注意力转向工农大众,知识界的青年应当去启发民众,做民众的先驱。他指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23}正是有这些观点,李大钊身体力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到工人中进行大量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积极引导知识分子和群众运动相结合,使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影响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
  李大钊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出发,向中国人民宣告:“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革命之先声”{24},“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人道的钟声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25}。从俄国的十月革命胜利中,李大钊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和民族解放的新希望,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走俄国人的路”。依靠劳工阶级,改造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这一现代文明,如果要开花结果,就应该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在社会里扎“根”。然而,马克思主义是不能自发地在人民中传播的,它需要革命的先锋——知识分子的介绍并进行艰巨的工作,才能把它灌输到工农群众中去。旧的观念作为长期实践的产物,一旦固定化为人们头脑中的传统积淀,就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惰性力,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改变过程。而要完成改变人们的旧文化,传播新文化,就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可以说只有依靠知识阶级和劳工阶级才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建立新的文化。在李大钊看来,“只要知识阶级加入劳工阶级,那劳工团体,就有了光明,只要青年多多地深入农村,那农村的生活就有改进的希望;只要农村生活有了改进的效果,那社会组织就有进步了,那些掠夺农工、欺骗农民的强盗,就该销声匿迹了”{26}。所以李大钊号召说:“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作民众运动的先驱者。”{27}在李大钊看来,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肩负某种特殊历史使命的社会群体,就是要“作民众运动的先驱”,同时他也指出,“改革的事迹,亦断非一手一足之力,自然要靠民众的势力”。{28}强调“无论任何人,应该认识民众势力的伟大;在民众本身,尤应自觉其权威而毅然以用之”。{29}他号召民众,要认识到自身力量的伟大,迅速组织起来,共同为改变中国的现状而努力。
  知识界的青年要完成当前的使命,应当积极发挥主动性,到劳工中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必须投入到社会实际活动中去,在社会中发挥自己改造社会的作用。李大钊认为,做劳工阶级的先驱,坐而论道是不行的,只有知识青年们“速向农村去”,深入农村,体察农民的痛苦,揭示农民痛苦的原因,才能提高农民的觉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整个社会趋向于进步,使“那些掠夺农工,欺骗农民的强盗,销声匿迹”,他向“少年中国”的少年呼吁:“‘少年中国’的少年好友呵!我们要作这两种文化运动(指物质改造的运动和精神改造的运动),不该常常漂泊在这都市上,在工作社会以外作一种文化的游民;应该投身到山林村落里去……尽量深入到山林里村落去。我们应该学那闲暇的时候就来都市里著书,农忙的时候在田间工作的陶泰先生,文化的空气才能山林里村落里的树影炊烟联成一气,那些静沉沉的老村落才能变成活泼泼的新村落。”{30}总之,知识青年要深入工农群众,贴近群众,关心他们,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革命真理,发动民众,才能取得胜利。李大钊清楚认识到广大群众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伟大作用,从而积极引导知识分子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他身体力行,利用在课堂上课的机会积极宣讲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道路,从不同角度传播了马列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讲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李大钊从现实出发,明确提出了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主张,预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特别是明确提出中国文化发展的两大主体力量,初步揭示了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途径,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注释:
  ①④⑧李大钊.《晨钟》之使命.李大钊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66.
  ②李大钊.《晨钟》之使命.李大钊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66-367.
  ③李大钊.《晨钟》之使命.李大钊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69.
  ⑤李大钊.青春.李大钊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88.
  ⑥⑩李大钊.青春.李大钊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93.
  ⑦李大钊.新的!旧的!.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9.
  ⑨李大钊.青年厌世自杀问题.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11.
  {11}李大钊.史学概论.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75.
  {12}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李大钊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33.
  {13}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李大钊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46.
  {14}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在史学上的价值.李大钊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41.
  {15}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09.
  {16}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45.
  {17}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48.
  {18}李大钊.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23.
  {19}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在史学上的价值.李大钊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43.
  {20}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65.
  {21}李大钊.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24.
  {22}李大钊.青年与农村.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79.
  {23}李大钊.青年与农村.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80.
  {24}李大钊.Bolsevism的胜利.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08.
  {25}李大钊.Bolsevism的胜利.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10.
  {26}李大钊.青年与农村.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83.
  {27}李大钊.知识阶级的胜利.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57.
  {28}{29}李大钊.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23.
  {30}李大钊.“少年中国与少年运动”.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20.
  
  参考文献:
  [1]吴汉全.早期李大钊对启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条件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2]庞虎.文化场域下精英与民众的互动及和谐重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其他文献
摘 要: 历代文论家对能否“以理入诗”争论不已。否定者从诗歌主情的角度出发,认为以理入诗偏离了诗歌的本质,肯定者则认为《诗经》就已开启了以理入诗的先例。晚清诗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表现出认可以理入诗的态度,指出“寓义于情”、“有理趣而无理障”才是以理入诗的不二法门,体现出诗歌理论发展到晚清所呈现出的兼收并蓄、圆融贯通的总结性质。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诗概》 以理入诗    《尚书·尧
摘 要: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冲击,我国原有的教育观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师生关系的转变,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沟通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 教学观念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涉及领域相当广泛、内部观点歧义杂陈、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主义的学术思潮。随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冲击,我国原有的教育观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绥化市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归纳出了影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今后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现状  原因 应对策略    为掌握绥化市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情况,在较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我们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了《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进行将近六年,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对其原因的探究,我们发现首先应转变观念,走出误区,才能让文言文教学焕发生机。本文作者主要从“教学中‘文’与‘言’应相生相融”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教学观念 “文”“言”相融    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将近六年,但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经修改,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
摘 要: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其思想精髓延续至今。孔孟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其道德教育内容与自我修身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关键词: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 当代大学生德育 现代价值    何谓“儒者”?可以概括简单地说,凡是有学问技能而又具有道德修养的人,即是儒者。换句话说,儒者就是品学兼优的人。有学无品,有才无品,只有知识技能而无道德,甚或假借知
摘要:香港职业剧于上世纪90年代产生,现已成为TTVB的主流剧种。本文通过对《妙手仁心》、《冲上云霄》、《法政先锋》、《随时候命》等职业剧的剧作特色分析,来完成对香港职业剧发展趋势的判断。  关键词:香港 TVB 职业剧 特色 分析    TVB于1967年正式在香港开台,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是香港最大的电视台,世界第二大中文节目制作公司。早期的TVB电视剧主要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现实题材,有粤语长
摘 要: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要圆满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但是思想政治课教材以演绎和说明为主,呈现方式相对单一,这就决定了要克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尴尬,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创新教材功能与呈现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 最优化 创新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对政治
摘 要: 历史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就是尘封的过去,对现代人来说遥不可及、如梦似幻,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甚至是毫不相干。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始终持有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严重影响着历史教学的质量。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抓牢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 现实 契合点    我国历史教育历来就有“以史为鉴
摘 要: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运用先进的教学典型对青年教师进行典型教育,是建立高校优秀教学典型的根本目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之一。高校应以优秀教学典型为核心,以点带面,在教师群体中培养热爱教学、擅长教学的优秀队伍,从而满足学生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高校优秀 教学典型 课堂教学质量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是高
摘 要: 本文从汉语普通话音节的内部结构入手,探索了普通话音节的结构特点。普通话音节本身是一个由声母、韵母、声调所组成的有层次的完整嵌套结构。音节绝大多数以元音结尾,且声调贯穿整个音调的变化,一个音节对应一个声调。这些特点使汉语普通话的单个音节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凝聚性,从而制约了普通话音节之间的连读现象。这种结构内部的制约从一个方面解释了汉语普通话发音对英语连读的负迁移现象。  关键词: 汉语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