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永恒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h88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张艺谋的新作《山楂树之恋》用粗线条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段特殊年代里纯洁、凄美的爱情故事。电影《山楂树之恋》情节虽然不丰富,但那些美丽纯洁的画面带给了观众视觉上的享受。小说《山楂树之恋》正好填补了电影中有些情节的空白,电影画面能表达的美丽乡村小说不能,但是小说语言叙述的情感电影也是表达不了的。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真爱 电影 小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3.020
  
  张艺谋的新作《山楂树之恋》用粗线条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段特殊年代里纯洁、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很简单:文革中,老三和静秋相遇,他们跨越现实的重重障碍而勇敢地相爱。但老三却因患上白血病英年早逝,一段纯洁的爱情就这样凄美地结束了,可他们的真爱却是永恒的,真正的爱情并不会因为生命的逝去而消失,也不会因为岁月的流走而淡去。
  电影为我们设置了一个美丽纯洁的画面,那棵茂密山楂树、那些美丽的田野和清澈的溪水,以及那怀旧的蓝褂子、白衬衣都勾起了当下生活在钢筋混泥土城市的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对纯洁的向往。电影的情节设置虽然简单、片断,没有大起大落,只通过文字来展示故事发展的时间线索,整个画面如同背景一样干净纯洁,从头至尾,静秋都在傻傻地笑,保持着少女应有的矜持,他们没有亲密的接触,甚至连亲吻都是蜻蜓点水似的,但是这份从表面上看似淡淡的爱,却蕴含着浓浓地情,需要用一生去守候的情。
  什么是真爱?超越世俗,超越时空,可以永恒的爱才是真爱。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这一环境中,我们与周围的人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关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而这些关系和活动就构成了我们俗世的生活。由于社会环境对人的羁绊和约束,我们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俗人,不得不有许多世俗的表现。于是有些人的爱情就不免是世俗的、物质的、甚至是肉体的,但真正的爱情应该是超越世俗,超越物质,上升到精神的高度。爱一个人,不是爱她的地位、爱她的富有、爱她的美貌,而是爱她的人格和精神。《山楂树之恋》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纯洁的、唯美的、不俗的爱情。
  在文革时代,自由恋爱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被人承认的,静秋的家庭出生也为他们的自由恋爱设下了重重阻碍,静秋家庭出生不好,必须好好表现,才能争取留校的机会。同时,静秋的母亲也是他们自由恋爱难以逾越的一堵高墙。但是老三和静秋就这样冲破世俗的阻碍而勇敢地相爱了。老三默默地等着静秋,无论等多久,他都愿意,这是多么真挚的爱。他一直默默地帮助静秋,每当静秋需要他的时候,他都会守候在她的身边。当静秋听说老三生病时,她抛下工作和家人的束缚,偷偷地去医院守候,当护士把她赶出病房后,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医院的铁门外等待天亮,为了第二天能再陪老三。老三为了不让他爱的人痛苦,一直隐瞒他的病情,到最后选择了默默地消失,他这样做只为让静秋能快乐地活着,这种爱是更是大爱,无私的爱。
  电影《山楂树之恋》情节虽然不丰富,但那些美丽纯洁的画面带给了观众视觉上的享受。小说《山楂树之恋》正好填补了电影中有些情节的空白,电影画面能表达的美丽乡村小说不能,但是小说语言叙述的情感电影也是表达不了的。看了电影,有了一些疑问,于是搜了小说的完整版看了一遍。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人物也更加丰满,特别是老三和静秋的恋情更让人觉得真实。小说开头用了很多笔墨来描述老三与静秋相识和相知,他们的相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小说描写了许多静秋的心里活动,静秋一直受着母亲的“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育,但是她至始至终都没有弄明白什么是“失足”,也是在和老三的交往中,她处处害怕失足,不敢和他牵手,更不敢和他接吻,更别说其他身体的接触。小说中描写了静秋和老三两次接吻的情景,第一次静秋是被动的,被老三强吻了嘴唇,但她告诉老三她不喜欢这样,她害怕失足。第二次,老三很尊重她,在她的同意下,轻轻地吻了吻静秋的面颊。同样的,小说中描写老三生病之后,静秋去医院看她的那个夜晚,相对电影更真实。那个夜晚,静秋作出了要奉献所有的决定,因为她坚信这辈子爱的就是老三了,不会再有别人,如果老三走了,她也跟着一起走。在那个把贞操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年代里,静秋做出如此决定,是需要多么强大的爱。那个夜晚,他们静静地呆了一晚上,老三放弃了完全拥有静秋的机会,并告诉她:“我好想带你一起飞,可是我的翅膀折断了,不能陪你飞多久了。”这是一句会让每个读者都感动的话,正是因为老三对静秋那份无私纯洁的爱,在他不能给她幸福的时候,他放弃了对静秋的占有,他要把完整的静秋留给她未来的丈夫,让她的未来幸福。
  老三走了,留给静秋一封分手信,但是他并没有离开那座城市,而是经常悄悄地到她工作的地方去看他,当他走不动的时候,他就让他弟弟去看她,然后回来讲给他听。爱就是这样默默的付出,不需要任何回报。爱更是要让所爱的人幸福,而不是痛苦一生。最后,静秋到处打听老三的消息,都杳无音讯。直到有一天,一辆军车停到学校的大门口,她才知道了所有的真相。她来到老三的床前,紧紧地握着那只印有伤疤的手,默默地流泪,嘴里含糊地喊道,“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不是告诉我,只要你听到我的名字,就算你一只脚踏进坟墓,也要拔出来看我吗?”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最让人感动的不是主人公的故事,而是他们的爱能超越越世俗,穿越时空,成为永恒。虽然老三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但他们的爱却留下来了,成了静秋珍藏一生的记忆。当这份真爱通过银幕、通过文字出现在观众和读者的面前时,它感动了许多向往真爱的人。在当下这个爱情泛滥的年代的,这样真挚的爱情恐怕太少了,大家都为了物质、权利把爱情当作交易,永恒的爱情在许多人的心里已经不存在。在《山楂树之恋》的首映礼上,主持人做了一个游戏,把50、60分成一组,把80、90分成另一组,做了一道选择题,题目是“你愿意等多久?”答案是:“一年,一辈子。”前者清一色地选择“一辈子”,后者则全都的是“一年”。或许当今的80后、90后不相信会有值得守候一辈子的爱情,也许她们根本没有耐心去等一辈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让我们重温50后的爱情,重温那种能让人守候一辈子的爱,对当下的时代应该是一件好事吧。
  三十年后的今天,曾经的静秋已经远渡重洋,但是她从没有忘记过老三,她会带着她的女儿回来到山楂树下看望老三,并告诉女儿:“这里长眠着我的爱人。”是啊,生命虽已逝去,真爱却将永恒。老三成功了,她不仅让静秋永远地记住了,他也让许多向外纯真爱情的人记住了。就像陈楚生的《山楂花》里的歌词一样:“只要我还能被你记得,我就是不朽的,……在时间的尽头,你定会看见我,唱着歌等着你,微笑着……”
  
  作者简介
  江冬梅,女,汉族,1982年12月出生,重庆城口人,美学博士,贵州民族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经典往往很难被超越,翻拍经典文学作品在影视界可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尽管如此,在2012年仍然有三部影片将要“大胆”挑战经典。率先登场的就是根据列夫·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悲惨世界》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陆续上映。2012年9月4日,影片《安娜·卡列尼娜》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正式首映,于11月16日在北美正式上映,10月在我国内地上映。尽管《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简介】  微电影《南部小城》剧照近几年,广播电视人才日益增长,但受到广泛认可的短片作品却没有涌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进行毕业创作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视觉上的冲击,利用全新的数字技术表现画面,并不是学生们面临的最大疑问;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培养短片创作的灵感。的确,无灵魂的剧本,就算加上再高科技的特效,也很难赢得受众的广泛青睐,所以如何培养短片创作的灵感,如何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是当下短片创
《冰球女孩》是六集体育纪录片《中国冰雪记忆》中的第四集,独立成篇,纪录了两支冰球队的故事。一支是少为人知的中国国家女子冰球队,在2006年冬奥会资格赛最后一场惜败于最后10秒后,她们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终于凭借着顽强的努力获得了2010年冬奥会的入场券。另一支是哈尔滨郊区几乎不为人知的地方球队,女队员们为了进入国家青年队而不懈努力着。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拍摄的这部体育纪录片以平实的讲述和“浓郁到刀斧劈不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密切,可是每当一部改编于文学的影视作品出现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人出来质疑,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如何如何歪曲了原著。我们并不责怪这种观点,毕竟文科、文化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些提出质疑观点的人代表了一种极端,即贬低影视而自矜文学。这是一个相当不公平的看法,就中国影视来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与文学的联姻。在中国,“电影之所以发展成了一个成熟的艺术形式完全是因为它和现代文学
《深夜食堂2》是一部由小林薰邀约、松冈锭司执筒的典型日式清流式剧作的电影版本,同时,也是一部日式悲剧的温情式经典范本。松冈锭司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以《打水金鱼》《杨槐小道》等作品活跃于影坛,其与小林薰在《深夜食堂2》中无间的精诚合作,令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得以再次大放异彩,同时,亦使得观众能够由这部影片中质朴表达的人生际遇,获得现实生存的存在体验感与社会化生存的永恒价值观。  一、 烟火味的人类社会
别林斯基在评论悲剧时曾指出:“悲剧中笼罩着劫运,劫运是悲剧的基础和实质。”[1]《罗塞塔》就是这样一部反映“劫运”的悲剧电影。电影《罗塞塔》通过近乎纪录片的写实镜头,描绘了社会弱者罗塞塔为了生存牺牲尊严、甚至道德的故事。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情节结构、拍摄手法上,达内兄弟都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反映日常生活,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离奇的场景情节,平淡地讲述后工业时期的社会现状和小人物的挣扎
传统的电影艺术诞生于19世纪,它是一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是结合了科技和艺术而衍生的艺术形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影技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胶片到数字拍摄。再到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电影模式变革的技术保障,受众不断提升的体验需求成为内在动力,诸多因素的碰撞推动了互动形式的广泛介入,伴随着新的趋势,新形式的电影——交互式电影也顺势诞生。  一、 交互式电影概述  (一)交互式电影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网看电影, 在网上看欧美电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些英语爱好者通过看原声电影了解国外风土人情以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除此之外,其他对英文了解甚少的人,有的甚至一个单词都不认识,他们只能通过电影的字幕来了解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和文化背景。影片的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方式,它不同于口译和笔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字幕瞬间闪过,观众有可能没有理解就消失了,所以字幕
日本导演黑泽明具有“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之称,由此可知其影响。1950年,日本导演将芥川龙之介的著名小说《筱竹丛中》搬到荧幕上去,并且用芥川龙之介所创作的一篇小说《罗生门》作为电影的题目。电影《罗生门》经上映就获得了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并且获得了1951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从此开始,日本电影渐渐受到世界的注意。根据芥川龙之介的著名小说《筱竹丛中》和导演黑泽明所改编的《罗生门》,本文将
姜文的《一步之遥》从上映伊始就争论不断,一度骂声一片,比如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极其自恋的个人主义精神病作品。”而在笔者看米,对于这样一部试图有所表达的电影,还是应该多一份宽容,少一分苛责。《一步之遥》作为姜文北洋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让子弹飞》的风格特征,通过讲述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展现人物对自身命运的把控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展现出对人类命运不同侧面的审视。  回到影片叙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