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口的赞美,是孩子成长的毒药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i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加坡从事幼教工作的琳达回国度假,跟我探讨育儿问题。
  “我发现中国父母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喜欢吹捧孩子。”
  “前天我去商场,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自己吃了一小碗饭,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简直像看到地球之光一样,围着说‘你真棒’。”
  “这么大的孩子自己吃饭,难道不是他的本分?”
  这个问题说到我的心坎里了。
  我当然特别理解父母的心情。作为在“打击、贬低教育”环境里成长的一代,我们太明白“肯定教育”的重要,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勇敢,不要受跟我们一样的苦。
  但正如琳达所说,随随便便赞美一个孩子,并不能让他们树立自信,相反还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敏感、脆弱、自恋,只能听好话,不能挨批评。
  一个家长跟我抱怨,她的女儿从小在赞美教育中成长,不仅在家人人夸,幼儿园还有专门的活动,让小朋友互相点赞。
  哪个孩子上课回答问题,或者帮老师做值日,其他小朋友一起鼓掌,说:“嘿嘿,你真棒。”
  她慢慢发现不对劲儿,孩子做任何事情似乎都是为了得到赞美。
  读小学以后,情况变得更糟,因为不能经常听到“你真棒”,她变得不喜欢老师,有极强的挫败感和逆反心理。
  这个孩子的问题,几乎是信奉“表扬出贵子”的家庭或早或晚都会遇到的问题。
  过于泛滥的表扬会让孩子失去规则意识。
  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本分和职责,容易因为太容易获得赞美,而丧失进步的动力。
  如果把孩子比作海豚,海豚游泳,不会获得奖励,它顶球、套圈,才有小鱼干。但我们太多父母,过早献出了自己的赞美,让小海豚们觉得只要会游泳,就是世上最厉害的小孩,而顶球和套圈,孩子自然懒得去学。
  过于草率的表扬,让父母与孩子都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我见过一边刷手机,一边对孩子说“你真棒”的家长。
  我忍不住问他:“你觉得孩子棒在哪里?”
  他抬头茫然地看了我一眼,说:“他自己看书,没来烦我,就很棒啊。”
  而他没有注意到的是:孩子不是在看书,而是在角落一页页地撕书。
  没有区别和分析的赞美,容易造成孩子的讨好型人格。
  如果赞美是一种教育,它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乐观,拥有挑战未来的巨大能量和优良品格。
  而那些随随便便、无时无刻不在赞美孩子的家长,只是为了暂时安抚孩子,让他们安静、听话、懂事。
  孩子人小鬼大,很快就明白了做什么、怎样做,会让爸爸妈妈高兴。
  为了收获更多的赞美,他们可能失去对自身喜好的判断,变成“心机小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脸上笑嘻嘻,心里也许并不认同。
  赞美教育的盛行,是“速食化”在教育上的折射。
  父母都希望一天说100个“你真棒”,就能收获一个完美自信娃。
  告诉你们,这!不!可!能!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对数千个样本分析后得出结论:
  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的,不是漂亮的外表、社交智力、很高的IQ,而是坚韧的品格、顽强的毅力,是抗压和抗挫折能力。
  父母的随口赞美,让孩子失去的正是“坚韧”这种最宝贵的品格。
  往往,喜欢随口赞美孩子的,跟喜欢随口打击孩子的是同一类父母。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不动脑筋、简单粗暴、懒得观察,无力与孩子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
  我们小区有个妈妈,孩子小时候跳得高一点,她说“你好棒”;跑得快一点,她说“你真聪明”。
  等孩子上了小学,经常看到她在路上骂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
  过于随便的赞美,有时候是一种洗脑,让父母慢慢相信了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一旦孩子力所不及,父母就先被挫败感打倒了。
  如果父母都不能正确理解人生的困难,怎么培养孩子坚韧的品格?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不是做得好的时候被赞美,而是做得不好的时候被鼓励。
  一个读者以前一直觉得父亲特别严肃。小升初,她读了本市最好的学校,第一学期考了全班倒数第五名,对于她这种“别人家的孩子”,简直是世界末日。
  父亲却笑着对她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下次考倒数第十,我就买个新手机给你。”
  期末考试,她已经到了全班中等。初二的时候,她重新回到了前十名。
  她现在在英国读书,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想起父亲当年的淡定与幽默。
  她说,再动听的赞美,都比不上天塌了的时候,家长的淡定从容。
  父亲让她明白了,人生是长跑,不必只争朝夕,战胜困难的过程,比名次和榮誉更重要。
  正向的肯定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你真棒”,而是考验父母细心、耐心和智慧的大工程。
  在这里,我给大家几点建议。
  说“你真棒”,不如告诉孩子,这次好在哪里。
  好好吃饭,认真写作业,按时睡觉,收拾自己的房间,都是孩子的分内事。值得夸奖的不是他做了,而是他为这件事付出的努力,是他战胜自己的过程。
  当孩子克服困难完成一件事,请多问一句:你是怎么做到的?
  让孩子进行自我分析,明白自己是如何进步的。下一次,遇到困难,他就不会随便放弃。这一点,对于培养孩子坚韧的品格非常重要。
  孩子成功的时候,给他拥抱;失败的时候,给他肯定。
  失败的意义,不是让我们哭泣,而是爬起来,从另一条路通往成功。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能否跨越失败,把人生变成长跑。
  随口的赞美,是孩子成长的毒药,甜而无用。
  为人父母,要用心感受孩子成长路上的困境与挣扎,不是你好的时候,我肯定你表扬你,而是无论你怎么样,我都接纳你帮助你,这才是最好的赞美。
其他文献
刘蔺萱摘下眼镜,揉了揉太阳穴,“再呆在这儿,我就要变成瞎子了。”上个月她去眼镜店,人告诉她,近视又加了两百度。王雯雯说,“我散光加了一百,这算不算工伤?”王煜峰比较沉稳,“我再去说说,看有没有确切的结果。”我的问题不明显,一到三点脑袋准时缺氧,木木痴痴的,有时趴桌子上睡着了,颔水都包不住。我们这是文化单位,领导上比较开明,实在累了,可以打个盹。但王雯雯说我睡就睡吧,还打呼噜,这就有些过分,好在推一
乍听这名字,是不是一脸懵?酒会听音乐,鱼还得按摩,岂不是骇人听闻吗?然而,在工匠的眼里,若不是费尽心思,是做不出绝佳美味的。只有将细节做到极致,才能造就工艺的神话。  几年前,一本名为《水知道答案》的书风靡亚洲,该书作者用122张通过显微摄影拍下的水结晶照片,试图展示,水不但会听音乐 ,还会根据所听的音乐变换模样。听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水结晶就美丽工整,而听了“浑蛋”或者“烦死了”,它的结晶便
这个地方是在古城的南角,宣武门外,校场小六条,从前在满清的时候是个练兵的所在,故名“校场”。从我三岁到十三岁都住在这个地方,它陪伴了我整个的童年,今天又回到这个地方来了。那些房子呢?人呢?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拐角的墙头有一个缝鞋的皮匠挑子,一个老头在低头缝一只旧鞋。十七年前我记得那儿就有这么一个挑子,那个缝鞋的皮匠是个癞子,姓姚,我们都叫姚癞子。还记得,我每次送鞋来的时候,他总骂我说:“你怎么又来
汉字的基因注定了汉语言文学的诗性特质,绘画,书法,概无例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精简文字,既是说明,又是会意。一如沙场征战时的以少胜多,不战屈人。这与西方语境大相径庭。希腊的《伊利亚特》《奥特赛》都是鸿篇巨制,情节复杂,故事曲折;古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訶婆罗多》动辄八万颂十万颂,人物众多,诡谲多变,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而同一时期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恰相反——寓繁于简,是以四两拨千斤的灵巧
热爱着,热爱着,  谁不说苏城美?  晴天里的苏城,天朗气清,  白墙黛瓦典雅如锦;  雨天里的苏城,烟雨朦胧,  小桥流水浪漫如诗;  雪天里的苏城,银装素裹,  苏州园林清雅如画。  盼望着,盼望着,  雪仙子终于来到了苏城,  她把纤手一挥,  整个苏城便披上了洁白的裙装。  东太湖更加纯净;  平江路更加素雅;  拙政園更加迷人;  整个苏城因雪而欢腾。  稀罕着,稀罕着,  苏城的雪太难
我向来对体育锻炼不热衷。我的工作状态基本上是每天数小时坐在电脑前,偶尔会和别人交谈,当然也是坐着。晚上我通常是坐着看电视,除非外出——外出的时候,一般也是先坐出租车,然后坐着吃饭。坐着是我的常态,我可能一天当中有十五六个小时都在坐着(其余8个小时躺着睡觉)。所有的研究证据都表明,身体活动水平低下对健康不利。几年前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一系列综述文章,指出身体活动水平
周杰伦的新歌《不爱我就拉倒》上线后,歌词被不少粉丝评价为“土味十足”,尽管音乐作品很快获得了10万加的评论数,但“歌词歌名都很随意”的评价不绝于耳,尤其是那句“哥的胸肌,如果你还想靠”更是风靡社交媒体。在被周杰伦的歌词“惊到”之余,歌迷攻陷周杰伦御用歌词作者方文山的微博,呼吁方文山“救救孩子吧”。  把周杰伦形容为“孩子”,把方文山当成“救世主”,这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一方面表明,粉丝、歌迷们在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人思想的精华,因此,阅读一个人的著作,总比与他交往获益更大,即使这个人有着最伟大的思想。甚至一个普通人写出的东西也可能会给人以教益或消遣,值得一读——因为这些是他思想的精华。乐读其书而不满其人是有可能的。当思想文化的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只能从书本上找到消遣和娱乐,而非从人那里寻求乐趣。  没有什么比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了。随便拿起一本经典,哪怕只读半小时,也会感觉
年少时,人不懂得如何去爱,不知幸福是何物,更无从担当。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原本都是平庸的。也是细微的,琐碎的,脆弱的。如果包裹着我们的时间和历史,是一条壮阔的河流,幸福是早晨折射在波浪上的云霞和日光,是深夜的月色和雨水,是随波逐流的鱼群和花枝,是一个岸邊观望者的逡巡。  有些人和事的出现,是为了在我们的世界里打开一扇门,照亮一条通道。让你知道,曾经在一个幽闭的房间里没有烛火而固执地寻觅,是多么辛
认识L是在大学一年级,当时我们学校中文系与电机系互为友系,一进学校每个人就自动被分配友系的学友一名,中文系女生多,电机系男生多,学友感觉就是“联谊”的代名词。不巧,我的学友是个女孩子,是他们班上唯一的女生,同学都说我很倒霉,因为一开学学友们都忙着送礼物,请吃宵夜,我的学友对我什么表示也没有。  我自己结交了班上的几个朋友,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孩,A与B都喜欢看书,我们很自然地走在一起,因为常到她们寝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