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的完善

来源 :楚天法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hu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提及民事缺席判决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中基本条例之一,但规定过于简单,并没有针对详细的不同类型的民事缺席案件作出具体的规定,常常致使司法部门无法判决无相关法律规定的民事诉讼案件,进而反复进行传票传唤,或耽误案件审理。可见,完善和补充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发挥民事缺席判决制度应有的作用,对提高民事缺席诉讼案件的审理质量和效率意义非凡。
其他文献
公众参与对环境影响评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笔者对阿玛蒂亚·森的法的有效性理论的理解,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在其理论中的体现,提出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的一些问题和相关对策。
笔者通过准绳问题测试法和犯罪情节测试法在两起案件中的实际应用,有了一些体会:作为心理测试人员,不能仅限于测试本身,测前的大量工作和测后的细致分析决定着一起案件测试的实效性和完整性。
书证以其独特的性质在证据种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实中却因为种种原因对书证的证明力有所影响,本文从证据关联性的角度,结合亲身办案体会,提出提高书证证明力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理论和实务界一番探讨,更好地完善证据调取机制。
上访人心理是指上访人进行信访过程中所持有的心理状态。认真分析研究和掌握上访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有助于揭示产生上访活动的动机和真正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有助于针对不同类型和与之相应的心理反映,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正当的要求得到满足,不正当的要求受到疏导、纠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现代法治理念下,司法公开与媒体监督既息息相关,又冲突不断。司法与媒体的最终价值都是追求公平正义,媒体监督司法利于司法公开、透明,亦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但媒体报道司法活动亦应掌握好“火候”,明确报道的合理界限和法律禁区,将两者摩擦控制在合理限度内,实现双赢。本文试图从法治理念下分权与权力制衡的价值判断角度出发,探索消解司法公开与媒体监督冲突的合理路径。
我国立法未对品格证据问题作出规定,但司法实践已经出现了对品格证据的运用。被告人的不良品格证据是品格证据规则的核心内容,对于当事人欲证明他人品格的证据原则上予以审查、判断、排除、采信,以其在司法实践中达成一定的共识,品格证据可以补强现有的证据,但不能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解决当前我国公用事业存在病态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其合同的性质一直争论未定,主要存在着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之争。界定为行政合同,是某些学者认识上的误区所致。界定为民事合同,但从保护合同交易来看也是不可取得。笔者认为,政府特许经营合同更符合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应从经济法角度界定。
《广告法》修正案规定代言人只有在亲自使用产品的情况下才可以代言,引发了对代言人诚信代言义务的讨论。为此,代言人诚信代言义务的基础,代言义务的价值、内容范围以及如何进一步规制代言人的代言行为,都成为了消费者和学界广为关注的话题。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司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增强执法公信力,提升执法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以通许县人民检察院经验为例,通过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路径探讨,以期找到更进一步提升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意见建议。
检察机关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业务起步时间不长,实践检验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本文就此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